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
Jess

對中國的嚮往

Photo by Yang Shuo on Unsplash

跟我同一代的華裔 TCK 和 ABC,甚至廣一點泛指華裔在任何國家的混血後代,如果會說點中文、成年後到亞洲發展過、且家中長輩自認是「炎黃子孫」,我們這一代多數人對中國這塊土地的情懷幾乎是大同小異。

我知道有些人對「華裔」這個字眼反感,但如果要討論用字,篇幅就足以另開一篇文了(ABC/ABT/大陸/中國大陸/內地/中華民國/中國/中華/中共/大陸/華人等),以後再討論,但拜託今天就容許我不在定義上斤斤計較了。
這篇是我以前寫過的舊文,為備份而發在這裡,昨天逛了一下後才知道 Matters 上的 demographics 原來長這樣,老實說發這篇在這裡讓我有點心驚,若有冒犯之處請見諒。

差異之處通常來自原生家庭的社經地位、生長的國家對待華裔/亞裔的態度、家長針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同儕朋友的人種國籍組成、和自己本身對「中國」這個國家的接受程度。

差異原因五花八門,但大家嚮往的點通常相同:

想要親身體驗中國在地生活,想要試著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想要爬上長城親眼見識它的壯觀、想要踏入紫禁城裡裡外外走一遭、想要照著族譜去上一代移民前的地方尋根、想要跑一趟九寨溝和虎跳峽開開眼界、想要到西藏感受當地的遼闊、想要把北京的大街小巷摸熟、知道最好吃的油條上哪找、最新鮮的涮羊肉鍋打哪去、想要不用思考就能知道哪些字能加兒化音哪些字不能加、想要在凌晨打完遊戲肚子餓時吆喝三五好友擼串、在路邊座位咬著烤串、灌著青島啤酒,跟一群損友們痛快暢談、想要能自然地說出「兄弟您這身高是東北來的吧」或「臥槽你們南方人講話就是嬌氣」這種話、想要用字遣詞間對各種中文典故和成語來源信手捻來、想要在過中國年陪長輩看春晚時,不用等別人笑才跟著笑、想要毫無困難地閱讀各式各樣的中文書籍、更想要能看懂並隨心所欲使用五花八門的網路用語。

想要那種,只有身為其中一份子才有可能體會到的 “Chinese experience”,那種若生為白人、黑人、任何非「華裔」的臉孔,或許一輩子都無法在中國體驗到的在地經驗。

即使理智上無法贊同這種血濃於水、骨子裡根本就是種族主義的歸類法,但當自己有可能可以成為其中一員時,老實說吸引力還是在的。

高中、大學時可能都經過一段狂熱的「尋根」時期:或許是交換學生時專注申請位於北京的學校,可能是暑假時參加去中國的義工活動,也可能是找實習時認真考慮在中國發展的可能性,甚至有些人在就學階段就曾被中共政府或民間機關接觸過。

認知失調

但真正到了中國,除了讚嘆當地天然景觀的浩瀚之外,碰到任何跟人文有關的事物時,卻好像處處都會遇到 cognitive dissonance:親身經歷和親眼看到的一切、跟自己原先設想的情況就是兜不起來。

紫禁城是很美很壯觀,但擁擠的人潮和四處散發的尿騷味根本讓人無法專心欣賞。認祖歸宗雖受到熱烈歡迎,卻是種「歡迎領導來訪」式的詭異過程。雲南麗江美不勝收,當地的彝族雖各個身穿傳統服飾,卻總有種身在美國印地安人保留區、原住民身著戲服讓遊客可以過過眼癮的既視感。

北京和上海高樓林立,看似是座完美現代城市,大街小巷間卻處處貼著督促市民務必要文明的紅布條,就像上廁所時看到「請勿把衛生棉條沖入馬桶」或「員工請務必洗手」的標示。不標倒還好,標了反而讓人疑神疑鬼,從線索得知原來這家餐廳員工拉完屎都不洗手。

烤串和啤酒是絕配,但想像中的詩朋酒友、對酒談心並沒有發生。首先最現實的問題就是交心的中國朋友要從哪憑空生出?同鄉、幼時朋友、校友、宿舍室友,這些通通都沒有,而新交的朋友通常是對外國文化有興趣,不管談什麼,最終話題都還是回到「你們對我們中國到底怎麼看」,而不是期待中四海一家親的「別談那些了,咱們今天喝個不醉不歸吧」。

中國歷史、中文文學、中式禮儀,在紙本上讀起來冠冕堂皇,人人互相尊重、講話出口成章,但我從書上看到的那個禮儀之邦到底在哪裡?為什麼到哪都被插隊?為什麼明明可以不卑不亢的溝通但偏要用吼的?為什麼好好一個語言被弄得好像人人都在吵架而不是對話?

