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我們是你從Web2到Web3的旅伴,一起發掘NFT藝術的浪漫。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收藏數位時代的複製品by Casey Reas

透過他的重要文章《收藏數位時代的複製品》,Reas再次引領了方向,這次是關於我們如何思考收藏數位藝術。在讀完草稿後,我立刻詢問Reas是否可以作為Artnome的客座文章與大家分享,因為這正是這個空間所需要的領導性思想,也是我創建Artnome網站所提倡的思想。因此,我很榮幸與你分享Casey Reas的這篇具深度見解的文章。
Walk It Back (2018)的靜止圖像,由Casey Reas執導。

前言 by Jason Bailey

在生成藝術的世界裡,有幾個人被我視為英雄。Casey Reas(和Ben Fry)因為發明了Processing程式語言而位列榜首。通過Processing,Reas和Fry讓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有能力創造基於代碼的藝術,否則他們永遠學不會如何編碼,再怎麼強調他們的重大貢獻都不為過。同樣地,Reas在他個人的藝術實踐中一直在提升數位藝術──特別是生成藝術──的地位,並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館和畫廊內展出作品。

現在,透過他的重要文章《收藏數位時代的複製品》,Reas再次引領了方向,這次是關於我們如何思考收藏數位藝術。在讀完草稿後,我立刻詢問Reas是否可以作為Artnome的客座文章與大家分享,因為這正是這個空間所需要的領導性思想,也是我創建Artnome網站所提倡的思想。因此,我很榮幸與你分享Casey Reas的這篇具深度見解的文章。


收藏數位時代的複製品

在藝術市場上,幾乎所有出售的東西都是一個物體,例如一幅手稿、一幅畫、一個雕塑、一個裝置或一張照片,但也有一些例外。這些誤差可能包括一份合約、一份說明、一個數位影音檔案或一套軟體。這些都是藝術作為資訊而非物質的例子。例如,純粹的數位照片與印刷的照片或底片不同。數位照片將圖像儲存為被定義成數字的顏色序列,可以展示或投影在螢幕上。相比之下,印刷照片是連續的灰色調或顏色值,被嵌入到一張紙的結構中。

雖然越來越多的數位媒體作品是由藝術家創作的,但藝術市場一直在猶豫是否要收藏那些沒有實體和觸覺的作品。相比之下,與藝術市場無關的其他類型收藏已經轉向了數位、資訊檔案。從物質到數位收藏,最具代表性的轉變發生在音樂領域。傳統的藝術收藏和傳統的音樂收藏沒有什麼共同之處。藝術品通常是獨一無二的,或是限量發行的,數量遠遠小於黑膠唱片或光碟的發行量。然而,當代音樂收藏和當代藝術收藏的未來可能最終會更加相似,而非不同──這就是本文的推測。

收藏檔案

收藏音樂的轉變,是媒體的資訊版本比物質形式更有需求的轉變──當人們對專輯或曲目的MP3檔案的渴望超過了對黑膠或光碟的渴望。這一轉變的催化劑是一個名為Napster的軟體,以及該軟體如何讓人們參與點對點(P2P)共用檔。這是由互聯網和共用媒體的文化轉移所促成的。

當Napster在1999年發佈時,它開啟了一種新的收集、分享和交易的方式。在此之前,人們可以為朋友複製磁帶和光碟,但透過P2P系統,共用的規模、速度和便利性使這種新的方式與之前有了根本上的不同。實體店的分銷系統與直接下載沒有什麼可比性。關於所有權的行為和想法迅速轉變。1999年,搜尋Aphex Twin可以很容易地下載Richard D. James Album和Come to Daddy。使用該軟體的人不需要付費,也不期望付費。這些檔案被世界各地的許多電腦共用,它們被迅速傳輸到任何連接的電腦。這種相同的模式,一次又一次,可以導致下載數百小時的音樂而不需要任何費用。這在當時感覺很正常,但這並不合法。守門人和版權持有人的反應是有爭議和懲罰性的──人們被起訴了。

