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rley
Shirley

马绍章观点:更长的电报,一份不及格的美国对中战略

美国智库大西洋委员会(Atlantic Council)最近刊出一篇文章,引起一些关注,但幸好没有太多回响。这篇文章是匿名发表,标题为“更长的电报:迈向新的美国对中战略”(The longer telegram: Toward a new American China strategy),显然作者是想效法当年奠定美国对苏联围堵政策的肯楠(Geroge Kenan)。

肯楠在美国驻苏联大使工作时,于1946年向美国发出了一封后来被称为长电报(Long telegram)的电文,分析他对苏联的看法并提出政策建议。1947年肯楠将长电报的观点又在外交事务期刊上以X笔名匿名发表“苏联作为的根源”(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一文。只可惜,更长未必更正确,作者想要沾前人之光,反而让人感觉是东施效颦。

这两篇文章的对比,简单的说,“长电报”显示作者洞见,而“更长的电报”则透露出作者的偏见。“长电报”已然经过历史的验证,但“更长的电报”不待验证,就可知其谬误,但它之所以仍值得关注,因为它反映的不是个人的偏见,而是某种程度的集体偏见。

对中国大陆的偏见

“长电报”以分析苏联开头,“更长的电报”也是以分析中国开头。作者对中国做了以下的定性:

(一)中国愈来愈像一种新形式的极权主义警察国家;

(二)中国是修正主义国家,习近平对外充满野心,想要输出威权主义,改变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三)习近平是对全球民主国家的威胁;

(四)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在科技上超越美国并成为全球经济主导力量,并利用一带一路构建其地缘政治及地缘经济集团,削弱美国与盟友的关系;最终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下,推进一个新的、阶层式的威权国际秩序。

作者如此描述中国,显然是想要制造美国对中国的恐惧。面对这样的中国,美国除了采取全面强硬的对抗策略之外,还能有什么选择呢?或者说,作者是为了推动这样一个全面对抗的策略,而刻意把中国描述成如此恶形恶状的大坏蛋。

至于作者在文末提到了一些中美可以合作的领域,如核武控制、气候变迁,只是点缀而已。如此的对抗关系,又能有多少合作的诚意与空间呢?

“更长的电报”的匿名作者,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视为中国邪恶之源。(美联社)

作者自认为是中国专家,但让人惊讶的是,他把焦点对准了习近平,把习近平看成是今日邪恶中国的主因。肯楠在“苏联作为的根源”中,从苏联的历史、意识型态及情势因素,客观而理性地解释苏联对内及对外的作为,但“更长的电报”则认为,“中国作为的根源”几乎都可归因于习近平一人,也因此造成对美国利益的挑战,因此应该聚焦在习近平身上及其内部核心。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共产党内反对习近平的精英大有人在,要改变中国的政策需要了解并从内部下手去改变其政治及策略的典范(paradigm)。作者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如果以上策略能成功执行的话,习近平将被比较传统的共产党领导人及时取代。”作者的异想天开,由此可见。

给中国戴黑帽子

作者对中国的定性,恐怕不同意的人也不少。“极权主义警察国家”是一顶很好用的黑帽子,但真的是中国的现状吗?无可讳言,中共对社会的控制是比过去江、胡时代更紧缩,更严厉,但中国社会对中共的支持度依然很高,更重要的是,中国今天的治理模式相当复杂,已经很难用一个概念去简化。

“极权主义警察国家”这种简单的概念,只会误导对中国的认识而已,但当黑帽子,绰绰有余。

中国是修正主义国家吗?川普政府也是如此认定,但这同样是一顶黑帽子。无可讳言,随着中国大陆实力与影响力的提升,因此要求相应的地位与发言权,这是极其自然的事,美国或许不习惯有其它国家敢于如此,但这并不意味中国就是修正主义国家。

事实上,美国不少学者也认为中国是既存秩序的获益者,并没有要改变国际秩序的意图。

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的作为看不出中国有输出威权主义的意图,也看不出中国想要颠覆那一个民主国家。当然,作者指空中国想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下,推进一个新的、阶层式的威权国际秩序,更是不知从何说起。

最后,作者将问题聚焦到习近平身上,更是错得离谱。中国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是实力崛起的自然结果,而且是从江到胡,再从胡到习的演进过程,习近平只是刚好出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个人认为,即使换了别人,也不会太大的不同。

川普采取了与中国几近全面对抗的策略,反而让中国更肯定美国是想要阻挠中国的崛起,内部的团结与共识恐怕超越了作者所想像的内部不和,因为中共退此一步,即无死所。老实说,美国策略如果成功,那不会是习近平被取代而已,而是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正当性将彻底消失。但前提错误并充满偏见的战略,可能成功吗?这才是大问题。

时空错置的谬误

作者用“更长的电报”来拟喻今天的美中关系,也换了时空错置的谬误。冷战时的美苏关系与今天的美中关系截然不同,战略思考也应该不同。

首先,当初的美苏是两个阵营的对抗,彼此互不往来,因此围堵是避免战争最好的策略。但今天的美中关系不是两个阵营的对抗,美国有结盟的国家,中国反而奉行不结盟政策,更重要的是,两个国家是在同一个国际体系内竞合,彼此以及与彼此盟友的关系千丝万缕。

美国如果想要走全面对抗的路线,要让周边国家选边站,可以说完全与时势潮流相背而行,根本没有成功的条件。除此之外,围堵战略让美国免于与苏联的战争,但作者的战略却极可能将美国推向战争。

其次,作者似乎还活在一个美国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整篇文章等于是摆明了要干预中国的内政,而且对中国几近颐指气使的态度,这里一条红线,那里一条红线,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然后要你合作,你就得合作,不只要将中国绑手绑脚,更要对美国百依百顺。

作者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反应,而且似乎假定中国一定会屈服于强硬美国的要求。从作者身上可以清楚感受到美国霸权主义的心态与思维,整篇文章传达的意思就是:“美国要用强硬的对抗战略迫使中国改变,以达到美国永久霸权的目标”。

不及格之作

“更长的电报”最后三个相关的致命问题是:

(一)美国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什么?

(二)美国有执行此一战略的能力吗?

(三)追求此一战略的风险有多高?

作者的战略目标显然是希望改变中国的战略路径,从修正主义者变成美国的顺从者,但这是正确可行的战略目标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更重要的是,美国似乎没有能力成功执行这样的战略,而一旦战略失败,美国将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然而作者皆未考虑这些问题。谈战略,这一篇文章不论有多长,显然不是及格之作。

作者匿名发表,动机可疑,但和肯楠一定不同,多少是想要藉此框限拜登政府的对中战略。作者也和不少人一样,认为美国当前缺乏一个对中的完整战略,但作者不知,错误的战略比没有战略更可怕,相信拜登政府还不致于如此。(相关报导:赵春山观点:美国进入国安“空窗期”更多文章

*作者为前海基会副董事长。本文原刊《远见华人精英论坛》(原标题为:更长未必更正确:偏见VS.洞见)授权转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