網路用語的確很有趣,也可從其瞭解網民的無限創意:刷新三觀、天朝、白左、B4、精分、深井冰、細思恐極,列都列不完,但有些用語存在的原因卻讓人寒心:河蟹、台毒、FLG、皿煮、YY,這種為了避免政府偵測而改用的字眼也多得不得了。

- 河蟹:和諧,泛指各種機構(政府、民間)使用強制手段禁止或刪除某些網站內容,取螃蟹行走方式「橫行霸道」之意。原先於中國官方推動「和諧社會運動」時,「和諧」一詞一度遭到中國許多網站、論壇的封禁,後多以諧音「河蟹」替代。(wiki)
- 台毒:台獨
- FLG:法輪功
- 皿煮:民主
- YY:意淫

假設我今天是名愛國愛黨好青年好了,堅決反對西方式民主和台獨,八榮八恥倒背如流,但當我在網路上跟人掐架時,明明是在替黨說話,罵人時還要小心不把「民主」和「台獨」這種敏感字眼照實打出來,這不是很可悲嗎?

更別提西藏了,身為「外國人」,要靠近西藏自治區/TAR 根本困難重重,頂多只能在周遭省份跑一跑試圖體會西藏風情。甚至在新疆和烏魯木齊旅行時,若身邊隨行朋友是白人或非漢人長相,當地警察更會時不時投射來審視的眼光,深怕此行人是他國派來的臥底記者。

不是中國的錯

追根究柢,會產生各種認知失調,其實好像都是我的錯。我不該誤會將紙上的中國、歷史上的中國、跟現代的中國混為一談,也不該對還沒親身經歷過的事物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更不該預期中國人民會兩臂一伸、在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的狀況下,毫無芥蒂地接受任何人。

最蠢的是我不該一直以為中國人民只是人民、而中共政府是中共政府,兩者可以被理性的分開討論,因為若遵照現任中共領導人提出的定義,要構成一名「現代好中國人」的核心元素之一,就是對於祖國和黨的無條件支持,以及在中國被抨擊時盡全力為其發聲反擊。

而在經歷了各種文化衝擊後,我身邊也有少部分認識的 TCK 和 ABC,不但沒有氣餒,甚至還 double down 成為了「真・中國人」,這些人裡面男性居多,以商界和讀政治或社會學的為主。共通點是幼時多少都經歷過種族歧視,可能是小學期間因亞裔長相被嘲笑、或被霸凌時聽到 “go back to China” 等不友善字眼。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完全理解這種想歸化的心,尤其是在經歷了長久的隱性歧視和找不到歸屬感之後,突然到了一個全新國度,不但不看低你,甚至在這裡你是鑲金的歸國華僑、約會時不再處處碰壁、而且只要嘴上掛著「我愛中國」人人就會嘴角帶著姨母笑欣慰地對待你。

雖然到頭來我並沒有成為「真・中國人」一員,在這裡也要順便幫他們澄清,這些歸化人士在原本的國家其實也過得不差,跟我在網路上常看到的「一定是混不下去才會來中國」完全相反,成為中國人的主要吸引力還是來自於那份歸屬感(再現實一點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原本國家的税更高)。

對於適婚年齡直男而言,約會圈更是很大的誘因,一個長相正常、身材正常、個性正常、沒有刻意注意外表的華裔男性,在美國和中國的婚姻市場上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從在 eHarmony 和 Match.com 上每週都得發訊息撒網,到在中國時每天都有二十幾歲、教育良好的漂亮女孩在 app 裡主動聯絡表示感興趣,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大到天差地遠、大到如果我是當事人的話,肯定也馬上在家裡掛起五星旗唱起映山紅。

(重讀時發現前一段看起來好像在貶他們,但那並不是本意。我的意思是,一個聰明、識相、對美國並沒太深歸屬感的華裔直男,會為了考慮到婚姻市場而選擇去中國,是極其合理的決定。)

而沒成為「真・中國人」的外籍華裔們,各自回國之後,好像自然而然就把尋根這件事拋到腦後了(因為已經做完啦),似乎所有跟中國有關的連結都只成了記憶,偶而聊天時才會把「我 09 年時隨父母到四川找老家」這段經驗當成件趣事分享。

雖然回國後還是會為了自己所屬的少數族群爭取權益,但關心的重點往往是放在「亞裔」而不侷限在華裔上。日子還是照樣過,不過至少可以把「試試成為中國人」從自己的 bucket list 上劃掉了。

最後,我只想說一句話給歸化的外籍華裔和「真・中國人」們,你們可以不要口口聲聲說著「現在的中國的確不適合民主,防火牆是必要的」,但手機和電腦上裝著翻牆用的 VPN 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