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徒
狂徒

我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人話分享知識。 http://madx.ctcin.bio 歡迎各位批評指教,互相切磋。

投資與教育

寫出讓讀者能思考兩次的文章,就是一種遊戲。

我,狂徒,今天說些投資和生活的故事。
我不打算搬出公式和論文來佐證,相對的,我想將自己體悟出來的經驗寫成文章。

我一直很好奇自己的追蹤者有誰,因為我從未鼓勵讀者追蹤我,我也不覺得「按讚與追蹤是寫作的動力」。
如果妳基於某種原因喜歡看我的文章,應該是誤入歧途。
不過我現在可以告訴妳,為什麼我要把文章放在網路上。

我認為將特定文章公開發表,並宣傳自己的理念,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我不是典型的投資理財「作者」,我只是透過文章分享投資相關的知識和經驗。
我的題目包含資產配置、因子投資、衍生性商品定價、書籍評論、指數化投資、常見迷思和一些生活故事。
然而各位就算把我的所有文章看完,應該也無法獲得有意義的定論,反而會對既有認知存疑。
因為,我就是喜歡質疑和挑戰。

寫出讓讀者能思考兩次的文章,就是一種遊戲。
而且因為我的娛樂成本很高,所以相對而言,我寫文章所花費的精力和時間,是划算的投資。



1. 我猜一直有讀者想知道我的投資信仰和背景,不過我認為這些因素都和我想討論的內容無關,所以也不會主動透露。
真的要歸類,你就把我當成「狂派」好了。

想想看,我推崇的指數投資和資產配置,大盤歷來績效完全公開在各大新聞網站,我還需要貼對帳單嗎?
當我針對某些推論錯誤提出客觀批評時,我的個人資產淨值很重要嗎?
除非你有本事把大類資產買到失去流動性,不然大家的報酬率還不是一樣?

理論家的成績單(D卡)

有一次我在酒店,遇到一個同年紀的小姐,也還沒畢業,我們隨便聊天。
「我男朋友說,男生到夜店只是喝酒,是不是真的呀?」她很認真的問我。
「這句話本身沒有錯啊。」
(在夜店很少有牛奶或果汁,所以大家只喝酒。)
「就像在酒店,妳和我也只是喝酒,很單純。」
說完這句話,感覺到她的指尖,在我身上游移,我不禁笑了。

一個人的年紀、歷練、科系、職業和存款,都不影響她腦袋裝的東西。
有些人就是喜歡相信奇怪的謊言,哪怕她比同齡的人能賺錢。

不過,比起檢討民眾在社會中的分布,我倒是樂意談論自己的學習歷程,因為這和我宣傳的投資理念有關。


2. 從小我就是長輩口中的調皮小孩。
一般人會有叛逆期,我也有,不過分界不明顯。
因為在家人眼中,我從來沒有聽話的時期。

有幸遇到能理解我的一些師長,我並沒有被雕塑成「正常人」。
或許在一些講求標準化的場合,我會比較吃虧,但是在投資市場上,我認為自己具有性格優勢。

我不在乎別人怎麼想,所以我的獨立思考比較不會受到干擾。
我喜歡挑戰既有規則,我也非常能夠接受理論的演進。
我不完全理解人類的情緒,但是我可以無人性的執行投資計畫。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堆天馬行空的想法,所以同儕說我是瘋子。
但當我依照內心想法完成目標時,別人又會稱我為狂人。
我習慣這種否定和羨慕的循環,也樂在其中。

如果我無法獨立思考,我怎麼從「定投」的迷思中走出? 我如何脫離曾經篤信的「技術分析」?
如果我只喜歡標準答案,我怎麼從CAPM學到因子分析? 我如何理解選擇權的Bachelier, Black-Scholes 和Heston?
如果我的投資受情緒影響,我哪有本事在市場上存活到現在?

選擇權的定價理論有用嗎?(Vocus)

有些人喜歡安逸的生活,冒險的投資。
我就喜歡穩定的資產成長,搭配瘋狂的生活。

我從不認為「指數投資」是唯一真理,我也可以理解有些人喜歡在市場冒險的心態。
但是如果各位省下時間,並把同樣的精神放到實際生活上,應該會有更輝煌的成就。


3. 有一句話,教育是最好的「投資」,但我認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我就讀的高中,俗稱第一志願,實際上是第一「寺院」,裡面全部都是書呆子與和尚。
如果用「讀書、工作、賺錢」的模型來看,我們這群至少PR95的投資人,無疑都熟悉「致富方程式」的第一步。

然而,我看到競爭環境之下的兩極分化,有些人放棄學習,有些人則如魚得水。
我意識到,為了追求外在名聲、地位或金錢而讀書,既痛苦又沒有意義。
唯有知道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並透過學習資源強化自己,才是真正有回報的投資。

