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懶癌有點書呆
有點懶癌有點書呆

IG 書帳:bkworm_86 常保CTPS (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 是身為理性公民的期許,也因此閱讀成了我的摯友,日常閱讀的input & 心得統整的output。 閱讀書籍心得統整為主: 主要閱讀書籍以: 1. 商業經濟 2. 心理學 3. 投資理財 偶爾也會有電影、影劇賞析喔! (原探路客:https://www.timelog.to/user?id=16624836)

[重點整理] M觀點:投資好難 # 43-投資報酬率30%能全職投資嗎?

投資報酬率30%能全職投資嗎?
1. 美國聯準會最新動態與預測
2. 投資報酬率30%可以做全職投資嗎?

對於投資人來說關注聯準會的動態是必須養成的習慣,更甚至要磨練我們對於美國聯準會最新一步的判斷,因為這對於投資績效會有一定的影響,而雖然我們對於未來要有一定的預測性,但最終我們還是要回歸理性、尊重市場。

2021/3/17 會議整體來說最新結論

美國的經濟與就業這兩點都是處在回升的軌道上,也就是看好美國現在的經濟現狀。而他們最新的預測是2021年美國的GDP成長會是高達6.5%,相較於以往正常值的2%而言,這是非常樂觀的數值(當然也跟去年基期很低也有關係)

除此之外,失業率會降到4.5%。要知道對於聯準會從去年開始判斷利率決策、貨幣政策,失業率一直是重要指標,4.5%是疫情以來最樂觀的數值了。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聯準會三大重點

1. QE:目前還不會減碼,維持一個月USD$1,200億的購債。

2. 利率:針對利率升降息與否主要會參考通膨指數,而聯準會預估今年核心通膨會在2.2%左右、而2022年會在2%左右。

(美國在預測通膨時會有兩種數值:核心通膨 & 一般通膨,核心通膨會扣除食物、能源原物料價格,會扣除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兩者的價格波動較大。)

而這邊必須提一下:聯準會未來的升息參考指標為何?
「一段時間內核心通膨超過2%才升息」,也就是假設今年核心通膨1.5%明年2.5%,平均起來是2%,這樣的情況聯準會是不一定會升息的。

基於上述的解釋我們可以得知,以現有的經濟數據來說,短期應該都不會升息的。

3. SLR (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 補充槓桿比率):簡單來說,SLR就跟台灣的資本適足率類似(意指規定銀行必須握有投資市場中的幾成的現金、槓桿部位可以有多少),而本來應該在此會議中宣布是否調整SLR的,但聯準會這一次並未宣布,而是未來會針對該議題作獨立宣布,這就非常引人遐想猜測了。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SLR不會完全終止,但要做一些調整,也因為需要調整,所以很多細節需要統整過後再更謹慎地發布,若是這結果的話,對於短期市場會是一個利多消息。

何時會開始緊縮貨幣?

就業率全面回溫 & 亮眼經濟數據(從談話中顯示聯準會很重視就業率這一參考指標)➜疫苗施打、疫情漸緩 & 沒發生其他意外事件➜2020年底會有應對的貨幣政策,而最有可能的就是QE減碼,比方:從原本的購債1200億→1000億。

但若看好經濟的回升,那貨幣政策的緊縮本身就是指日可待的,因為經濟好的情況是不需要太多的貨幣寬鬆的。而每一次貨幣緊縮的當下,在股市都會有一定的波動震盪,用在台股的術語大概就是「短空長多」,但我們必須要有信心


若年化報酬率30%,可以做全職投資人嗎?

