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典
Dian典

體驗、生活,愛世界、愛具體的人。

《為女權辯護》譯後記

2014-06

參與《為女權辯護》的翻譯,機緣是朋友的抱怨。朋友是譯言的資深譯者,當時翻譯了夏洛特·吉爾曼講述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的幻想小說《她的國》,還推薦譯言組織了一期女性文學專題,也就是古登堡計畫的第七期“她的國”,《為女權辯護》也收錄其中。沒想到,專題計畫剛推出,就引起了爭論,有人評論:“那麼多重要的文學題材能夠開闊中國人視野提升中國人思想,為什麼偏要漢化沒有營養對社會沒用的女權主義作品……?”朋友對此自然是義憤填膺。這一類觀點恰恰說明,這樣的專題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們對“女權主義”一詞的誤會也還太深。我聽她說了此事,並看到她為之努力,寫文章、接受譯言的訪談,自己也深受觸動,決定參與相關專題的翻譯。

我會選擇《為女權辯護》這本書,首先是因為曾經讀過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的《女權辯護·婦女的屈從地位》,那個譯本有些艱深,中學時的自己根本就沒有看完。後來中央編譯出版社雖然又有過一個比較通俗的版本,但只是選譯而非全本。我問過不少對性別問題感興趣的朋友,他們幾乎都沒有讀過或讀完這本書。作為一本不僅是影響了性別平等的發展、更被公認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著作,這本書實在應該擁有更多的華語讀者。

這本書或許也有助於視“女權主義”為洪水猛獸的人破除這樣的偏見,因為作者寫作的年代,根本還沒有“女權主義(Feminism)”這個詞語,她所使用的說法是“女性的權利(Rights of Women)”,所談的也是教育、婚姻、生活中最常見的那些對兩性的區別對待,及其造成的對男女雙方的惡果。而“女權主義”追認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為先驅,也因為這種種基本“權利”的不平等,正是女權主義的出發點。“男權/父權社會”指的是男性享有特權和主宰的社會,而“女權主義”是對這種不平等的反抗,批判特權、提倡平等權利,而非反過來建立女性的特權。“女權”的“權”是“權利(Rights)”的“權”,指的是平等的人權、是人的基本權利,而不是指“權力(Power)”或者特權。

也許因為政治權力鬥爭的漫長歷史,中國人對“權”這個字分外敏感,很容易聯想到你死我活的權力,而不是自由平等的權利,據說這也是一部分學者使用“女性主義”來翻譯Feminism的原因。當然,“女權主義”隨後作為一種政治/社會運動以及學術思潮,因為不同時代、地域及參與者的特點,而有了種種不同的流派,甚至互相衝突的見解。但是回到最初,在《為女權辯護》寫作的年代,作者僅僅是從一種非常樸素的理性立場出發,質問這個社會:“當男性為他們的自由而鬥爭、在關於他們自己幸福的問題上,能夠做出他們自己的判斷時,壓制女性是不是自相矛盾和不公平的呢?”無論如何,我希望誤會“女權主義=大女子主義”的人,能夠在讀過這本書之後,意識到女權主義所要求的,往往不過是女性能“和男性一樣被當做有理性的人來看待”;也希望那些宣稱“人權問題比女權問題重要”的人,意識到這種說法對女性的貶低。

翻譯這本書,對我而言既是學習的機會,也是很大的挑戰。翻譯過程中我不斷為作者的妙語打動,更深深感到作者指出的許多當時的、法國或英國的問題,卻也同樣是今天的、中國的問題。這些精彩的洞見,相信讀者也會在書中發覺。而我在開始翻譯此書後不久,又有了另一個工作,負責一份關注華語區當下性/別運動發展的電子刊物《酷拉時報》(小站:http://site.douban.com/211878/ ),加上自己的研究生學業、助教的工作等等,時間非常緊張。多虧項目負責人常瑩不斷耐心地鼓勵我,協調統籌大家的時間,書稿才得以最終完成。另一位合作譯者劉荻更是懷著身孕工作,讓一個可愛的新生命隨著譯稿誕生,翻譯中分享寶寶的成長,給我們很多歡樂和鼓舞。這本書寫於兩百多年前,英語句法比較複雜,文風又多變,翻譯起來格外不易。我們三位業餘的譯者共同努力,也花費了比原本想像的長得多的時間,才完成譯稿。其中,第一到三章、第十二章及最難的專案協調統籌工作,是常瑩完成的;劉荻完成了最多的章節,包括前言、第六到十一章及第十三章;而我翻譯了作者小傳、比較長的第四、五章,並為全書做了注釋。我們也共同進行了多次交叉校對和全文通讀,希望能夠盡可能減少翻譯中的紕漏。

在兩百多年前,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作為“一介女流”能夠得到主流知識界的承認,並使得《為女權辯護》成為對社會影響深遠的暢銷書,和她的博學多識、文采斐然有很大的關係。我暗暗希望自己能夠還原她的才華,因此努力發揮自己作為歷史專業學生的考據癖,對她每一個引經據典之處,都盡可能地注明出處。尤其是瑪麗對同時代流行作家的引用,以及作為一個基督教徒對於《聖經》的處處化用,都充分體現了此書寫作的背景,和作者觀點的脈絡。雖然我業餘的翻譯未必能夠勝過前賢,但希望新增的大量注釋,可以作為對之前兩個譯本的補充,令讀者更好地瞭解作者、瞭解此書的價值。

最後,感謝譯言提供平臺讓我們能夠分享美好的智慧,感謝這兩年合作中始終鼓勵我並教給年紀較輕的我很多經驗的常瑩、劉荻,感謝所有為本書的最終完成付出辛勞的工作人員!

典典

2014.06 香港穗禾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