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現場》在自家廚房裡誠摯款待讀者的小說家:法蘭岑在台北國際書展連線暢談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美國作家」的法蘭岑,是今年2022台北國際書展首日的重量級嘉賓之一。透過國際連線,法蘭岑在自家廚房與作家李桐豪深度對談新書《十字路》。本次座談是法蘭岑出版7本書後,終於首度面對中文世界讀者。兩人從《十字路》故事背景設定(1970年代芝加哥)、在疫情中寫作的光景,一路談到創作長篇小說的心情,複雜時代下最重要的道德信仰,以及閱讀小說如何具備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作者|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十字路》上市第二天,正逢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首日,這一天美國作家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透過國際連線與台灣讀者見面,並接受作家李桐豪提問、錢佳緯同步口譯。這場活動也在新經典出版社臉書直播,至少有1700位無法到場的中文讀者在線上收看了這場活動,迴響好評不斷。

這是法蘭岑第一次面對中文世界的讀者,提問人李桐豪坦承心中的緊張感,畢竟要面對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美國作家」的人。李桐豪第一個問題是:您有沒有聽過這個說法——「如果要殘忍地對待一個寫作者,就是拿他跟法蘭岑相提並論」。法蘭岑笑說沒聽過,不過他今天穿在身上的綠襯衫,跟2010年《時代》雜誌封面刊登的照片裡那件一模一樣。

第一個回答就以自嘲展現友善,接下來一個小時的連線,法蘭岑更是親切真摯,被問到疫情下的生活、寫作習慣、為什麼總寫大部頭小說,乃至《十字路》選擇將小說放在1970年代的原因……他都言無不盡地答,並多次讚賞提問人的用心。

過去總聽西方媒體稱他是「難搞先生」,但在這場連線活動上法蘭岑不但不難搞,還打動人心。不禁令人懷疑,難搞傳聞到底從何而來?

(林鈺馨攝)

5月號的《君子》雜誌中文版,刊登了英國記者Alex Bilmes的一篇書評,寫的正是法蘭岑的《十字路》。文章標題〈愛上法蘭岑如果有錯,那我寧可錯愛〉,言外之意是:「喜歡法蘭岑,似乎有風險。」

喜歡法蘭岑為什麼會有風險?首先要提到20年前法蘭岑與歐普拉(Oprah G. Winfrey)的那場誤會:

2001年,法蘭岑的第三本小說《修正》出版,口碑好賣座佳,還拿下美國國家書卷獎。當時主持電視讀書節目的天后歐普拉向他發出邀請,希望作者來上節目。沒想到法蘭岑的反應竟然是疑心這個節目選書「過度感傷」(schamltzy),擔心作品被誤解。這段發言導致歐普拉取消邀請,整個誤會一直到9年後《自由》出版再度成為歐普拉選書,才公開化解。

➤出版7本書之後,終於首度面對中文世界讀者

歐普拉事件加上法蘭岑向來對環保、性別、種族議題率真直言,甚至以小說《純真》闡釋他對網路極權與社群媒體黑色勢力的疑慮,這些都讓他成了美國當代最有名也最具爭議的小說家。法蘭岑的面對方式是不去理會這些聲音(註:他的編輯警告他,作家一但讀自己的惡評,將會揮之不去)。去年秋天《十字路》出版後,這本企圖龐大,但娛樂性也更高的作品,提醒人們他確實是當代最有才華的小說家之一,尤其他始終致力於凝視社會的寫作,更讓人敬畏他對文學始終不墜的誠摯,媒體也重新給予高評價。

其實年過六十的法蘭岑,也說自己有了改變。去年新書宣傳,他會主動與獨立書店合作,舉辦線上活動,也首度接受台灣邀請,擔任今年書展的首場國際連線作家。當李桐豪問起疫情下的賞鳥生活,法蘭岑甚至主動說他知道台灣有很多稀有鳥類,希望有機會來台灣見見讀者、出版社跟經紀人,更期待來看看那些鳥。

Jonathan Franzen (c) K. Chetkovich

法蘭岑選擇在廚房跟台北連線直播。李桐豪好奇詢問:向來重視隱私的你,為什麼選擇曝光家中廚房?法蘭岑笑說美國出版社確實想給他白幕當背景,他卻覺得那樣太「不友善」。對他來說,跟讀者分享作品就像是邀請朋友到家中來作客,廚房則是他全心待客的地方。

➤​在疫情中寫作,在黑暗中寫作

法蘭岑出版過《如何獨處》,他曾說:「閱讀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獨處」,李桐豪請他分享過去兩年多的疫情期間,如何工作如何獨處?法蘭岑不諱言比起許多疫情期間無法跟親人碰面、生病或工作受阻的人,他是非常幸運的,封城或社交距離反而讓他更便於晚上9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這樣的生活步調對寫作當然是好事。

《十字路》總共寫了26個月,最後階段剛好落在2020年疫情剛起、全球苦惱對策的那兩個月。李桐豪進一步問他當時寫作的細節,法蘭岑公開自己有個離家不遠的辦公室,每天早上吃完早餐就走去工作室。進了辦公室,固定儀式是先寫下6行字,記錄前一天發生的內容,再花兩三個小時修潤前一天的稿子。法蘭岑請大家想像一個全部黑暗的辦公室,連窗簾也拉上,只看得到書桌上的檯燈跟電腦。他就這樣一週7天、一天6、7個小時待在其間,在黑暗中專心寫作。

對他來說,長篇小說最耗時的部分是構思背景、塑造人物。小說創作前,法蘭岑不寫大綱,他是先有幾個特定的意念,知道小說想去哪裡,但不知道怎麼去。他認為寫作最有趣的,便是去思索如何從a點到b點。

即使早已是國際文壇公認的大家,法蘭岑仍誠摯地說:「要寫好小說真的非常難,我唯一知道的辦法就是全心全意地去做。」所以他必須一週7天、一天6、7個小時,日復一日,不能中斷。「因為所有的細節都需要用心去想、用腦去記,一時的休息代價可能是腦海中的情節就散了。」

➤​寫長篇小說,就像下廚精心準備一桌豐盛饗宴

《十字路》的中文出版篇幅超過600頁,跟成名作《修正》、被喻為世紀小說的《自由》以及描寫網路社會文化的《純真》一樣,都算大部頭小說。李桐豪好奇:在全世界紙本閱讀者遞減的情況下,為什麼他還要堅持寫作大長篇呢?

