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世無二
並世無二

藝文賞析評論講談、邪典/另翼文化研究、先鋒藝文創作、公民教育策辦宣講, 歡迎合作提案或同好私訊交流 關注與研習領域為後殖民現象,及其抵抗的實踐可能性研究。 一個希望成為世界之問題的答解者 # 佛系互動;我沒有想要成為人見人愛的網紅,也不是小編客服,我沒有想經營關係,所以如有待慢之處,敬請諒解。 # 徵求秘密讀者;只將自己的心跡之聲傳達給對且值得的人。

詳解關於里恩信念的二三事


【閱讀重點與收穫】

 為什麼致志於賺錢的人生目標不能使人達到生命的真正滿足與幸福?

 世上唯一不受「邊際效益」(Marginal Utility)的遞減而變質的是什麼?

 一個只提倡人們競逐著「獲得」而奪取的社會後果將是怎樣的地獄?

 「善經濟」是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有什麼好處與價值值得鼓吹?

 「為何」─里恩選擇了將善循環的理念放置到生涯規劃中去實踐?



「以賺錢作為驅動力,不可能達到生命的真正滿足與幸福。以消費來滿足慾望,也永遠無法獲致快樂。
人必須把自我對於無限追求的驅力,放在「給予」,而非「得到」。把人追求無限的驅力放在得到什麼,那就是永遠的追逐,與永無止盡的空虛。」

─摘錄自《善經濟》:為什麼給予、布施的喜悅不會「邊際效應遞減」?

文:何日生


世上幾乎所有事物都會因為「邊際效益」(Marginal Utility)的遞減而變質;不管一塊蛋糕再怎麼好吃,第一口的美味程度絕對遠勝於第二塊蛋糕;而在我們吃了第三塊蛋糕以後,蛋糕本身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吃的人的滿足程度卻變了,這就是所謂的效益遞減;而唯有行善,不會因為邊際效益遞減的法則所影響;更有人是越付出就越是快樂呢?


「求就是不足,求越多表示內心的不足越大」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


行善在各種形式的給予中,並不會因為付出而減損行善的動機,其背後的喜悅是踏實而真切的解釋─是因為我們在行善的時候,因為付出,從而讓愛的能量獲得滋養與成長;但索取或欲望的本質,在於匱乏;正如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認為「求取就是不足而欠缺的狀態,向外求取的越多,即表示我們在內心的不足與匱乏程度」的這段話詮釋了欲望與求取之物間的關係與本質,因為求取正代表著欠缺與匱乏的不足;人也求得越多,其實心理的匱乏感就越大,就像是地獄的餓鬼胃袋一樣永不饜足。


「人一旦有了動機,就會無限制地擴大它的範疇。對於無限的追求,是人的天性與必然的驅力。
政治上追求權力的無限擴張,事功上追求偉大的成就,信仰上追求永恆的生命,企業上追求極大化的利益與版圖,慾望上追求無限制的消費,都是人對於無限性的驅力。這驅力專注在「要」什麼,專注在「得」到什麼?就會無限制地擷取、掠奪、占據,但是「得」與「要」帶來的結果是永遠的失落。因為再多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再多的權力都有相對抗的力量,再多的金錢都是局限的,再長的生命都是有盡頭的。」

─摘錄自《善經濟》:為什麼給予、布施的喜悅不會「邊際效應遞減」?

文:何日生


與之相反的是,將利他與公益的「結果」當成是行為的「目標」,不僅僅只是讓人心理快樂,更因為創造了利他與公益的價值,而獲得了社會性的認同、肯定,進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正向連結關係,例如人格的品性、聲譽的信任與肯定;而這種信任的關係與肯定聲譽則會帶來更多可能性的機會,例如更好的職涯發展機會、貴人運、財富等。

在行善之中,將因正能量的播種而收穫善果;將因為付出,而收獲喜樂,受他人認同、社會肯定,並為自己帶來更多正能量的回饋;而若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到因果法則與人我天地間─萬事萬物在生態學(Ecology)視角下彼此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動關係的話,就會捨棄追求微不足道甚至是極其有害的個人私利。

為什麼里恩「如此」看重企業在投入生產時的動機、過程與結果?

在遊走社運,長年觀注並獻身在改革運動文化中的里恩,從宏觀層面的社會科學、宇宙業力法則或佛教思想中的業報論、能量觀,或微觀層次的認知治療法(cognitive_therapy)理論、潛意識論,或是難以被科學檢證的言靈觀等;都能論證出心念、行為與行為之後的「影響」;若能深刻知悉諸理,其實我們在舉手投足或一個念頭閃現之時,都在為自己、他人或整個世界─種埋下了因與果;而萬事萬物皆逃離不開因果法則與業力的支配。

若我們只以本位主義的「框架」作為思考的「立場」,則會從自私自利中,孕育出極端的惡。而各種降生在維繫體制運作中的惡,早已是我們有如浸淫在水中的魚般,習不察焉地淪為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的幫兇,而渾然不知所覺。

就以會計之例來追問─屬於會計的善價值是什麼?一位好的會計師的職業價值與道德觀不能只有迎合資本家的需求─節稅、避稅而已。正是因為在鼓吹人們競逐私利的極大化,每個人都才會因此而變得自私自利,才會衍生出種種的社會問題。

里恩期許自己能透過善理念的篩濾、揀選具有真正良善、利他理念或價值的好人、好事─來創建出善循環正能量共振的生態圈;在企業經濟的利己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權益間做平衡。

里恩深信,若在生產動機到消費動機的過程與其結果都涵蘊著善念的話,不僅有利於平衡各方面因利益之本位的框架而導致的問題,例如企業為追求盈利,縮減成本的支出,造致的cost down,讓消費者的權益受害─如黑心食品、污染環境、剝削壓榨侵損勞工權益等;更期盼能形成善循環的生態,甚至以此建樹出善的價值觀與利他的行為準則,力挽自私自利的狂瀾。

善經濟的理念應立基於共生關係下的相互尊重;唯有我們能相互協助彼此,將彼此視為主體來尊重,才能在生態系統中創造真正的和諧與共鳴。在求取「共存」以後,方能「共榮」。善經濟不只是要消極的平衡各方權益上拉扯的矛盾關係,更要友善生態萬物,維持環境永續,讓人類及其社會與其他的生靈萬物、自然、生態間求取和諧的共鳴;更要努力地主動去創造、去實踐一個具有善經濟種子的義舉。

生命的目標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常會想起,對里恩來說,不應該是賺錢,賺錢只是為了應付滿足生活所需的工具,而工具不應該取代目標。賺錢不會等於獲得幸福,真正的幸福來自於我們真心為彼此創造或共同渡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小至待人接物,大至─將這樣的思維邏輯與價值觀的理念放到職涯規劃中,試圖去實踐它。


「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
以善的動機、善的方法,達到善的結果」
「利他,讓人類找到共贏、共榮之道。」

─摘錄自《善經濟》:為什麼給予、布施的喜悅不會「邊際效應遞減」?

文:何日生


里恩衷心期盼我們都能以樹立良好價值的守門人身份的義理,來篩濾,將在動機、過程與結果中,符合善,或具有利他、公益型價值的好人好事予以傳頌其故事,成為新時代的運動;並讓這樣的踐行理念號召,讓更多企業或好人好事得到存續發展的機會。


「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謀取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地發揮作用而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卡爾.馬克斯(Karl Marx),摘自《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重新修改自2021/9/3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