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儒
林柏儒

簡報設計師︱總是想東想西

「繼續這樣下去,一定會後悔吧」

(编辑过)

謎之聲

「繼續這樣下去,一定會後悔吧」

來自謎之聲的這句話真是久違了。上一次是三年前,再上一次是六年前,三年一次的循環又到了嗎?

每當我安頓好生活中的一切,日子開始規律穩定,這句話就會從我心中冒出來。這是我的直覺,由腦內複雜的神經衝動與資訊處理過程產生,此外不知它從何而來。

理性上我找不出現在的生活到底有什麼不對,就和六年前那次一樣。

或許行事曆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生活。有些人完全不排行事曆,有些人僅填上和別人約好的時間,我則每週一晚上固定安排我的一週行程,但又不像另一些人能把行程排到一個月後。

這是個填滿瓶子的過程:先放進大石頭,再來是小石頭、沙子和水。我的朋友 F 先把工作丟進去,發現已經滿到了 90%。我選擇先把運動、創作、練琴與學習的時間丟進去,剩下的時間要處理完一周的工作,其實也相當緊湊。

看起來好像很平衡充實吧,活得像個人,我看不出這有什麼不對。

「繼續這樣下去,一定會後悔吧」

從年初就開始的症頭,似乎越來越嚴重了。這段時間以來,謎之聲只有越來越大,卻也沒有多說什麼的意思。

我的內心聲音是個 G8 人。

快樂的狩魔獵人

「快樂的狩魔獵人」,我總是這麼稱呼現階段的生活。

這是來自一款我喜歡的遊戲《 巫師三:狂獵》,玩家在中世紀的奇幻開放世界中扮演狩魔獵人傑洛特,過著接單賺錢、斬妖除魔、四處旅行的自由生活,體驗精心安排的劇情,並做出種種不可逆轉的揪心抉擇。

對於心心念念所謂理想生活的人而言,那裏似乎是天堂。一切自由、沒有限制,人們拋下社會成見,聽從內心聲音做自己,相信這就是幸福的開端。

我並不反對,這也是我畢業之後極力追求的生活。或許因為當初不甘心自己一輩子待在實驗室,還想去看看學校以外的世界,我離開了。我想擺脫這些束縛,離的越遠越好,把人生自由度開到最大。

現在,雖然還有同事,但我的生活型態類似自由工作者,可以自行安排絕大多數的工作與時間,甚至是地點。我不是邊工作邊旅行、足跡遍布咖啡館的數位游牧,反而喜歡添購重型工作設備,把家裡打造成我的駕駛艙。螢幕、檯燈、主機、鍵盤、滑鼠、電腦椅都是親自挑選的款式,我喜歡和它們一起工作的感覺。

為此我也付出了代價。寂寞感就先不說了,高度波動的收入需要更保守的財務策略來駕馭,但阻止不了心理狀態也隨之變動。收入多了自然開心,但減少的恐懼一點也沒少。我還記得上一次長達數月的冰河時期,對未來的預期只有悲觀而已。去年銀行只願意用 15% 利息借我信貸,我接受才是傻了。

此外也沒有卸責的空間,因為可控的一切已操之在我,當結果不好時沒有老闆爸媽豬隊友可以怪罪,只能自己摸摸鼻子 learn to play,no excuse。很快地我知道自己沒什麼厲害的,當所有限制都解除後我還在這,那就是我真正的實力只在這。天花板就是我自己,若我發現這天花板怎麼這麼低,也只能苦笑這就是我。

於是我運動。今天的一塊錢明天會隨著通膨變少,但十公斤的啞鈴明天還是十公斤。每一次我舉起啞鈴,都在重新相信這浮動的世界裡還有些什麼不變。

我閱讀。一方面更理解世界的無常,另一方面卻也發現,像自然定律、人類心理、社會運作的底層規則,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原則依然在那。

我工作,我創作,我練琴,我陪伴家人戀人與朋友。藉著這份自由,我打造理當最適合我的生活規律,當個快樂的狩魔獵人。

但它還是說:「繼續這樣下去,一定會後悔吧」

WTF

不如賺錢吧

或許有種可能,是錢不夠多。

有了時間、工作與地點的自由,那消費呢?買喜歡的東西總要花錢吧,難道財務自由了?

