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GOH
AGGOH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專欄作者、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專欄作者、中哲博士生、佛家哲學專業、儒家哲學專業 https://button.like.co/hygoh95565

希望一人獨處的念頭,始終不變地存於心中。

當局者迷,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自己看自己得先自我抽離。看自己有兩條路徑,一是透過閱讀,二是好好感覺自己的「感覺」。

當局者迷,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自己看自己得先自我抽離。看自己有兩條路徑,一是透過閱讀。沒養成自學的習慣,很難自我整理。關於這個生命世界的大多數問題,早已有人思考過,而且很多問題不斷有專家在給出新的方向和答案。靠自己思考自己,很多時候會因為沒有知識上的高度而無法進行自我思索和整理,更不用說還要自我超越。而看到的知識、資訊要能拿出來用,這是自我超越的部分。

二是好好感覺自己的「感覺」,好好觀察自己某類情緒何時會出現?甚麼時候會出現?為什麼會出現?出現時候有多強烈?或者比較難被感知?明白自己的情緒狀況等於多了一隻眼,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出現甚麼情緒,就不會被情緒帶著走,總是陷入固定的情緒循環模式。

最後,把在這兩條路徑想到的、學到的寫下來。將這些步驟不斷重複,至到養成習慣,這就是自我覺察及自我省思。也是在為人生開第三隻眼、甚至第四隻、第五隻眼,藝術、電影、詩歌文學小說都有這種作用。

和朋友聊到為什麼會孤僻?其實我是想拿個參照,對方是否和我有著一樣的理由。「有你我就涉及禮數,禮數很煩但是又不能沒教養」「如果身邊一直圍繞一堆人我要如何思考?我有很多事情需要思考」「講話要注意聽,要顧對方的感受,理解他的動機,他需要甚麼,沒幾個朋友是內心足夠強大到我不需要費心照顧的」;最後一個觀點正好也是我多年觀察得出的結論。

我需要獨處充電是因為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精神上的輸入,無聊的、冗長的對話讓我很累,而人間的話語一般都無聊,到最後就會看到一個雙眼呆滯放空的人。孤獨是需求,不是可有可無。死亡和誕生就是一個孤獨的過程,來的時候一個人,離開的時候也將會是一個人。知道有人和我一樣很需要獨處,也看重獨處,讓我對自己有更好的理解。

我手邊有一本精選一百二十餘篇關於孤寂的獨語,卡夫卡、尼采、赫塞、達文西、卡謬、梵谷、紀伯倫、叔本華、吳爾芙等五十位西方思想家、作家、藝術家,以冷靜、抑或躁動的心靈,進行獨白。裡頭還有很多和孤寂有關的歷史畫作,適合偶而拿出來隨手翻一翻看個一兩頁。

如果不知道怎麼拆解一個問題可以多看看蘇格拉底對話,他就是不斷追問反問和剔除不在同一範疇內的事物。這不只是做哲學的方法,也是在回答問題時可以用上的技巧。

希望一人獨處的念頭,始終不變地存於心中。所以一天跑一個小時,來確保只屬於自己的沉默的時間,對我的精神健康來說,成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課。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交談,說話,只需眺望風光,凝視自己便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村上春樹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還是想再說一句,孤獨有時候是最佳的交際模式,這是John Milton 在Paradise Lost 裡的一句話,Solitude sometimes is best societ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