隨著音樂發行從唱片到磁帶再到光碟的過渡,主要模式是一樣的。收藏家會買一個東西:一個有凹槽的黑膠,一個纏繞在軸上的磁帶,一個被塑膠包住的薄聚碳酸酯圈。磁帶和光碟與唱片不同,因為它們容易複製。以磁帶而言,它們是有噪音的,而且複製會降低品質;至於光碟,它們是完美的複製品。然而,從黑膠唱片到光碟,購買物品成為所有物的模式是連續的。一個收藏家可以去堅尼街(Canal Street,位於紐約)的二手唱片行,賣掉她的《Remain in Light》複製品,因為她擁有這個物品。同一個收藏家也可以買下先前有人賣給商店的《Dark Side of the Moon》二手複製品。收集唱片、磁帶和光碟的完整故事還有另一層含義。因為這些物品在被買下後就成了財產,所有者可以把它們借給其他人,只要他想。《The Queen is Dead》可以借給一個朋友幾星期,如果她喜歡,那盤磁帶可以換成《Three Imaginary Boys》。這整個系統是靈活而合法的,而且運作良好。

今天,人們仍然購買光碟、磁帶和唱片,但新的選擇更佔優勢,也許更重要的是,它們更方便。串流服務提供了廣泛、但仍然有限的音樂庫。購買音樂時,通常是數位檔案,要麼是一次一首歌,要麼是一整張專輯的曲目。然而,如果一首歌曲以數位檔案的形式購買,價格為99美分,這和用同樣的價格購買二手卡帶單曲不同。卡帶是財產,而數位檔案是有許可證的。許可證規定,音樂不屬於購買它的人。這個人沒有權利把它借給別人或轉賣。事實上,這個人甚至沒有權利把它送給別人。這是合法的,但感覺不對。這是一個神秘的終端使用者授權合約(end-user-license agreement,EULA)時代,它定義了我們可以和不可以對我們花錢購買的媒體和軟體做什麼,但並不作為財產所有物。

音樂為焦點,澄清了所有權與使用許可之間的區別。此外,音樂是第一個深受可下載數位媒體威脅的強大媒體產業,其次是電影/影音,然後是出版。在過去二十年裡,產生了有趣的轉變,現在感覺事情大致上已經穩定下來了。


Casey Reas (Born 1972),取自維基百科。

新收藏,新媒體?

到目前為止,這個討論產生了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可及性(accessibility)能否成為藝術收藏的一部分,還是與吸引人們進行收藏的因素相悖?如果藝術不具排他性,或者不是地位的標誌,人們還會對藝術感興趣嗎?現有的藝術收藏受眾是否會發生變化,還是說一種新的收藏需要建立一群新的受眾?收藏藝術品的受眾能否或應該擴大到數百萬人?

人們廣泛參與的那種收藏,如音樂、卡片和漫畫,只有在作品是大眾媒體時才有可能,這意味著人們所收藏的物品是無限或大量的分發。如上所述,這種收藏可能只適用於財產、沒有授權的東西。收集這些東西的人需要有權利出售它們,交易它們,並把它們送給別人。

一些從事影音、軟體等媒體工作的視覺藝術家,對這種類型的收藏感到羡慕,但也有矛盾的感覺。這些藝術家希望任何想收藏作品的人都能擁有這些作品,但他們也意識到畫廊系統的優勢與這個目標直接對立。一方面,藝術家不希望因為成本的障礙而阻止人們收藏作品,但藝術家往往對如何控制作品的展示有具體的要求。例如,有些作品需要在精確的照明條件下和特定的比例下觀看。有這些要求的作品不是大眾媒體,而是為獨特的物理空間而創作的,只能在受控的環境中創作,如畫廊或博物館。傳統的畫廊系統還通過行政管理支援其藝術家──負責銷售、文書工作、宣傳、運輸物流和新聞溝通。這些服務只存在於銷售獨特或有版次的高價位作品。

理論上,一位藝術家可能決定為畫廊製作一件作品,而為大眾傳播製作另一件作品。這個決定可能對每件創作品都不同,但這種決定在有「原件」的傳統視覺藝術中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與數位媒體創作品的本質區別。在數位媒體中,每個所謂的副本都與所謂的原件相同。原創的概念在數位作品中是不適用的。每個副本都和其他的副本一樣,既是原件,又不是原件。因此,一個使用數位媒體的藝術家可以選擇為畫廊製作作品,或者製作可以被收集的大眾媒體作品,但實際上這種選擇並不存在。

目前,用大眾媒體創作作品的藝術家可以選擇透過畫廊提供作品,或者免費出版作品並開放線上取得。誠然,在過去的20年裡,有許多提供第三種選擇的舉措,但它們要麼接連失敗,要麼沒有產生廣泛影響。我認為這些挫折是出於無法發展藏家群的基礎,這部分是平臺的問題,現有的技術不支援人們想要的東西。如果平臺確實在發展,並且培養了一群收藏家,那麼一位藝術家是否有可能以兩種方式工作?一位藝術家能否成功玩轉畫廊遊戲,並為更多觀眾製作經濟上可以接受的作品?一位藝術家能不能完全避開畫廊,只做數位大眾媒體作品,並且還能養活自己?