法蘭岑坦承自己向來不愛寫短篇,一來他以自己身為讀者的經驗為例,喜歡一本書時根本不擔心故事長,反而希望書厚一點;再則600多頁的小說,又不到1000頁,並不厚啊(這點美國跟台灣閱讀習慣確實有差異)。接著他更延伸寫作是下廚料理的比喻,他說:「寫長篇,是因為我不想只煮碗麵應付客人,我要精心準備,弄出一桌十多道菜色,好好款待讀者。」

《十字路》寫的主要是芝加哥近郊新展望鎮的牧師羅斯.希爾布蘭特一家人,時間是1971年聖誕假期前兩天,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幾乎都繞著這一天展開,每個家人的感情困擾,職場學業處境、婚姻問題、乃至信仰生活,貫串全書,五個主角就像一道道單獨成立又互相呼應的菜色,讀下來豐盛無比,作者的心意表露無遺。

(圖片來源:flickr)

➤​新書背景是1970年代,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理解當下

故事時間背景從1971年12月到翌年4月的復活節,但法蘭岑特別說明《十字路》最初並不是設定只寫1970年代,這本來只是全書的第一部份,但開筆不久他就發現需要更多篇幅,小說才能發展到該去之處,而且他也喜歡待在這段時期,因為寫作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川普,所以他情願離開現實走進小說裡。

此外,《十字路》所寫的年代跟法蘭岑自身經歷高度重疊,他至今仍記得少年時芝加哥郊區冬天的景象、社區教堂的模樣以及活動。這段年少時光是再熟悉不過的時光,然而他是第一次將小說設定在這個時期。

(圖片來源:Greg Wass)

法蘭岑認為書寫過去並不容易。寫當代,情節跟角色可以依附於外在世界,讀者容易連結。寫過去則得挑戰自己有沒有能耐從中創造出活生生的角色。不過,他特別強調自己並非只想寫這個時期,他還要寫下去,最後一直寫到當代。小說的重心其實是人物,只是他們剛好生活在那個年代。

➤​如何面對複雜的時代,面對讀書越來越難的時代

法蘭岑常在小說裡寫到角色想變成好人,李桐豪認為《十字路》不只環繞著一個牧師家庭,也環繞著信仰問題,許多地方他讀來甚至像聖經故事。他從這個基礎探問,法蘭岑認為在這個複雜的時代,最重要的道德或信仰是什麼?法蘭岑答道:「良善。尤其在這個科技環境與現代社會中,良善並不被鼓勵重視,所以我們更要想辦法對彼此良善。」

尾聲,李桐豪引用了《十字路》書中一段話語作結,那是描寫牧師太太瑪莉安見了舊情人、搭機返家。途中買了一本平裝書,許久沒有好好讀小說的她感嘆:「小說的夢比其他類型的夢更有韌性,它可以在句中被打斷然後隨時接上。」藉此邀請法蘭岑鼓勵還在閱讀小說的人。

法蘭岑感謝至今都還重視閱讀與書的所有人,並提到很多讀者寫電郵跟他訴說自己是周遭唯一還在閱讀書本的人,感覺非常孤單。他則是這麼回信的:

「也許做為閱讀人口,你只占極少比例。然而,再小的佔比,累積起來全世界還是有幾百萬人在閱讀。別人想利用時間看電視或做其他事,都不關我的事。但對我或像我一樣喜歡閱讀小說的人而言,我們很清楚看書的體驗實在太不同。閱讀小說之所以那麼美好,正因為它跟其他藝術形式完全不同,你所體驗到的世界,是你自己透過紙上鉛印字閱讀所轉化創造出來的。這個價值,不可取代。」

全場響起掌聲,久久不去。這是給閱讀者自己的掌聲,也是給遠在美國西岸自家廚房,認真待客的小說家的掌聲。●


十字路 Crossroads
作者: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譯者:林少予
出版:新經典文化

作者簡介
強納森.法蘭岑

1959年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聖路易市,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三」合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

1996年,出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自尋煩惱〉的隨筆,表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出版後,遇上了911事件,這本書在人心惶惶的美國當時成為話題、好評如潮,並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2010年8月底,法蘭岑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人物,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這本書則被評價為「世紀小說」。

法蘭岑 至今共出版6部小說,新作《十字路》出版於2021年,距離他上一本解析網路文化的長篇《純真》(2015)已經過了6年。《十字路》故事背景是1970年代,而他預計將再寫下去,讓故事發展到現今當下的美國。此外法蘭岑出版過5部非虛構作品,其中《如何獨處》、《到遠方》、《地球盡頭的盡頭》都有中文版。

因為熱衷賞鳥,2008年起法蘭岑擔任「美國鳥類保育協會」(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協會成員,並因為其對鳥類保護的貢獻,獲得非營利生態組織「Euronatur」頒獎鼓勵。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