追尋知識的快樂(Vocus)

我不是很認真讀書的人,我還很「挑食」。
喜歡的科目讀到全班第一,討厭的科目直接被當掉還要補考,但我到現在也沒後悔過。
如果我們進學校,只要考試分數高,未來就保證飛黃騰達,那這種「成功法則」的教育,應該名為「失敗」。

事實上,就是我在求學過程中的探索,讓我對真實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而這些是「含金量」非常高的教材。
我可以這麼說,站在整個人生的投資角度,圍牆外對我的幫助佔了一半。


4. 說個高中生「最佳投資」的故事。

我們高中裡面沒賣保險套(畢竟是寺院),所以我和死黨都到校外買。
記得有次他跟我抱怨,每次找女友都要花掉幾個Durex,很貴,不想再買。
很貴? 我直接嗆他,一次RU486不知道能抵掉幾盒,而且大家都未成年,到時候要弄兩小無猜的告訴乃論,也還不知道雙方要不要花錢。
後來我把附近幾間用品店都逛熟,找到比較平價的產品,也介紹給他。

有一次我蹺課出去沒脫制服,到某間情趣用品店。
因為那時有滿額優惠,所以我逛到放學時間,出來巧遇學弟,他們看到我的學號,還非常大聲的喊「學長好」。
如果我回到當年,我一定趁機教育在場的各位無知小和尚。
「老子是在研究避險,放在風險管理領域,就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普通和奇異選擇權(D卡)

各位可能覺得我在開玩笑,那你們幾乎猜對了。
不過,直到多年以後我發現,當身邊的人有了後代,當一次性的意外導致永久的財務壓力,當多巴胺輸給現實的皮質醇,當兩小無猜變成對方家長的籌碼......
回過頭來仔細思考「金錢觀」的建立,往往已經來不及了。

我不想將曾經的所有行為,都描述為「成功養分」,但是我的經歷告訴我,追隨自己的興趣和享受當下、得到教訓,絕對是一種對自己的投資。

我不抽菸,但是我曾在寺院內和朋友吞雲吐霧。
我曾在上課時間,當著教官的面走出校園,但和同學一起翻牆外出,才是真正的好玩。
我喜歡和一群猴子出外飆車,看誰的排氣管聲音比較大,結果也出事情被送進醫院。
雖然有些蠢事,對我的資產累積沒有什麼直接幫助,但我清楚知道,就是曾經的迷惘,讓我有對生活方向的堅持。

「我認為,進入所謂第一志願,是學習的好機會。雖然俗話說,教育是最好的投資,但這個教育不只限於書本。校園內的知識盡量吸收,圍牆外的生活,也不應該錯過。」
穿著拖鞋的我,對學弟演講完,看了一眼台下的老師。
老師,一位曾經用「公假」cover我無數翹課的「天使投資人」。

「阿狂,教我股票!」
雖然我自認在二級市場的研究,能夠幫助老師,但說到人生投資學,我還差遠了。


5. 我不想宣傳愚蠢的「讀書無用論」,但我很樂意挑戰學歷、階層和經濟能力的關係。

記得當兵的時候,我們幾個比較聊得來的,就包含一個「公館大學」的傢伙。
公館大學在台灣頗有名氣,但在我們之中算是世界學校排名最差的(似乎沒進過世界前50),所以他常常自嘲。
然而比起學歷,他更介意薪水,而這才是現實世界。
進入職場,誰管你什麼大學碩士? 就算高學歷有蜜月期,人們還是得面對自己將知識變現的能力。

我當然知道統計上,學歷和薪水有正向關係,但高中的經驗告訴我,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這種話對剛考上大學的學生而言,大概沒什麼說服力,甚至有些殘酷。
然而現實就是殘酷,還不信的讀者,可以自己去問各位老闆,比較看重實力還是學歷。

我說得直接一點。
各位可以捫心自問,你是想有個響亮的校名但窮困潦倒,還是沒人聽過的出身但富甲一方?
這本來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哲學,問題是在「學歷投資學」的執行者中,存在著「讀書等於有錢」的謬思,那投資人遲早會失望。

進一步說,我從未見過高薪的富人。
因為只要是受薪階級,就不會有錢。

如果學校教育只是讓學生成為完美螺絲釘,那他就需要為安穩的工作付出代價,也就是階級固化。
這或許比「實力變現論」又更血腥了,但事實上,人脈、機運和膽識,才是真正把兩種富裕分開的因素。

我的意思不是學歷無用,而是單純的學歷並不能象徵任何財富。
我也不是說高薪不好,而是說能發高薪的資本家,更為富有。

所以,教育是不是好的投資,還要看你如何定義。


6. 我的成長背景,造就了我的性格。
除了校園生活,家庭也是重要的一環。

以前家人創業,白手起家發展成跨國的企業集團,在台灣也有股票代碼(我還不時在各大網站看過老師討論),到我算第三代。

Outsider(D卡)

單論生活品質,大家衣食無缺。
然而樹大必有枯枝,人多就有白痴。
就是有些家人太閒,到處惹事情。
有人自己當老闆,做到一半不幹了;有人房子一次買太多間,被套牢又不肯脫手。
簡單來說,這些傢伙被環境「寵壞」。
反正錢能解決都是小事,那世界上還有麻煩嗎?

