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哈
葛哈

我来自北京,IT技术项目经理,常年在东京工作。虽然做的是最流行的大数据系统,但业余却爱好读古书。最喜欢苏轼的文章。

读书笔记《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3

四处鼠窜的西晋北方士族和庶民,给迁徙地带去了他们的文化、政治、经济力量,但同时也带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politically incorrect)。“宋、齐、梁三朝的建立者都是住在晋陵郡的江淮以北流民的子孙”。可见难民问题自古以来就很棘手。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 - 东北、西北与南方

从永嘉之乱(311)以后讲起。永嘉之乱,司马家连续两个皇帝都沦落到要给敌国皇帝倒酒的地步。没有“国泰”,自然谈不上“民安”了。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有三: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慕容政权之下。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的领域。流向南方的一支,侨寄于孙吴的故壤。”

上面是书里的原句。“托庇”、“归依”、“侨寄”,三个排比句用三个不同的词,既表示同样的意思,又使文章读起来富于变化、有节奏感。作者真是好文笔。我什么时候能写出这么好的句子啊!

 四处鼠窜的西晋北方士族和庶民,给迁徙地带去了他们的文化、政治、经济力量,但同时也带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politically incorrect)。“宋、齐、梁三朝的建立者都是住在晋陵郡的江淮以北流民的子孙”。可见难民问题自古以来就很棘手。

 

第二节 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

除了为躲避战乱而向四方逃窜的西晋子民以外,当时还有很多人因为统治者的决定而不得不被迫迁徙。

比如(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氐族苻坚(337-385)曾经将十万之众由关东迁进关中,后来又将很多氐族子弟从关中迁往关东。“意图是要把本族人徙往诸方要镇,以为磐石之宗”。这种基于政治需要的迁徙,毫无疑问对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伤害。比起这些,如今的难民/移民问题才哪儿到哪儿啊。

 坦白讲,身为北方人的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坞堡”这种东西(孤陋寡闻)。而且觉得作者“北方社会宗法色彩胜于南方”的讲法也有待商榷。

 《桃花源记》(写于421)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古文。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好文章,两千年以后还被规定要背诵的可不多。不过我记得老师上课时提到过,如果真的有桃花源,一、二百年的与世隔绝难免会造成大量近亲通婚,在优生学上来讲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简直太不浪漫了!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东晋 317-420)

北方胡人作乱,西晋皇室只好南迁。这一篇着重写东晋建立的过程中与江东本土士族之间的联合与博弈。

按作者的意见“晋之皇室及中州避乱南来之士大夫。。。与顾荣等人虽属于不同的邦土,然就社会阶级来说,实为同一气类。这是江都士族宁可拥戴敌国的子孙为君主,而羞于与孙吴旧壤庶族陈敏合作的原因”。果然阶级、意识形态什么的,还是很重要的。二战后美国与德国人成了盟友,而和苏联撕破了脸,大概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西晋的士大夫们看起来深知“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姿态放得很低,买房置地也都避开江东大族的势力范围。恐怕比当年国民党跑去台湾的时候态度要好很多。

 乱世出英雄。这一段提到的人物都很有个性,陈敏(?-307)、王导(276-339)、陆机(261-303)、顾荣(?-312)等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