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家
情緒家

關注情緒教育的研究者、分享親身經驗的研究與實踐者。 因為口誅會與人吵不喜歡的架,所以選擇邏輯性地筆伐。https://ladyemotions.com/

壓抑情緒= 情緒管理 ?也許你搞錯重點

(编辑过)

自2016返台之際,當時的我面臨到生命中第一段感情的流逝與對方分離的 情緒 焦慮,在此機緣之下接觸到了艾倫‧狄波頓的這本書《我談的那場戀愛 》,因此開始了一系列延續至今,學習探察戀愛相對於自身生命,關於哲思、 情緒管理 的學習旅程。

 

那段時間,特地花費去學習伴侶相處與被諮商,遍讀心理學相關書籍,雖然這些課程一時之間無法治得好自己,卻也讓我醒悟到,傳統中對於情緒的誤解,大半偏向壓抑與管理,缺少自我省思的內省,而由內心迸發出對於自身生命的哲思,才能因此開始轉換視野與角度:

以情緒自主的掌握重新拿回對生命的詮釋權。

 

以往在學習投資理財的課上,會因為市場的關係而常常接觸到一種組織:專門挑動妳的情緒,藉由心理學的初淺技巧,讓你產生社群歸屬感並與之認同,通常這類型的團體在每場活動與說明中,往往不完全教導資訊的如何有效獲取與辨別,只負責挑起、帶動當事人的現場情緒,簡言之,就是操弄情緒,選擇性地不教導讓長出辨別能力與自信心的根基–自我知識的養成與邏輯性地思辨。

也正是因為這原因,多少人離開社團之後就功力大失,因為沒有自我根基,因為信心的養成不是自己長出來的,也就變得依賴性很重。換句話說,只是讓自己的情緒被人操弄,卻始終沒有察覺自己早就在信任的同時,無形之中把情緒的自主權交予對方了。

 

過度完美的正向

市面上許多”正向心理學”導師或人生成長課程,教導所謂的”如何培養正向心理學”以及“如何擁有正面思考與人生”,因此開課賺錢。彷彿跟隨學習之後,人生可以從此快樂,永不陷入低潮。對所謂的”正向思考”上癮, 很像對所謂的”財務自由”等名詞追隨風潮類似的心態。

 

過往的我在台式或日式服務業的從業經驗裡,無論是處理客訴或是顧客服務,都教導員工要自以為專業的把當下的情緒積壓下來,關在自己的身體裡當作沒看到,殊不知這就像便祕一樣發酵至今,影響也扭曲了我很多的處事態度。


直到今日的自己,隨著離職隔了一段時間的距離,察覺過往對服務業接受到的教育訓練,是前人錯誤的詮釋以及與之面對的心態不對等,參考了西方服務業的待客之道,才知道原來服務業跟談戀愛的道理其實是很像的: 情緒是一種”活”的感受, 當負面情緒來臨時,把它當成像大便一樣定期的排泄出去!!! (雖然這樣講很粗俗,但是這樣才是健康的循環),而不是一昧地以所謂的假正向心態來催眠自己。

因為你越不承認的部分,(不承認自己有陷入低潮的可能、不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的可能),某種程度也是完美主義的自己在作祟。這種不允許自己不完美的心態,可能都是日後導致自己走向更大的死胡同的背後主因。

 

例如遇上什麼事都先自以為樂觀的仿效正向心理學,雖然這很符合人性”趨吉避凶”的離苦趨樂的心態,但其實這只是逃避面對現實的一種心態,你我都知道一天中的生活不可能都是快樂的時光,更何況是漫長生命中的每時每刻呢?


正向、負面,其實都是自己人生中一段時間的某種狀態。

給自己探索自己生命的可能。透過不同面向的觀察,例如:心理問題的試驗、知識架構的建立、自我聲音的聆聽練習、接納與覺察,或是被認為迷信的占卜都好,讓自己有機會察覺,自我生命中種種不同的面相的多元與可能性。至少有下列好處:

職場上在職場上,變得容易看清〝局〞,且了解到你商量溝通的對象是〝人〞。重新返回溝通的初衷不是要把對方或彼此逼入死胡同困境。了解自我情緒的產生與地雷點之後,我的同理心開始變的比較放得開,〝為什麼你做不到〞的強迫性焦慮與憤怒產生次數變少、覺察次數變多。

 

讓自己來得及在開始生氣以前,覺察到自己在生氣。

進而有餘裕來得及轉移注意力或是採取不同作法,這才叫管理

 

學到以較高的視野與角度來看待局面的困境與如何解決的可能性,了解到什麼是問題的本質,而什麼問題又不是真正的問題,只是某部分現象的產生(亦即真正的問題隱藏其後)。

 

不是學會解決問題,而是學到如何定義問題。

其解決問題的角度自然會因此改變,因應而生。


不待在問題裡,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雖然問題不會自動解決,但至少不強迫自己硬留在僵局裡,硬用「硬要解決問題」的方式去解決每個僵局,與“解決”人的情緒產生,不但是行不通,也是粗暴的忽略與對待。因為這部分的我親身體驗過,而粗暴的做法往往在日後會日積月累地反撲回來,即使自己當下心裡不知道。

 



延伸閱讀:

關於情緒|讓身體反應來幫你決定你是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