在這種看似和諧、實則危險的環境下,長輩怕我太安逸,因此人為製造阻礙,讓我體會到各種不順利。
對於聽話的普通人,他們給予祝福。
相對的,他們認為我「不撞南牆不回頭」,所以在我的面前砌了一堆牆,把我卡住。

然而大家都知道,我的成長歷程,就是不斷「造反」。
他們希望我知難而退,但實際上我把所有牆都打穿了。
所以最終結果,就是 "T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這看似極為失敗的磨練教育,卻成功激發出我的戰鬥精神。

相信看到這裡,各位也能理解我寫作的風格。
我總是樂於提供「反面聲音」,並鼓勵質疑,正是因為我知道聽話和順從,不可能在市場上存活。
套句某投資作者說的話,「有了信仰,成了韭菜。」


7. 雖然我是長孫,但我很早之前就表明,我沒有克紹箕裘的意願。
在一些公司高管和外人看來,我這種決定並不理智,不過家人也「尊重」我的決定。
畢竟我從出生以來,就不斷顛覆規矩、製造例外,也沒有什麼條約能真正限制我。
說白一點,家族「憲章」確實存在,但對我的意義還不如一個「便當」。

家族成員終年在各國奔波,我和父母也是,所以很少有機會能相見。
不過前陣子剛好大家都在台灣,能湊出大約30個小時窗口,於是藉機喝酒敘舊。
聊過去,聊未來,聊生活的快意和失意,不小心又聊到接班。

近年來,我的思想成長反映在言行上,而對於事業和投資的實際成績,也透過數字展現。
隨著行事風格清晰化,家人對我的看法也趨於肯定。
從最開始貶義的「逃避責任」,變成中性的「自我中心」,到最近變成了偏正向的「有野心」。

喝著冰酒,我問我父親。
「身為企業二代掌舵,如果你可以選擇,你比較想要當一代還是三代?」
然後,我給出自己的答案,一飲而盡。

或許和忙著複製階級的同輩相比,只有我企圖讓階級躍遷,顯得可笑又多餘,但我的不滿意卻讓長輩很滿意。


8. 最後來說一則比較輕鬆的故事。

前幾天我到竹科找一位姐姐Y,並送她《輕鬆投資充實生活》的實體書。

別誤會,這不是廣告,我的書也沒不賣。
之前我把投資類文章集結成一本書,就是希望免費分享給社會大眾。
雖然不是最終修訂版,而且通暢度和專業性都有待改進,但當時也花了我一些精力撰寫,各位不妨下載閱讀並提供批評。

《輕鬆投資充實生活》

Y對我非常好,幾乎每次都請客,也常提供實用建議,這次終於讓我有機會回禮。
為表感激之意, 我就在她的地盤和她聊「投資」。

Y是公司主管,手下有一些工程師。
Y姐和我說,她並非依靠聰明才智來取得競爭力,而是透過勤奮讀書讓自己更優秀。
她始終相信努力才有收穫,但是前陣子買股票「不小心賺錢」,覺得有點心虛。
我建議她買大盤型ETF,安心賺錢,不過也針對二級市場外的投資領域多問了一些。

什麼是投資?
股票、債券或房地產,只是投資的一環。
實際上,凡是有投入和回報的行為,都可以叫投資。

我非常清楚自己對於投資領域的涉獵不足,因此也喜歡到處請教。
而很幸運的,Y提供的資訊,讓我又有不同的體悟。

準備離開時,Y姐給我一個人生的忠告。
她知道我「單身」,但一反常態的沒有開玩笑,而是建議我不要太自責,這讓習慣嘴砲的我有點驚訝。

投資、學習、拓展眼界、增強競爭力,一直是我的目標。
所以「你很好,你值得更好的女孩」這種話,聽起來是熟悉的雞湯。
但是想一想,或許有點道理。

冬天,半夜的新竹,風還是很大,但那晚卻意外的溫暖。



註: 之後的文章,應該會偏向此模式。
我預計交替放生活投資/理財故事和「因子投資」內容,至於書評會按照原先的頻率。

如果有哪裡寫錯,或是值得改進,歡迎踢館指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