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媽媽
佛系媽媽

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越學越焦慮

我自小就跟隨家裏學佛,長大後因為聽說「每日一修」才是好的,於是便開始每天修法。修法的步驟很多,修法前也要換佛壇的供水和供品,完成整套程序要大約一小時,在結婚生小孩後,真的令我感到很吃力。我每天都迫著自己做,但完全不享受那過程,也投入不到,只想快點完成去休息。

我有跟我心靈導師 Winston 分享過這狀況,他問我:「真的要每天都做全套嗎? 可以拆開來做,或只做一部份嗎?」
那我時的回答是:「不行的!必定要每天都一氣呵成的做全套!」

後來我在佛法輔導課時,導師分享了一行禪師的一句話:「如果你的修行沒有讓你更自在,那可能並不是適合你的方式」

這當頭棒喝讓我驚醒,原來我以前所有的學習都只讓我更焦慮,沒讓我更自在。

我回想起當初因為兒子濕疹而去學中醫,了解到身體最健康時應有的狀況,例如每天要有大便,而且質要好,量要夠多;沒口氣,早起精神好,喝水後一小時才需要小便等等。學完回家後我便不斷觀察家人的身體狀況,發現沒一個是健康的。家姐怎麼喝完湯那麼快就要小便了? 弟弟怎麼今天大便量不夠?

於是我不斷調整家人的生活,不讓吃生冷和水果,每天吃中藥保健,也經常緊張地詢問家人的身體狀況,弄得全家都困擾。

我跟Winston分享時,他問我:「你學中醫不是用來提升自己能力的嗎?」
對啊!我學中醫不是為了家人生病時我會有能力處理嗎? 為甚麼現在大家未生病我已經那麼焦慮?

然後平日每天的佛學修行,除了為我帶來生活負擔,真的沒甚麼得著。但是不做,我又覺得是錯的,覺得自己沒盡力,不是一個精進的教徒了。

就連佛法輔導的每天冥想的功課,我也可以做得壓力如山大,每次做完都覺得「我又很多雜念了」「我又做不到了」「同學都能感覺到毛孔在呼吸了,我卻連鼻孔在呼吸都忘了去留意」。

Winston曾說:「你這樣做冥想,我寧願你不要做了」
(由於他一向有給我無條件的接納,所以聽到這句時,我完全沒有難受,反而很感覺到被著緊和被愛,內心很溫暖)

後來我從 Winston帶領的內在小孩旅程中,跟我不同的情緒有很深入的交流,慢慢獲得能力感,減少焦慮和內疚,生活越來越自在。
我意識到所有「應該」和「必要」都是限制性信念
,我逐漸的把它們換成「可以」。例如把「我必須每天修法」換成「我可以每天修法」,我容許自己拆散來修,或只修一部份,因為修法的重點是覺察、放下、合一;而不是「完成步驟」。

而我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教養中,也越來越多做到覺察和放下。就連在學打爵士鼓時,老師也經常提我「放鬆點」「別緊張」「別怕犯錯」。我心想: 老師啊,怎麼你那麼厲害,把我的人生課題都說出來了!果然修行就是在生活之中!
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如果有覺察和正思維,真的行住坐卧都可以是修行之一。

難怪當年師尊有叫我們反思「你們每天花多少時間修行呢?」
答案並不是修法時的那一小時,修行可以是每分每秒都讓我們更自在的一種生活態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請支持我 與我攜手推動世界更和諧有愛❤️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