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家
情緒家

關注情緒教育的研究者、分享親身經驗的研究與實踐者。 因為口誅會與人吵不喜歡的架,所以選擇邏輯性地筆伐。https://ladyemotions.com/

只注重狼性的你,忽略了人生中很重要的合作思維

成功一定要具備狼性嗎?我沒有狼性是否注定失敗?

前 言

大學時期,我因為好奇的關係偶然旁聽”辯論”這一門課時,當時雖然對於辯論感到好奇,但不知為何總覺得對於”辯論”兩字很反感,因此始終有一搭沒一搭的旁聽,沒有真正的修習下去。

我刻板印象中美派的辯論作風習慣於打擊、打倒,歐式的作風則偏向藉由辯論來溝通並打開更多不同的局面,但其實辯論與溝通這種事是講策略的,不該硬性地用美派或歐派這麼簡單的兩字就可以用派系來劃分的。但我內心對於打倒別人、硬性說服總是感覺反感。

 

當然,這樣的說法,來自於我內心的觀察與感覺,如果有說錯請留言糾正我,感謝!

 

後來我發現原來我不是討厭辯論,而是內心對於零和戰局的反感問題。

為什麼我會對零和戰局感到反感,有一個例子就是因為有很多人會錯誤地解讀”狼性”,並且內心不穩地推崇這件事。因為某些媒體會對”狼性”這件事的過度推崇或追捧,這個起先是形容對岸人拚狠勁、執行貫徹、野心強大的特質,被台灣市面上的主流媒體拿來放大與極致宣傳。

“狼性”=前途光明、有競爭力畫上等號,將這兩件事做粗暴的因果邏輯相扣連,這種簡單且粗暴、一方比一方好的直接與極端、沒有中間地帶的非黑即白的邏輯,總讓我感覺很吃力。

 

媒體有段時間非常崇尚”狼性”的特質,總是拿台灣年輕人與對岸年輕族群來對比:「台灣年輕人多自卑、多魯,完全沒有積極主動、奮發向上的企圖心。」巴不得台灣的年輕人經過對岸特有種狼性的刺激,個個接著成為同樣狼性強烈特質的人。

 

太過相信一個字詞、現象的單一形容說法,

往往囿於對單一價值觀追捧且朝聖的心態。

例如許多創業前輩始終吹噓於以往自己拚過頭的年輕歲月,自豪自己逼出了高績效式的時間管理模式,直到身體邁向不可逆的臨界點才來後悔,卻忽略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確需要努力,但是在建構努力的過程中不需要時時都賭博式的拼命。

更何況,賭博式地拼命、做那種生死猜的抉擇,往往是因為自己的逞強心態在作祟,在某些不該拼命的地方處處拼命。但其實只要透過良好的管理與風險規避等技巧,明明是可以不必讓自己冒這麼大的風險來讓自己吹噓的。

 

我的疑問

成功一定要具備狼性嗎?我沒有狼性是否注定失敗?

有賴於整體環境的改善,台灣人或許如同媒體角度觀點而言的欠缺狼性,但我認為其實是不同一條路上的另種進化過程。而如何促進台灣年輕人的進化,解法不是回頭翻歷史、恨鐵不成鋼地找狼性,而是該加速進化為屬於世界的非狼生物才是。這世上不是只有狼這種生物才能活得好、一直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象徵。

我總覺得推崇與曲解狼性的人,有部分是對自己、對年輕世代、對世代的恨鐵不成鋼,但可能也是對他人不同努力方向的一種敵視角度。(例如你沒有像別人這麼有狼性,你就沒有競爭力,等著被淘汰吧~),卻忽略了人家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裡發光發熱得咧。

 

結 論

不用因為沒有拼命提升自己感到自悲

除了非己為敵的狼性以外,我認為應該是確立進化方向,思考看看有無更大的可能性吧!有沒有想過可以結合智慧做一些非零和局面的智慧集合大餅呢?

當我們逼自己改變的時候,那就是在我們心態還未準備好的時候,你要做的,不是逼自己有勇無謀地躁進踏出舒適圈,真的隨便「踏出舒適圈」就馬上死掉不用玩的機率很大。

 

因為真正改變的發生,是當我們舒適圈在一點一滴的擴張、刺激自己不斷擴大版圖的同時。

 

好不容易成人,怎麼還拼命要放大狼性呢?擁有企圖心、野心、執行度的綜合能力是好,但如同《動機夠強何需狼性 讀《2030轉職地圖》 》裡所說的,只要自己動機夠強,光努力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都來不及了,何須只追求零和戰局、你爭我奪的狼性特質競爭呢?更何況,這狼性兩字還來自別人口中或是部分媒體曲解而來的定義。


推薦閱讀:

關於習慣| 創業 不 睡覺 就可以 成功?

關於戀愛|情敵不是你的對手,擴充你的無限賽局思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