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no
Benno

中年大叔,随笔记录生活和心声。 反贼 / 营销从业者 / 创意 / 媒体 / 碎碎念 @[email protected]

归因和逻辑

在11月底,广州忽然宣布降低疫情封控的措施。正好在这件事发生的前后,大学宿舍房间的微信群里几位老同学有讨论过相关的事情,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无法避免感觉到几位老同学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别和这种差别导致的对话难度。后来重新思考了一下,我认为最底层的差异是归因方法和常识逻辑。

先说一下我自己。从小我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别人可以快速学会、掌握的知识点,我需要花费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和多几次的运用才能记住。有些知识如果没有明确的推演过程或者详细的解说,或者缺乏应用的场景,我会记不住(学不会)和很快忘记。举一个稍微极端的例子。在我小学阶段,数学课程里还有珠算这一环节,要背珠算口诀和要在算盘上按照口诀操作。当时爸爸晚上坐在我旁边反复给我念珠算的口诀让我记住和操作,我无论如何就是记不住,总是会问,为什么口诀是这样,这个口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算。我的知识获取需要一个理论过程,而不是简单粗暴死记硬背的整齐划一的五个字口诀。在我怎么都记不住学不会还要问爸爸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到了爸爸忍耐的极限,爸爸一巴掌过来直接把我打懵然后流鼻血。然后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我脑海中的疑问依然没有得到解答。

也许正是我这种慢半拍和需要逻辑推演过程才能认可结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自带质疑结论和权威的潜质,也让我对起因、过程、结果的逻辑关系特别的注重,并对其中的前后、因果、决定性等因素都会关注。对父母,我在他们已经无法辅导我学习的时候认识到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知识盲区,并非儿时脑海里既认的高大和全能;对师长,在高中一位物理老师在光学实验中口误说了违反光路可逆原则的实验相关现状后坚决不肯承认自己口误后,我更加确认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是凡人,不但不会永不犯错,连犯错后不肯承认也属正常。至于对班级事务的处理、学生会事务工作的安排、工作后对工作流程与分工、重大事情的事发、收集情报、整理、权衡、选定应对方案、实施等的不断反复运用,更加强化了我对事情发生的归因和逻辑的思考。

回到最近与多年同窗讨论解封的事。其中一位持有的观点是,最近年轻人、学生闹得很大(指手持白纸悼念乌鲁木齐大火丧生10人),广州在被封控两月之下民众对抗情绪很高,微信的文、朋友圈的口诛笔伐,都是政府在默许,所以才会让我们发生、被大家看见。这位同学的归因底层逻辑依然是我们生活中所做所见都是事先得到政府的审查然后才被执行,显然是与互联网时代民众通过科技交流然后自发采取行动先于平台审查然后平台删帖再到达一定声量和影响后政府相关部门知晓之后再做决策这个流程不符。而另一位在高校做教师的党员同学的思维模式则是,要相信政府正在研究如何放开,肯定是已经有在研究,我们只要等待即可。这种不看现实只管猜测的思维方式更加是盲目迷信政府全知全能。

在宣布放开的那个下午,这两位同学都在群里开心地探讨,一副 I told you so 的姿态,对自己不久前说的政府肯定是在研究放开异常骄傲,又再沉浸在对不透明不可知进行无理由预期然后得以实现的赌博正反馈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