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een
Noreen

有時沉默,有時健談。 閱讀/翻譯/思考/好奇寶寶/有點宅

【閱讀】Jeanette Winterson《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

(编辑过)
我本來以為是什麼跟料理或旅行有關的小說,結果大錯特錯。這是一則關於宗教價值與世俗現實之間互相衝突的故事,而這兩者最大的引爆點正落在同性戀經驗上。
韓良憶譯,木馬共和國,2020,ISBN:9789863597834

在講述心得前,先來說說中譯本差異。

簡體中文版,由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於是 譯。

(對,就是那個「於是」)

書名譯為《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原文orange雖然在生物學分類上都能泛指柳橙跟橘子,但主要還是指國外較常見的柳橙。「橘子」精確的稱呼是mandarin (orange) 或tangerine。

因為劇情裡有好幾幕提到女主角佳奈或其他腳色在剝orange。但我的大腦裡好像只有橘子能剝,柳橙都是用切的。心裡總覺得有點不安。(但室友說他也會剝柳橙,看來我是吃柳橙的技術太菜

所以繼續往下對,就發現簡體中文版有幾個翻譯疏漏如下:

有一幕是佳奈小時候,母親建議她做聖經故事裡的巴別塔當成學校美術課的作業。

繁體中文翻譯的是:摺紙。嗯,很合理。
簡體中文翻譯成:七巧板?!?!?!這要怎麼做,可以示範一下嗎?

等等,這未免差太多了!結果我跑去問google book,原文是:Origami(日文:摺紙)。究竟為何會出現七巧板,還是個謎。

還有,在〈利未記〉當中,佳奈的母親去跟隔壁異教徒的大兒子吵架:

簡體中文版形容該男孩「滿臉雀斑」,繁體中文則是說「滿臉青春痘」。

長雀斑可能還不一定使人苦惱,但長青春痘可就重挫人心了。此處原文是「spot」,這個詞(點點)確實同時可以用來稱雀斑跟青春痘,不過主角媽媽下一句是引用聖經〈申命記〉的句子,咒罵對方身上長瘡永遠治不好。

上下文對起來,正解應該是青春痘。(媽媽真惡毒啊QQ)

總之,比較不推薦簡體版本。


整體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慧詰且哀傷、議題沉重,但因為總帶著某種戲謔的視角,因此並不致鬱的故事。不愧是被譽為死前必讀經典之一。(它也有被翻拍成連續劇)

我沒有劈頭就說超好看的理由是,這不完全是一本可以無腦閱讀又充滿娛樂感的書。

溫特森這本半自傳的小說用了非常大量的聖經典故。劇情也有很多基督教信仰會有的思維模式,甚至篇名都是舊約聖經的篇名。這一點確實能讓讀者快速地進入佳奈所成長的那個極端保守的基督教氛圍中。

不過,如果不諳聖經的讀者,雖不妨礙閱讀,但可能會覺得有點晦澀。

此外,在該書後半開始出現大量的隱喻。這些隱喻的主線有兩條:

第一個隱喻是亞瑟王的騎士武士帕西法爾出發尋找聖杯的故事。描述帕西法爾在旅程中想念起他的主人,最終倦鳥歸巢。老實說這個隱喻我不太確定是指佳奈與她的母親、還是佳奈與她的情人們。

在第二個隱喻中,提到一個另一個住在森林裡的女孩溫奈(Wennet),被魔法師養父拐騙出森林,讓她以為是某個偉大的精靈將她託給養父、好被訓練成一名魔法師。這故事本身明顯對應著主線當中佳奈(Jeanette)的故事。

張亦絢在Okapi的書評提到,普魯斯特曾開玩笑說:「同性戀如果不幸,是容易得到關愛的,但若越出了這個圈圈,眾人就會難以適應而掉頭不顧。」也就說,同性戀一副既不弱勢、又沒受傷,還光明正大到處跑的「正常」模樣,反而會被人厭惡。

他認為這句話呼應了第二個隱喻中曾提到:

「訓練巫師必須經年累月站在粉筆圈裡,直到他們再也不需要這個圓圈。他們一點一點地逐漸增長力量,開頭在自己的心裡,接著在身體裡面,再來則擴展到周圍的圓圈裡。你得先主宰你呼吸的空間,才能控制住你身外的天地。你必須先了解你希望改變的事物本質,否則休想改變任何事物。」*

{待查:這裡似乎有誤植,巫師跟魔法師應該是同一者}

可是,如果圓圈代表的就是櫃子,這段詮釋還是有點對不上:在溫奈的故事中,溫奈的養父就是魔法師,他是為了魔法技藝(畫粉筆圈)式微才收養她。後來因為溫奈愛上外地來的少年,才將她趕出家門。

因此,魔法師的養父對應的應該是主線中佳奈的母親。

從這一點來說,張亦絢引普魯斯特以為粉筆圈就是同志的櫃子,這個詮釋似乎顛倒了:這個魔法的粉筆圈其實是象徵著一個保守基督宗教的世界觀。

不過,因為隱喻的部分跟主線有時也不是這麼清楚明白地呼應。(溫奈的故事還算是清楚)所以有些部分可能還要再想想。

但排除這些,我還是滿推薦這本書的:4.9分 ★★★★★

是讓人想買回家珍藏,有預感重讀一次,會有更多體會的好書!



