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人
槛外人

农妇,母语一般,其他语言更一般,但这些都没有能阻挡我对各种语言和文字的热爱,哪怕是看看也好。

亚特兰蒂斯之王

电影 精神类疾病关注 少数群体

昨晚去看了一场由本地行政区教育机构组织放映的电影《亚特兰蒂斯之王》,映后还一个小型对谈,与谈者是这部影片的主演和编剧之一Simon Settergren,这部影片的剧本正是根据他的个人真实经历所写。Simon在一岁时父亲被确诊患有Schizophrenia ,这种心理疾病最早被中文译为“精神分裂”,应该是从其希腊词schizein(撕裂)phren(心智)直译而来,但随着多年来对此病症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台湾已将其译为“思虑失调症”,这种译法更为客观和非歧视。中文语境中对不少病症的名称翻译在早期都含有歧视色彩,如老年痴呆(Alzheimer阿尔兹海默症与dementia失智症的统称)、多动症(ADHD)等等,让这些本就遭受病症痛苦的人更加成为被冷眼看待的群体。

影片海报,白色小字意为基于一个真实故事(图片来自网络)

说回影片,剧中的父亲名叫Magnus,一个自认为是“亚特兰蒂斯之王”的schizophrenia患者,妻子早年离他而去,他与儿子 Samuel——他心中的“亚特兰蒂斯王子”相依为命,高中毕业的Samuel本可以进入伦敦某大学学统计,但因为舍不下父亲,选择留下来照顾他,为了生计,他在一家小型超市做清洁工。父子二人的日子还算平静,儿子每天准时回家检查父亲是否吃了药,然后给他做饭。在惯性的日复一日中,父亲的表现只是话多,尤其爱重复,而且充满各种幻想,这其实是大多数schizophrenia患者的常态,而非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种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以唬人为乐,更有甚者成为变态杀人恶魔。

剧中的父亲在正常时可以开车带儿子去钓鱼,他最疯狂的举动就是在不能处理自己的感情时做出格的事。尤其是这个与他最亲密的儿子交了女友后,他直觉儿子会离开自己,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他只要几个小时见不到儿子,便会在家里大声放音乐,同时在阳台上跳舞让自己进入另一个世界,或是跑去儿子工作的超市威胁其他同事。

父子看牙医时,父亲与另一位女士进行无声对抗(剧照,来自网络)

由于这类为了留下儿子而不可控威胁到他人的行为,使得这位父亲被警察送进了医院,儿子也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感到父亲成为自己前进的阻碍,尤其是女友离开后,他大声对父亲说“我恨你!”,然而发泄后的他看着无力的父亲,又说出了“我爱你!”,面对这恨与爱,父亲的回答都是“我知道。”这场景让人潸然泪下。不仅是因为剧情,更是因为这类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因为与我们搭建的正常社会格格不入而被排斥在外,而我们除了歧视和恐惧外,有多少人试着了解过他们的世界和情感。

真实生活中的父子俩

映后,故事主角Simon说,他之所以想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也是想和自己有个和解,他想把这些经历讲述出来,告诉身边人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他在学校,在工作场所谈及父亲时,都不知道怎么描述,如果仅仅说父亲是个schizophrenia患者,显然太笼统,也对父亲不公平。他的父亲受过正常的教育,除了母语外,英语也很好,平时也爱看书,在情绪稳定时说话通常都有条理,除了情绪易激动外和正常人没有特别的不同。父亲还写了一本小书,把自己的某种体会叙述了下来,希望能给研究这种病症的医生进行研究,同时也和病友们分享。

在得知儿子要来南部行政区与观众聊这部电影时,父亲还发了一条消息:“如果大家笑了,那一定是我的故事有意思。”这本书和这番话都让我很受触动,无论被冠以什么病,每个人作为人的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和应为尊重的。我们不应该以成见去划分人群,更不应以成见去歧视和多数人不一样的群体,还是我以前所说,尽管你现在是多数群体,但难免某一时刻就会成为少数群体中的一员,比如我,昨天观景人群中我是唯一一个亚洲面孔,从文化层面来看,我就是那一群人里的少数。

这部影片之所以由行政区文化机构来免费放映,是得到了本地心理卫生机构和银行的赞助,目的是在于让公众对schizophrenia这种心理病症有更多的了解,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应该怎样处理等等,这类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

单就影片本身的水准来说,我个人认为谈不上优秀,但及格了,毕竟是Simon Settergren的第一部编剧和表演作品,他在映后说自己现在正在拍另一部影片,与这部完全不同,因为他和父亲的这段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父子二人甚至比以往更亲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