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
OX

廣告學系畢業,在台灣電商打滾的行銷人。 正尋找目標與本質的契合方式。

家人搞不清楚我學什麼在做什麼工作

阿嬤:讀廣告之後要幹嘛?是去當那個電視廣告上的模特喔?;我媽:你畢業了,我還是不知道你學什麼;最近剛入職的新公司的主管居然問我:廣告學都是學什麼?(OS:那你還讓我進公司??)

我在2013年進了中國廣告學排名前五的211工程的暨南大學,回顧選科系的那年,當時會選廣告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因為數學太爛其他落選所以讀了廣告,同時我對其他的沒什麼興趣,廣告看起來滿有趣的就填了(挑老公一樣順眼就好。第一志願填了什麼也記不太清楚了。像命中注定讀了廣告一樣,在就讀的四年之間,我慢慢發現我還滿喜歡廣告的(值得慶幸?)看了第一本關於廣告經典之作,大衛奧格威的《一個廣告人的自白》深受這個行業的吸引,尤其這個專業所著重從消費者的痛點出發延伸對應的“創意手法”的傳播表現,進而解決商業問題的策略思維,是我覺得最迷人的所在。

所謂“創意”,講起來很空泛,其實有脈絡可循,外行人看套路,內行人看思路,我也在努力往內行人靠近。以經典案例2015年的全聯經濟美學來看有一些淺見,當時選擇溝通的族群是年輕人是因為全聯想觸及除了媽媽年齡層消費者以外的人群,所以那一波campaign溝通的就是年輕時代的族群,也成功吸引了年輕人願意來全聯消費,第一年把省錢和夢想結合,持續以「省錢」為主軸延伸了好幾年,最後到無論什麼年齡層來消費,傳遞「省錢是為了給彼此更好的生活」的理念。把省錢看似一件要斤斤計較、令人負擔的事昇華成有情感、有溫度、有夢想,甚至有道德感的價值,成功打造全聯的品牌風格,也達到商業底層邏輯的問題點,零售產業客群的擴大,真是嘖嘖稱奇不愧奧美。

回過頭來,我讀了四年廣告學到底在學到什麼?

個人認為可分為創意和策略,略談一下這兩者的淺見。

一、創意,又分為文案和設計,熱情是必要

廣告真心是一個需要有熱情的產業,隨時在公司準備一張躺椅,做完就睡醒來繼續,客戶說改就是要改,俗稱「廣告狗」。我喜歡創意,但是我害怕生活只剩下工作,創意的產出我不認為要用熬夜來堆疊,但是亞洲文化裡卻似乎無可避免。記得快畢業的時候,同學們都在討論,要去甲方還是乙方,甲方就是付錢的爸爸品牌端,乙方就是拿錢做事的代理商。有人覺得乙方太操,就會去甲方的品牌部/行銷部,我就是一直待在甲方的人。雖然不是什麼FMCG外商,但也是搭上了台灣當時剛起步不久的電商(依稀記得蝦皮那時候還非常難用),一開始歷經跟著老闆從0開始的電商創業之路,到後來到另外一家品牌電商,經歷在2年內達到2億營業額的規模。文案其實不是會寫字文筆好而已,而是能與人溝通的文字,很多創作的基礎是文案,無論當紅的YT、抖音影片、引領話題的社群小編等等他們的基礎都是文案,它甚至會影響購買的轉換率,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讓受眾願意給你幾秒的時間停留引發興趣,內容和創意著實重要。

設計我就不多談了,因為我不是大神XD,也許有人會疑惑讀廣告學還能往設計發展?其實是可以的,你有很強的自學能力+作品集就有機會。但如果不是科班出身要比較用力。其實,我大學自學PS,AI,PR,C4D,看似有興趣往設計發展,為何沒有繼續呢?因為我發現沒有科班底子,單純靠一點美感和軟體技能,我出來可能是個「美編」而非設計師。我就先默默轉身,往我也很感興趣的行銷領域,會更得心應手。But也有很多成功案例,有人去讀研究所的設計係,做媒體公司,拍片等等。PS:我覺得培養設計美感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我的工作一直要和設計溝通XD

二、策略,對消費者的洞察力+對市場的敏銳度

第一次認識廣告策略是大學上課的時候,策略聽起來就有點高深,中國那時候有個火紅的飲料叫「王老吉」,人人都知道的slogan:上火就喝王老吉。當時老師佈置了作業,以王老吉品牌為命題,寫一段腳本,我當時是以年輕人的浮躁為切入點(好像老人家,印象很深刻,我被老師點名提到這個切入點正是比賽要進行的方向(看起來只有我寫了這點,竊竊歡喜,就是文字要再修飾哈哈哈,這對我也是一種鼓勵。

某4A廣告公司的策略部會面試你對某件事的看法和洞察。一般工作上,策略會擬出如何解決問題的方向,所以他必須對市場趨勢有研究,挖出市場的需求在哪裡,品牌這次要解決的的問題可以從哪裡切入,方向定出來再由文案和設計執行,而品牌端的行銷都包辦(可憐(我平常喜歡聽廣告公司的人在幹嘛,從中略知一二)

上班後,我也常常在思考策略面的事情,並且還可以賦予實踐,也滿有意思。策略我也在探索中,歡迎一起討論交流。

題外話,最近台灣的疫情也和我的體重一起直線上升🔝我也開始在思考職涯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看到老公在家遠端工作,已經快羨慕死了。(可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