人們開始收集數位藝術所需的社會和情感轉變,就像他們收集音樂一樣,感覺是困難的部分,而技術方面現在是可能的。管理的一種方式是區塊鏈,這是一套經常被炒作和誤解的技術。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區塊鏈是一個列表。區塊鏈的創新是驗證交易的方式,所以它們被認為是準確的。區塊鏈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閱讀,它是分散式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訪問這些資料。區塊鏈是擺脫許可證走向數位媒體財產的關鍵,因為資訊準確,而且是去中心化的。此外,區塊鏈可以記錄貸款和作品的銷售交易歷史。作品的出處是公開的,而且保證準確;它不能被偽造。

舉例來說,一位藝術家可能決定發佈一張數位照片,供人收藏。這張照片可以是一件獨特的作品,也可以有任何數量的版本。這個過程從輸入作品的資料開始:標題、媒介、尺寸、年份、版本大小等等。這些資料以及照片檔案的獨特精華被記錄到區塊鏈上。這種「獨特精華」被稱為hash,或者更通俗地說,是數位指紋。在這一點上,照片的記錄作為一種可轉讓的財產而存在。如果決定發行10個版本,就有10個獨特的財產。如果決定發行2000版,就有2000件獨特的財產。作為創造者,藝術家可以將所有權轉讓給某人作為禮物,也可以將所有權轉讓給購買它的人。這種交易不需要親自或「手工」完成。軟體可以透過網站或應用程式將其自動化,或者獲得授權的代理人可以處理這些交易。一旦所有權的變化被記錄到區塊鏈上,新的擁有者就有了所有的權利來出售、貸款等等。

需要澄清的是,檔案本身,即藝術品,可以在區塊鏈之外複製並與他人分享。區塊鏈與複製保護或數位版權管理(DRM)無關。區塊鏈追蹤交易,但它不限制對檔案的處理;這由擁有者決定。例如,如果有人賣掉一張數位照片,所有權的轉讓被記錄到區塊鏈上,原主人就失去了所有權,但他可以保留一份檔案的副本(有辦法改變這一點,但這與區塊鏈是分開的)。新主人可以對該檔案做任何他想做的事,包括按他想要的次數複製並分發這些副本。擁有這些副本的人並不是作品的所有者。

這是一種新的擁有方式,需要轉變觀念。思考這個問題的一種方式類似於版權的運作方式。想像一下,一首詩是有版權的。任何人都可以從圖書館的書或通過互聯網獲得這首詩,但只有所有者才有權利批准發行,以及其他事項。以照片為例,其他人可能有照片的副本,但他們並不擁有該圖像的所有權。


一條分岔路

數位媒體收藏可能有兩種廣泛的發展方式。一種方向是透過出售獨特或獨家的東西,反映現有的藝術世界。這是傳統、保守的模式,即把數位媒體檔案作為獨特的藝術品或少量版本出售,可能是以高價出售獨特的、或僅有幾百個版次的數位工藝品。在這種思維之前,高端印刷作品的市場,包括石版畫和蝕刻畫的版次,使它們比獨特的繪畫和素描更容易負擔。許多這種數位媒體銷售模式的例子正在由藝術家個人和風險資本贊助計畫開發中。如果成功的話,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但它對藝術家、藝術或社會來說並不是變革性的。它可能擴大了更多人收集藝術的可能性,特別是數位藝術,但它仍然是排他的。雖然這種模式有成功的希望,它將支持藝術家,但還有另一個機會。