沒有。現在我無車無房,連機車也沒。

說到底還是跟需求有關。因為幸運地房東人不錯,讓我可以接受租屋,要是遇到爛房東或爛房間大概就想自己買了。不過以目前房價成長的速度,我對屆時是否能負擔並無信心。

根據帳目,我的年支出多是落於 30-40 萬之間。這是什麼概念?之前統計臺北人均月支出在 27,000-28,000 之間,代表我的支出還略高於平均一些。不至於奢侈,但也絕說不上節儉。

如果我的收入低於這個數字,顯然只能當月光族,甚至入不敷出。我的確曾經有過這樣的日子,幸運地現在已經不是了。但我的需求並未隨著收入成長,至今我的消費習慣依然和學生時期接近,因此收入扣除支出後,剩餘的儲蓄就成為我可以利用的資源。

但這些錢要放哪呢?扣除進修與生產力工具的費用,短期內沒有重大預期支出的話,似乎也只有全市場指數型 ETF 是個合理存錢的標的。這樣一來,多存下來的錢僅意味著帳戶數字變化,並不影響生活。

那麼拼命賺錢還剩下什麼意義呢?

為未來累積籌碼可能是一個,就像求學時若不知道該填什麼科系,先念書把分數考高一點就對了。或許是因為我不懂花錢吧,畢竟知道要怎麼把錢花得有價值,或是未來有機會成家,都會成為賺錢的動力。但就目前來說,都還只是空談。

我並沒有要買什麼。

加上去年的進修主題是商業,拼命學了一年多後,現在也有點膩了。就像一碗鷹流拉麵,無論第一口再怎麼好吃,吃太多後光聞味道就反胃。在這個時間點思考未來的職涯或生意,實在太不是時候了。

該知足了

我相信把以上文字貼到網路論壇,八成招來鄉民一頓謾罵。錢送我、過太爽、不上進、井蛙之類的回文可想而知。

是我不夠知足嗎?

說來有趣,我總覺得知足是個沒有用的概念。足夠的時候並不會想著知足,只有不足的時候才會。這樣一來,知足的唯一作用就是說服自己放棄慾望。這樣一來,慾望本身沒有受到檢視,但那往往才是問題的根源。比知足更具力量的,是「我不需要」。

如果這謎之聲暗示著某種慾望,那就來檢視這個慾望吧。如果我找不出現在的生活有任何值得不滿之處,那麼這個慾望從何而來?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找個安靜的時間,摒除雜念,設想自己擺脫一切外在的成見與眼光,整個世界只有我與我自己。我誠心誠意地發問:我想要什麼?

「無所謂。」

這令人失望的麻木,讓我不敢相信這居然是真誠的。我該休息一下嗎?但難道今年休息的還不夠嗎?

說不定真正的答案恰好位於反面,我想要的是生命感。

生命感

我喜歡瀕臨極限時自己虛脫狼狽的樣子。輸掉了最後一場圍棋升段賽;在清華杯與鍾靈杯只拿到銅牌;寫了七小時終於解開困難的作業;用高水準做完近乎不可能趕上的特急件;重訓破 PR。這些時刻,有時伴隨著勝利的歡呼,有時則否。

無論是當下還是事後回想,我都認為那是生命綻放的頂峰,彷彿自己就是為了那些了無遺憾的時刻而活。

如果可以選擇,我也想保持優雅,可惜在真正的極限邊緣,沒有人是優雅的。不受控制的猙獰面目、淋漓的汗水、即將崩散的意識與無盡的喘息,在我心中這些狼狽總是特別帥。

為了真心相信的使命竭盡全力,我把這稱為生命感。無關榮耀,無關成果,光是處於那個狀態就能證成生命本身。體驗過一次這樣的感受,一般的聲光刺激根本算不了什麼。

生命感是個比心流更高階的心理狀態,當然不可能長期維持,但我也很久沒有成功觸發了。或許需要真心相信的目標,需要一段沈浸的時間,甚至是一點激情。短期來看,第一項可能從缺。我今年雖然有目標,但似乎並未真心相信。

什麼樣的目標才算是真心相信呢?好像也只能靠感覺。雖然不是很想承認,但如果有這樣的目標,以我的行動力與自主性應該早就在做了。如果沒有,就是真的沒有。

嗨嗨,該來升級囉

我很想鼓勵自己,根據歷史,每次這個階段來臨後,接下來都是一段瘋狂成長。然而身在其中時實在開心不起來,這也無可否認。

可以選擇接納,但我拒絕。

現在還能做什麼?

第一是等待,或許這也是一種自由。如果沒有想做什麼,就不做。

第二是思考。雖然不是很想再談自我探索,但這是合理的一步。

第三是動手做事,從手感中找出機會。如果一時不知道要做什麼,不如來看隨機擾動能凝結出什麼。

所謂「繼續這樣下去,一定會後悔吧」,第一次聽見這樣的內心聲音時,我全面否定自己,彷彿以前到現在的人生全活錯了。然而用好聽的方式重述,這叫做「嗨嗨,該來升級囉」,是個貼心的小提醒。這麼一想,似乎也沒有那麼焦慮了。

剩下的,是把想像空間留給下一階段,並寄予期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