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
Michell

曾任幼兒教育老師,近年成立香港瑟谷社群,推動自主教育,每天享受著與小朋友一起玩樂、學習和成長。

混齡的遊戲

混齡的遊戲讓我切身體驗到每個人是如此的不同,跟同輩比較和競爭變得毫無意義。瑟谷球賽讓我明白真正的卓越是『為自己定下目標,然後發揮到最好,達成目標』。

多年前閱讀美國自主學校(瑟谷學校,Sudbury Valley School)畢業生Michael Greenberg的文章"On the Nature of Sports at SVS",得悉他們球賽通常是這樣的:

一個孩子說「來踢足球吧!」然後想踢的人就加入,六歲、十歲、十八歲都有,有男有女。孩子會盡力組成實力平均的兩隊,確保兩隊不會強弱懸殊,這樣才好玩,他們就是想要好玩!若中途有人想加入,他們就會重新再組織隊伍,假如兩隊不夠平均,他們就會叫想加入的人去找一個跟他能力相若的同學來。總之,瑟谷孩子的球賽都是混齡的,由六歲至十八歲,甚至會加上成年的職員。大家會自動因應隊員年紀差異而調節,令各人都能樂在其中。孩子認真盡力應賽和挑戰自己,但大部分人都不太在乎輸贏,朋輩間也沒有表現自己的壓力。

我從書裡讀「瑟谷的球賽」讀了很多次,一直很憧憬能感受到那種混齡的和諧、體貼又好玩的氣氛。

幾年前香港瑟谷剛成立時,只有六個五至八歲的孩子。那時他們玩追逐遊戲時,都不願意做「抓人」的,每次都要求我這個成年人負責「抓人」,因為我跑得太慢,根本抓不到他們!偶爾我拼命追跑,終於要抓到他們的那刻,孩子就會喊「暫停!我要休息。」當時,我大呼不公平!怎會這麼耍賴!那時候,孩子還常會因為意見不合而爭吵,繼而動武,職員要分隔開他們,再協助調停。

記得那段日子,我處理完紛爭,抹著一把汗開玩笑地跟同事說:「美國瑟谷說的情節都是假的!說好的混齡魔法呢?」

日子慢慢過去,香港瑟谷的孩子增加了,我漸漸發現,孩子玩追逐遊戲時,已很久沒有找職員當「抓人」的了。有一天,我忙完工作,看見一群六至十四歲的孩子正在準備玩抓人遊戲,我就走近去湊熱鬧。

大約十六個孩子自動分成兩組,準備猜拳。
其中一組裡,八歲男孩指著六歲男孩說:「你幹嘛在這組猜拳?這組是跑得慢的。」
六歲:「我是跑得慢的啊。」
其他人抗議大喊:「你是跑得快的啦!」
六歲人兒像是被拆穿的模樣,笑笑地走到另一組去。

原來他們分成「快組」和「慢組」猜拳,兩組猜輸的人就負責「抓人」,以確保兩個「抓人」的有快有慢,不會兩個太慢的抓不到人,也不會兩個超快的太容易就抓到全部人。他們還會聚集起來制訂遊戲規則,而且規則不斷進化,當發現某些規則造成問題時,就會有孩子提議修改,大家又再討論一番。當發現大家意見不合時,也會有孩子提議投票決定,或雙方各妥協一步。

另一次,一群人在玩「猴子搶球」,當中除了一個七歲的小孩外,全是十一歲至十五歲的年輕人。一開始時,大家圍成一個大圓圈,一個年輕人站在圓中心當「猴子」去搶球。一會兒後,輪到七歲小孩站在中心當「猴子」。小孩長得特別瘦小,跟那群年輕人的身高成了強烈對比,他站在大圓中心搶球時,似乎太吃力。其他年輕人於是不約而同大喊:「縮小圓圈!」然後大家就往前走幾步,把範圍調節至恰到好處讓七歲小孩也玩得盡興。

原來不經不覺間,孩子已學懂溝通協商、聆聽別人意見、表達自己、顧及大家的感受、達成共識,也不太需要職員的協助。最讓我感動的是,孩子如實地接納自己跑得快或慢,他們重視合作和趣味多於輸贏;而且大孩子都很成熟有愛心,自然地關顧著小孩,又能盡情一起玩!

Photo by Kampus Production from Pexels

傳統的球賽裡,孩子只跟同齡的人比賽,經驗到強烈競爭,他們體驗的卓越,是透過比較來証明「我最棒」的卓越。但瑟谷的混齡球賽和遊戲裡,十幾歲的年輕人不會跟七歲孩子計較比拼球技,七歲孩子也忙於追著高大的隊友,根本沒有餘暇跟同齡孩子比較競爭。

正如Michael Greenberg說:「混齡的遊戲讓我切身體驗到每個人是如此的不同,跟同輩比較和競爭變得毫無意義。瑟谷球賽讓我明白真正的卓越是『為自己定下目標,然後發揮到最好,達成目標』。比起一般跟隨傳統規則、以表現成績作競賽的球賽,孩子在瑟谷球賽裡的學習更深刻。例如明白團體合作並非如戰場上兩軍對壘,而是不同才華、背景各異的人們走在一起做同一件事,這也就是生活中的團隊精神。」

世界已經夠多控制和競爭,人類已經夠多以表現主導的活動了。瑟谷裡那讓人享受過程的空間,那合作、共贏,不必擊敗別人才有價值的氣氛,實在太珍貴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