一開始讀書評與簡介的時候,我以為只是一本女同性戀的成長小說。

很遺憾,它不完全是。主角佳奈的性傾向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小部分,內容也沒有一般人會期待的那種女同性戀主題中,應該會有(?)的豔情四射的色情描寫。

(鑑於女性經常被當成性幻想的題材,所以女同性戀描寫常見的劇情通常都是火辣香豔,有時候甚至會讓人感到荒謬的程度。)

它整個故事主軸,還是在佳奈的成長與生命本身。

換言之,整個故事展示了宗教價值與世俗現實之間的互相衝突,而這兩者最大的引爆點正落在同性戀經驗上。

故事描述主角佳奈如何在一個相當保守而激進的五旬節教派家庭長大,從小被當成受神的啟示要成為傳教士的女孩。

培養成傳教士並沒有什麼不對。然而,你在諸多細微的線索上,可以看到佳奈的母親流露出其偏激之處:學校是邪惡的地方,極力阻止她就學。直到教育當局通知她不讓小孩上學就要坐牢,才不情願地送佳奈去上學。

甚至,還將柳橙以外的水果視為惡魔之果,所以家中的餐桌上只會出現柳橙。這就是書名「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的由來。

我本來以為是什麼跟料理或旅行有關的小說,結果大錯特錯


世界充滿了邪惡。」佳奈的母親總對她這樣說。

但這樣虔誠的生活並非毫無衝擊或伏流。作者隨著故事的推進,慢慢地堆起一個又一個即將戳破信仰泡泡的危機:

①違反自然的熱情。

童年的佳奈每周三都會去光顧一家由兩個年紀很大的女人所經營的書報店。兩位女士非常和善,經常請她吃點心。有一天兩人邀約她一同去海邊玩,正當她很興奮地回家拿錢準備買砂鏟,卻被母親嚴厲禁止她再訪。

理由是那兩個女人懷有違反自然的熱情。佳奈當時還小,不明白那是什麼,還以為是她們賣的糖果摻了化學物。

這讓我想起陳雪在《惡女書》裡有過一段隱喻,她以一種魔女來襲的口吻,繪聲繪影又神祕兮兮地描述新搬來的兩個謎樣女人,她們所烤出來的麵包如何美味蓬鬆,發出神秘的香味,迷惑了聞到此香氣的所有男人。這對經營漫畫屋的女子,在這保守的小鎮上彷彿也是這樣的存在,極具誘惑力但又神秘,讓人好奇也令人退避的存在。

而且,最讓讀者心驚的是:佳奈的母親那本名為「情人們」的相簿中,也神祕地出現了一張從未好好解釋的女性照片。

就像朱貝莉對佳奈說:「她曉得感覺是怎麼一回事,尤其是女人的感覺。」佳奈的母親也曾經在心裡住著另一個女子,只是她選擇無視它罷了。

②自然現象&神蹟。

違反自然是什麼呢?這裡出現了最經典的倫理學反駁:「那麼醫療行為算不算違反自然?」

這個來自事實的尖銳反問,出現在某天早上起床後,佳奈發現自己耳朵忽然聽不見。但母親跟教會人士將耳聾視為聖靈充滿的表現。每個人都很高興,大肆慶祝。獨留耳聾又年幼的佳奈徬徨無措。

直到她偶然間在郵局遇到團契合唱團的朱貝莉,她強拉著佳奈去醫院。在醫院中,遇見了佳奈的母親正忙著為病友祈禱,朱貝莉與她爭執之間忍不住大叫:

「這孩子不是充滿了聖靈,她的耳朵聾了。」

這一幕相當諷刺,母親居然信教信到不關心自己的女兒健康,還拿生病去教會大作文章,然後再跑去關心躺在醫院裡的教友。

因此,在佳奈即將離家的前夕,她重重地批判了她母親的宗教狂熱:

「如果真有精神姦淫這回事,我母親活脫脫是個娼婦。」
③唯有男女的婚姻才是正確又美好的事?

