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筆線
蠟筆線

人生就像一條蠟筆線,乍看是一條線;仔細看才發現其實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

職能治療|關於中風你不知道的事

中風是醫院復健中最常見的診斷類別,也是我認為很容易讓家庭陷入愁雲慘霧的情況。


本篇分享一些個人在中風介入上的執業心得,可能來自教科書、研究或臨床經驗,沒有八股的文字,也許有些話很真實很殘忍,我只是累積自己的一些想法用我的話說,僅供參考,任何問題還是要尋求醫療協助。


中風個案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包容 ,他們比誰都更想快點好起來 攝影師:Matthias Zomer,連結:Pexels



什麼是中風

中風其實就是腦血管出狀況,分為出血性(血管破裂)和缺血性(血管塞住),一般來說出血性的預後會比較糟,既然是和腦血管有關,到底是哪個區域的血管塞住就會大有影響,如果是大血管塞住,那肯定預後就會比小血管來得差;不同條血管影響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功能,可能是感覺、動作、語言、認知等都有可能,可能單一也可能合併,其中臨床來說以動作影響最主要。


中風的時機

其實中風的送醫時機是很重要的,只要發現自己身體無力、流口水、口齒不清一定要盡快送醫,而且要送大醫院,愈快處理日後腦功能受損少,功能恢復也會比較好。


我最常聽到個案分享的情況是早上起床發現自己肢體無力(通常會是半邊),我認為大家對於中風都要有敏感度,經常聽到有些老人家覺得狀況有點不對勁,還覺得只是身體不舒服過幾天就好,拖了好幾天才到醫院看診,中風有很多程度,輕度中風很有可能不易察覺


天冷的時候更要注意長輩們的保暖,雖然不知道有沒有研究證明,但是天氣溫差大,尤其是寒流來的時候,醫院就會收到很多新中風的個案,還是要保暖得好。


還有,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年輕人的案例也愈來愈多了!我遇過最年輕的才25歲左右!而中年人的比例也大大增加,想想,如果是家庭支柱會對家庭造成多大影響。


中風的功能受損

動作:通常表現在半側(因為左大腦管右側、右大腦管左側),一開始可能會肢體軟趴趴,有些人過幾天通常會開始有高張的情況(移動患肢會覺得緊緊的),基本上軟趴趴或是張力太強預後都會比較不好。


感覺:大部分個案都會伴有一些感覺受損的狀況,可能是感覺比較鈍或是有異常的感覺(麻或是特別敏感等),如果感覺有受損要特別注意遠離危險(尖銳物品或是熱源)。


語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聽得懂但不會說,一種是聽不懂但一直說,有些人也會有口齒不清或是流口水的情況,我覺得語言有受損的病人初期通常情緒又會更暴躁一些(可能因為無法好好溝通吧!)


認知:認知的受損範圍就很廣了,可能從複雜的錢財、藥物、做決定、計畫等能力受損,也可能是記憶、注意力、甚至會表現像個孩子,,當然多數個案就算認知沒問題,家人也都把他們當病人,日常事務也幾乎不需要處理了。


單側忽略:這邊的單側忽略是人的大腦忽略了患側而不是眼睛的問題(眼睛看不到人會轉頭、但大腦看不到是根本不覺得那邊有東西),大多是左側忽略,可能是忽略自己的患側邊,也可能是忽略空間的左側,遇到這樣的情況,要盡量讓個案有望向左邊的線索(例如在個案左邊說話)。


**明明就是大腦出問題,怎麼是手腳不聽話?復健手腳有用嗎?

這完全不是手痛醫手、腳痛醫腳的道理,我們的手腳會動是因為有大腦發出指令,大腦中不同區域負責掌管不同的區域和功能,由神經在大腦和手腳間來回傳遞指令,手腳自然就會做出相對應的回應;現在是發出指令的部分壞了,就像鍵盤好好的,但電腦主機壞了。不過人腦當然比電腦精密得多,所以藉由活動患側肢體也可以反向刺激大腦,促使大腦修好原本或發展新的神經迴路使其可以重新掌控動作(大腦可塑性),所以多活動患側肢體是好的。


介入

關節活動運動:我覺得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開始沒力的時候可以由家屬進行被動關節運動,之後狀況比較好的時候可以用好手帶壞手活動的方式,一定要天天做、常常做,一方面可以刺激腦部,一方面也可以確保手腳不會因為異常張力最後造成關節硬掉。


患側肢體活動:

醫院也許會用很多器材使動作恢復,初期的重點是要誘發動作,以手部為例:抓握→放開→手掌翻轉等,當然這部分會是比較專業有階層性的訓練,只要知道能做得到盡量用患側手做,不要忽略患側肢體,就算完全沒有動作,也可以用好手帶著做,時時給它刺激,可以做得活動包括扶碗、擦桌子、拿物品。


不要急著練力氣,初期活動的目的是「動作控制」,而不是拿得愈重愈好,這是很多個案或家屬會有的迷思,因為重量很容易會使張力變強反而讓動作變差或是更高階的動作難以誘發,要練力氣會建議等動作誘發到一段落後或是動作都恢復得很好後再訓練。


預後

預後好不好有很多因素影響,年齡、疾病史、塞的是哪條血管、什麼時候送醫其實都大有影響。


說句實際的話,6個月到一年是我們所謂的復健黃金期,但其實很多因素是在中風那時候就已經決定了,當然積極復健可以最大化功能恢復的潛力,在醫院我們很難說出個案可能不太會進步的話,但我認為有目標和錄影片紀錄很重要,每個人可以恢復的程度都不同。


用影片紀錄,一方面可以了解自己的進步(一堆病人明明進步很多都不覺得,也許是和期待有落差吧),也可以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如果已經3-6個月表現得都差不多,其實就要好好思考繼續復建的必要性,當然不是完全放棄,而是要把目標轉向生活獨立性,如何以現在的動作功能達到最大的生活功能,不管是減輕別人負擔或是增加自己能獨立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從生活事務中進行復健比起做一些器材額外的活動來得更有意義 (與其在復健室滑做手滑車,不如在家擦桌子)。


以上是我目前有想到的,當然也還有很多沒提到的部分,像是副木、鏡像介入等,不過很多基本功和概念往往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復健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