以結論來說,不建議大家做全職投資人。

統整原因有三:
1. 較少或失去複利效應。
2. 當生活必須仰賴績效,那心裡勢必會承受巨大壓力,尤其在空頭年時。
3. 人生上的自我價值,不應該單壓在投資績效上。

1. 較少或失去複利效應。

假設你本金有100萬,而每年都可以穩定獲利30%(當然能每年平均都能獲利30%已經相當不合理)一年能獲利30萬,這30萬足以應付生活開銷,但這樣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產生複利效應,最佳的狀況就是我們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因此我們能將在股市中賺到的錢持續在投入,產生錢轉錢的複利效應。

用數字攤開來算會更加明顯:

1. 全職投資3年:本金100萬+(獲利30萬-生活開銷20萬)*3=100萬
2. 非全職投資3年:本金100萬*(1.3)^3=約219萬
(ps: 非全職投資沒扣掉生活開銷的原因是本業的收入可以cover)

對於投資而言最好的狀況就是本金持續地長大,因為本金的長大才能夠冒更低的風險、卻達到一樣的投資績效,所以M大認為大多數人都不適合做全職投資人,因為當你成為全職投資人就必須要將投資績效拿出來當生活費,而這也會影響到我們財富累積的速度

2. 全職與兼職承受著不同的心理壓力

全職投資的生活費必須來自投資績效,而這會讓投資又多了一個變數而更複雜。全職投資很可能在空頭年時,因為沒有其他收入又急需錢時,而被迫在低點時殺出。相對於有穩定收入的長期投資人而言,我們在低點可以抱住甚至加碼,最後迎來多頭反彈時的績效。而這有時候就只差幾個月,就像去年台股3月到9月之間就一路從低點8,800➜12,000,現在甚至上到16,000。

我們常說股市長期來看是要有8到9%,但這是指長期持有buy and hold的投資策略來說,我們必須在低點的時候也抱著,而不能在低點殺出。

投資之所以會勝出很大的一個關鍵在於「有好的心理素質來頂住壓力」,而當你在心理壓力大的時候通常都會犯下自己平常不會犯的錯誤,比方理性的你告訴自己這時候還不能買/賣,但手就是不聽話的去買/賣了。而當你心理壓力大的時候,就是很容易做出讓你事後會後悔或違反你原本設下的投資紀律的決策。

3. 人生上的自我價值,不應該單壓在投資績效上

在工作上全職投資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同也只剩績效,所以相對於我們這種投資是為了理財規劃的人來說,除了上一點的經濟壓力之外,又額外多了來自自身內在的壓力,很可能前面賺很多錢,但在一個空頭年就全垮掉了。

Photo by Hunters Race on Unsplash
股海忠告

投資絕不是不是一個人對於厭煩工作的逃生出口,就M大認識的專業投資人裡面大多數人也都不會覺得投資這工作很快樂,我們在抱怨工作同時,不要整天想著投資有了財富自由,就不用工作了。

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人要活出價值一定要找到自我實現的部分,而若我們自我實現的價值只存在在投資上的profolio損益多少的話,我不覺得這樣的人能夠活得多快樂,人還是要從其他工作上來獲取成就與自我價值。

或許有人會問:可是我現在工作就是很煩,領的薪水又很低,這要怎麼辦?

其實解決方法說白了也很簡單,要不就是在現有工作中找到價值、要不就是持續進步再去找到可以自己滿足的工作。


書呆觀點

我非常認同M大所說的觀點,我進股市的時間雖然只有4年不像M大那麼久,但從過去將積蓄投入股市,就一直保持著要抱長線的心態,原因其實就跟M大所說的一樣,除了心態會有轉變而影響績效之外,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

自我認同與價值

也許許多在金融市場打滾的炒手也能夠找到自我價值,但多數投資人在想:是否全職投資時,其實只是在追求財富而已,但財富自由是沒有盡頭的,很多時候盲目追求財富自由,即使成了千萬億萬富豪還是不自由。在我觀點中,與其追求財富自由,不如追求心靈自由,也就是找到工作上的價值與歸屬,這部分當然不容易也沒有教科書,推薦大家可以看「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本書。

而在雙因子理論中,工作必須包含「保健因素」、「激勵因素」,而或許全職投資短期而言可以滿足保健因素,但一個工作要做長期還是必須找到自己的激勵因子,而這往往都不是錢可以衡量的。


M觀點資訊(點選標題直接傳送)
  1. 科技巨頭解碼
  2. M觀點商學院 PressPlay 訂閱服務
  3. M觀點 Telegram
  4. M觀點Podcast
  5. M觀點YouTube頻道訂閱
  6. M觀點粉絲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