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osensei
hokosensei

想成为轻小说作家,有一个telegram频道 https://t.me/hoko_place 会发除了小说之外的感想,诗歌,杂谈

关于写虚构遇到的一些问题

为了写作这个“远大”的目标,我最近开始尝试写一些故事,结果遇到了诸多极大的困难,以至于有种步履维艰的感觉。在此分类汇总一下:

1:故事

相对而言,虚构一个异世界的故事既是最简单但一环也是最复杂的一环。或许是很多离奇的幻想挤压了太久的原因,我自己很容易能构想出令自己感到满意或者有趣的背景故事:一些失落的世界,破损的世界,从一些记忆深处的小说,电影,绘画铺垫而成的潜意识中浮起的城市与堡垒,我自己也很愿意随着逻辑去自然而然地推导这个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但落实到个人的剧情上来看,我反过来失去了一种凭空构造故事的能力,如果用《进击的巨人》(涉及剧透,请酌情看下文)来辅助说明,我作为作者,可以在一开始想好这种命运的反转对称,故事的对调之类的布局。但如果你要让我去详细铺垫从第一季吃人到第三季意识到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同胞的故事发展,我会感到一股吃力感和无用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许是因为我本身的写作欲望就是由宏大的故事启发而来,我写作的方式都是顺应21世纪人们越来越短的空闲时间和越来越少的字数限制去把很多我们希望表达的内容抽出更简单的主线加以概括总结。与此相比,其他的一切冗杂的剧情非但不是被我当作一种副产品,反而是当作一种累赘。我本身并不是不擅长编写一些短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往往要么本身就单独成章,要么在我自己看来缺乏意义,如果你问我《进击的巨人》第一季的故事有趣吗?说实话我会觉得非常的无聊。《巨人》在有着并不亮眼的建筑风格,简陋的巨人形体,和十分扁平的主要角色的情况下,还选择了一个如此鸡肋的开局故事,我真的非常怀疑要是没有吃人的噱头和第一季惊人的作画投资的话,他如何能收获这么大的关注度。时隔好久之后,我才因为听说后面有对种族主义的暗喻和反思而重新开始回头看这部作品。

2:人物

每每说到人物我就会感觉头疼,与其说是我不知道怎么去描写一个人长什么样,更不如说我从来没关心过我故事里面的主角应该长什么样,这就反过来导致我根本不知道一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只能凭借一些潜意识里的印象开始东拼西凑,这样才能勉强整理出一个算是衣冠楚楚的角色样子,然后再给这些布料的印象找到它们的名字,我得不断地查找帽子的种类,裙子的种类,布料的类型和手感,颜色的区分,不同人种脸部的结构特色,这些工序中的每一项对我来说都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就算我费劲辛苦,按照我潜意识给出的模糊线索查找到了这些对应的衣着部件应该属于什么类型,我还需要尽可能地找到存在类似组合的模特照片,来确定我所幻想的这样一种配色着装的角色是否雅观,他会给人带来一种什么样的第一印象,(或许就跟Theatre Production Design中一样,需要考虑整体,线条,装饰。而这么庞大的工程往往都需要很多专业人员一起参与,一这么想或许你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如今我能做的仅仅是放弃这些细节,首先勾勒一个大概,然后先把最前面涉及到衣着种类的部分查清楚,接着就把这个未成形的角色丢进故事和脑海的染缸,然后让他/她自然而然地在故事中发展,这样我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这个角色添加各种特性,当我和我的角色混“熟悉”了之后,我再反过来从头开始修订我的角色。也就是说我得坦然的接收我刚出场的角色基本是他最难看的时候。。。

3:节奏

节奏的问题和描写是在一起的,这个地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长度的问题,我在描写静态场景时很容易就会写的很多,你可以把这看作一种精炼能力的匮乏:写作者自己没有自信能够在尽可能简短的话语中表达自己想要展现的画卷,但我觉得还是得往那个方向去。如果我不能精炼景物的描写,会非常影响整个故事的节奏,导致故事本身变得非常冗长。

第二部分是我往往会忽视现状描写和心理描写,回忆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或许是因为我一般都是从一种第一人称的角度对我自己的身份偷梁换柱来进行写作,当我跳到第三人称的角度时,我便失去了一种应有的节制,不加收敛的向读者倾斜着各种尴尬而不合时宜的回忆,这些回忆有的有价值,是一种不同时空下角色性格特点的遥相呼应,但有的也毫无价值,只是单纯的“我想让你们知道”,但我往往想让你们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结局就是整个故事的发展变得非常不和谐。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确实不适应第三人称的作者本人在整个小说中的一个地位:他究竟是谁,他为什么在给大家讲故事?他讲故事时究竟按照什么顺序?我为什么要听他的?这种感觉太过于诡异了,在一个年轻人都想打破第四面的年代,我感到构建一个恰当的第四面墙本身就充满了困难。我没办法处理好自己和故事之间的关系:我是谁?当我描写这个场景时,我的比喻到底是为谁而写,我的暗示到底是谁的暗示?对于这一部分,我只能不断地想办法找到更多读者的反馈,从这些反馈中我或许才能更好的发现我在写作时的个人倾向:当时的我究竟想干什么,读者们感受到了没有?读者们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读者们会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这种暗示仅存在于字里行间的镜头切换,人群的只言片语,一些喻体的选择上,往往自己浑然不觉。

4:神态

我不会写神态,我非常害怕写人物与人物的对话,我渴望小说变成一种剧本样式的作品,所有的人物只有写着台词的台本和一些程式化的提示。我感觉在对话时加入神态描写本身很无聊,也很无力,很多时候我就希望像写剧本一样一大段一大段的写下去,除非有特别重要的神态的变化,我觉得其他的变化都在语言和标点之间的体现的一干二净了。但我有时候又不敢这么写,于是还是会强迫自己写一些自己觉得索然无味的神态描写穿插在对话之中。我曾经想如果按照我想的方式写作,我的故事会不会变成一种非常畸形的结构:大段的描写+飞快掠过一路排下来的对话+大段的心理描写+一路排下来的对话。或许还是只有等我多写写才能更好的意识到怎样的信息丰度才是合适的。

5:标点符号

说实话,这篇文章里估计就有逗号太多的问题,我或许得发明“小逗号,中逗号和大逗号”,才能不失尴尬地表达我想要表达节奏。。。

这些问题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到现在还不敢把已经当作练笔写好的三千多字草稿发上来。把这些让人困惑地话先记录在此,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回顾和改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