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頌華
鄒頌華

香港人,平時寫字、撚貓、行墳場。曾為BBC中文網專欄作者,寫過十年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修習瑜伽、茶道(裏千家)和花道(池坊)。暫時這裡先放一些已發表但在網絡上較難讀到的文章。

【周末藝遊】數碼敦煌 千年聖畫猶如新

(编辑过)
繼續back up舊文,這篇是於2018年7月21日在《蘋果日報》果籽版介紹的大型敦煌展覽,此文也是大家盡力為蘋果文章備份漏掉的其中一篇。甚少看展覽時覺得看A貨比真貨好看,這大概是唯一的一次。真的敦煌洞窟你無法近距離端詳壁畫,而且好多洞沒關係就沒得看。倒是數碼化後要幾仔細有幾仔細,而且復刻的技術本身也是一種藝術。
用數碼科技重現敦煌石窟,能永久保存洞內的瑰寶。(蘋果日報)

敦煌的千年洞窟,是絲綢之路上必看的「佛系」景點。但門外漢在現場真正可以看到的,可能不及在沙田的文化博物館內的精采。好些去到敦煌現場也未必看得到的文物,如今大家可以在香港一飽眼福,欣賞像真度超高的「數碼敦煌」。

位於甘肅的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百科全書,北魏至元代這千年間,她既是佛教傳播和歐亞貿易的重鎮,到今天更是文化藝術的寶庫。然而,面對千百年來的風吹雨打,還有飛來的人禍,要保存洞窟內的瑰寶並不容易。面對着眼前四個臨摹和以數碼技術「重建」的洞窟,香港文化博物館署理總館長林國輝說:「把敦煌的壁畫和浮雕數碼化,是目前唯一能永久保存敦煌的方法。」

香港文化博物館署理總館長林國輝指出,數碼敦煌可讓文物與觀眾互動,以科技讓壁畫自己說故事。

永久保存洞窟文化瑰寶

舉個例,254號洞窟如今在敦煌現場已很少對外開放,專家們花了數十年時間用數碼技術還原洞內的情景,洞壁上許多著名佛國故事如「降魔成道」、「屍毗王割肉貿鴿」等不單巨細無遺地重現眼前,更成了可移動的藝術作品,能夠在敦煌以外的地方展出。林國輝說:「真正的洞內照明和空間不足,要保護和研究非常困難。最初保存敦煌的方法是臨摹和拍照,但照片本身會褪色,效果未如理想。於是敦煌方面在幾十年前開始展開數碼工程,每個部份要數碼化,就要拍攝過萬幀照片,要達300dpi 像數就至少要拍200張。數碼化後洞內的情況一目了然,本來數碼工程只是要保存文物,後來發現還有更多用途,包括教育和研究。」

經數碼科技重構後,還原壁畫的本來面目。《都督提人太原王氏禮佛圖》已成為研究唐代女裝的經典材料。

衣飾fashion建築 可仔細研究

數碼化後,除了圖像可放大方便研究外,平面也就變得更立體,觀眾甚至可以和壁畫中的人神互動。

林國輝說:「飛天雖然不是敦煌壁畫中的主角,但卻無處不在,至今留下了六千個飛天的身影。飛天十分搶鏡,由早期是男性,至隋唐才變成女性造型,身段優美。在數碼工程中,飛天也可以動起來,讓他們自己訴說敦煌的盛衰。」

林國輝指出,敦煌可說是「有求必應」,能滿足不同興趣人士的願望。「如果你喜歡fashion,要研究中國甚至是中亞細亞古代服飾的演變,就一定要研究敦煌壁畫。如莫高窟第61窟中的《回鶻公主供養圖》,可看到五代時期胡人和漢人的服飾,甚至有crossover的出現,如有身穿回鶻圓領衫、外披漢式翟衣的造型。此外,第130窟中的《都督提人太原王氏禮佛圖》堪稱是研究唐代女裝的經典。該壁畫已嚴重褪色,如今在莫高窟已無法看到,但技術人員根據一些殘留的痕迹用數碼科技復修,成為研究古代女裝的必看材料。」

唐代始有大型壁畫,第61窟中的《五臺山圖》,為梁思成找到佛光寺的線索。

要fashion有fashion,要建築也有建築。第61窟中的大型壁畫《五臺山圖》,就有設計師趙廣超重構的動畫,生動地展示古代文殊菩薩信仰的聖地上宏偉的建築群。「現在我們多數會去日本韓國旅行,但在唐朝時,兩國僧人都是去五臺山朝聖。《五臺山圖》曾給中國著名建築師梁思成一道重要的線索,他在1937年根據這幅圖在山西省找到佛光寺,打破當時國際建築學術界認為中國境內沒有唐代建築遺存的說法。」

雖然大部份都是電腦合成動畫,但VR虛擬實景確實令人有親臨其境的幻覺。「文物並不是平面一塊,也可以很活潑。數碼敦煌做到的不僅是真實敦煌的呈現,還可讓壁畫說自己的故事,觀眾能自行解讀當中的玄機。」


「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

日期︰即日至10月22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票價︰$10

網址︰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

採訪:鄒頌華

攝影:徐振國


原文載於2018年7月21日的《蘋果日報》

訂閱贊助: https://liker.land/learnedfriend/civi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