數位媒體的獨特素材提供了一個新的收藏機會,這在以前的視覺藝術形式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數位媒體上才有可能,因為沒有原件,而且所有的副本看起來都一樣。作為獨特物件和數位物件獨特品質之間的混合體,每個「相同」的數位副本都可以有一個獨特、可驗證的數位簽名。因此,每個版本的外觀和性能都可以互換,但每個版本都是單一的。每個版本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特的物件被註冊、購買、出售、出借和交易;重要的是,每個版本都可以被準確地驗證。這支撐了一種收集數位媒體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一個版本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大量出售,或者可以管理大量的獨特作品,但每個版本仍然包含傳統的所有權。例如,132/500版或5243/20000版可以被購買、記錄和驗證。另一個不同的方向,藝術家可以製造在一系列中任何數量的獨特作品。用一個攝影界的老概念,想像一下,貼印片(contact sheet)上的每張圖片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特的作品出售。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從幾卷膠片上編輯的一組圖像。做到這點的運算,在類比媒體上是令人望之卻步的,但數位媒體可以完全支持它。作為另一個例子,想像一個可以生成圖像的軟體。每張圖像都可以作為一系列的獨特作品,而非更傳統的模式,即只對其中的一個檔案進行編輯。

收藏數位媒體還有其他獨特的因素,直到最近才有可能。最後再來比較一下音樂,讓收集唱片和磁帶上的音樂成為可能的原因是播放硬體的可及性。為了收集這些媒體,需要有一種方式來體驗它。例如,電唱機從廉價的型號,到為音響迷準備的奇特設備都有,但在個人、家庭或社群範圍內聽黑膠唱片是可能的。在開始收藏唱片的時候,數位媒體還不存在。只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數位媒體播放硬體才變得容易取得,而且品質夠高,可以吸引大批藝術家為其創作。最近,隨著超薄、高解析度的平面螢幕和更強大的家庭媒體播放機的發展,包括電玩遊戲系統和直接嵌入電視的硬體,播放數位媒體檔案的硬體有了正向轉變。現在,數百萬的人可以透過互聯網輕鬆獲取數位媒體檔案,透過手機、平板電腦和新型電視來體驗。除了人們已經擁有的設備,還有越來越多的硬體製造商專門設計用來顯示數位藝術的螢幕。

為了產生廣泛影響,收集媒體藝術的新模式將需要非常方便。它需要廣泛地跨越文化、收入和年齡;它需要讓數百萬的人都能接觸。這種新模式將需要去中心化。它必須支持不同的團體在沒有集中控制的情況下策劃和銷售作品。當代科技巨頭創建的私有「商店」系統與所需的東西恰恰相反。個人和小團體應該能夠創建自己的「畫廊」或「標籤」,個別藝術家應該要有直接發佈和控制自己作品的自由。

只要藝術家繼續生活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一種新的數位媒體收藏形式就需要為參與的藝術家提供財務支援。對於藝術家來說,在網路上發佈作品而不予以報酬仍然是一種選擇,但對於想要追求報酬的人來說,應該存在一種替代方案。根深蒂固的畫廊系統不支援這種工作,支援為數位作品尋找資助、獎學金和傭金的模式的人太少。同樣地,一些藝術家在不同的眾包平臺上獲得了成功,但這些系統和觀眾偏好狹隘的實踐和鑑別。創造數位媒體的藝術家沒有足夠的機會用他們的作品來支援自己。


藝術品的去物質化

今天,儘管藝術仍然與財富和傳統媒體相關,但早在二十世紀,藝術對這兩者的要求已經瓦解。可以肯定地說,一個物體作為藝術的地位,與稀缺性、成本或原料沒有關係。現在是時候繼續進行幾十年前就開始的工作了。藝術家長期以來一直使用大眾媒體,並探索新的素材。例如,自從河原溫(On Kawara)透過寄送明信片,說明他每天的起床時間而開始「我起床了」系列以來,已經過了50多年;自從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於他的《無題》(洛杉磯羅斯的肖像)[Untitled (Portrait of Ross in L.A.)],在角落裡放置一堆糖果供博物館的觀眾取用,也已經過去了27年;達達、激浪派和網路藝術的精神和遺贈今天仍然適用。

現在是時候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繼續前進,而不是倒退、或依賴贊助和排斥的權力關係。在未來,一個原生的數位媒體收藏生態可能與目前的藝術市場完全不同,但這種新的收藏方式可能不會影響現有市場。目前的藝術市場是一個利基市場,會繼續發展,但不會一直是這個方向。如果一個新的模式成功了,它將形成一個新的領域。


原文出處

c2x3除了會在Matters上分享台灣NFT項目,也有出現在Facebook,還有英文版的TwitterMedium,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誠摯邀請大家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c2x3下台一鞠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