在〈民數記〉當中,街頭巷尾的婦人總是在罵自己的丈夫是頭沒用的豬,搞得好像大家在比誰的老公爛一樣,然後哀嘆:「人總是等到生米已煮成熟飯才發現真相。」可是,佳奈卻發現:

「大家都說你會找到真命天子。我母親說過這話,令人莫名奇妙。我阿姨說過這話,令人更加莫名其妙。郵局那個男人賣的糖果也講了這話。可是問題來了。有個女的嫁給了一頭豬,隔壁那個滿臉痘痘的男生常帶女生回家,還有我做的夢,這些該怎麼說呢?」

「世界上有很多女人,大多數結了婚。如果女人不能和女人結婚 — — 由於生寶寶這件事,我想應該是不行的 — — 有些女人免不了得嫁給禽獸。」

這個部分簡直笑死我。是這樣沒錯,真不知道是誰放出的假消息說,人人都能遇到真命天子或天女。

真希望說這些話的已婚太太們,在勸戒年輕人一起入火坑時,先想辦法改善自己對老公的評價可能會更有說服力

終究我們能遇到的只有普通人,這當中沒有什麼奇蹟跟命運,可能想通這一點會比較不失望,說真的。

而且,擊碎佳奈的信仰的最後一個現實,即將出現在這段滑稽的對話之後:

「『我問過蘇珊她媽。她們兩個最好小心一點,不然別人會以為她們和書報店那兩個一樣。』『我倒挺喜歡那兩個的,』奈莉斷然表示,『何況有誰能說她們真的做了什麼不對的事?』『對門的傅太太看到她們買了張新床 — — 雙人床喔。』『這又能證明什麼?我和柏特以前也同床,可我們在上頭啥也沒做。』多琳說,這話是沒錯,但是兩個女人可就不同了。

和什麼不同?我躲在垃圾箱裡,心裡直納悶。」

然後,佳奈遇上了她的初戀情人!(笑)

佳奈的除魅之旅即將開始。


到頭來,佳奈發現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沒有什麼神啟或異於常人之處。

而且,世界不像母親所說,被分成正邪兩方,而是每個普通人身邊都有一個惡魔。

惡魔說:「我們來這裡,是為了讓你們整個人保持身心完整。你們要是忽視我們,大有可能會斷裂成兩半、或粉身碎骨。整件事情弔詭就弔詭在這裡。」

就像朱貝莉說,佳奈的母親根本不明白「她只是個平凡世俗的女人」。

被佳奈的母親否認的事實,經由佳奈對同性的愛而被發現、被承認了。

同性戀本來就只是一個不足為奇的一種自然的生命型態。就像佳奈怒吼著的告白:「她是神給我的禮物。」

就跟異性戀的戀情一樣美好,不卑不亢,沒什麼可大張旗鼓或自我譴責的,也不是違反自然的熱情或被惡魔附身。通通都不是,它就是個無關善惡的現象/事實本身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水果就只是水果,從來都不存在著什麼惡魔之果。

(雖然無意引戰,而且我也敬佩那些為同志運動獻身出櫃的人。但有些人會逢人見面就馬上說我是同性戀,或者不斷在人群中尋親的人也是滿費解的。異性戀也不會見面就跟你說他愛的是異性,然後對你也愛異性而感到親切。同志運動的目的是讓同性戀變得像空氣一樣自然地被接納且不受拘束,而不是變得與眾不同才對。)


因此,溫特森對她的小說有一段非常精闢、讓人醍醐灌頂的辯解:

「不,這故事是要給想知道日常概念邊緣地帶發生了什麼的人。你總維持著安全距離,還是你會跟隨自己的心意?我永遠不懂,為什麼異性戀的故事就適合大眾閱讀,而只要有同性戀角色,或同性戀的經驗,就只能屬於酷兒族群。」

這種異性戀霸權的思考,讓我想起在動畫瘋上也看過類似的現象:當偏好同性戀元素的觀眾起鬨時,總會有些人跳腳要求其他觀眾不可以用同性戀的方式理解劇情,甚至不惜拉低自己格調去辱罵他人:「噁噁噁噁噁」←像這樣。

但是,男性向的後宮動畫就不會有人專程去那裡留言罵觀眾都是噁男,只是默默轉台,到底為什麼?

從一個生理女來看,一群有魅力又聰明的女人無理由地癡戀一個廢材男的劇情,也滿莫名其妙的啊?(好出戲)

但說到底那是別人的娛樂,沒有在現實中傷害任何人、沒有扭曲對現實的理解而對他人產生偏見或歧視,只存在於個人的幻想,那就是個人自由,我不喜歡我轉台就是了。

再怎麼說,同性戀也沒有比某些爭相競賽的幼女癖直男來得更病態。但也從不見誰去當面罵他們說:「你們真是變態!噁心!」甚至守護家庭(聖經www)價值的那些人也不曾批評過,真是有意思。

童男幼女的人權居然比跟兩情相悅的同性戀成人還低,真是悲哀。(轉頭看教廷)

總之,讀不懂的地方雖然不少,但非常強烈推薦給成長在基督教家庭的同志,或家裡有非常激進的宗教狂熱份子(不一定是基督教)的人讀一讀,我想應該感觸會很深。

非常可怕,許多現象(症狀)通通都說中了。(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