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話題》從台灣女性文學研究到性別文學論述:跨世紀革命暗語《性別島讀》

去年春天,國立臺灣文學館策劃「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展覽,推出由清華大學臺文所教授王鈺婷主編的《性別島讀》,邀請21位臺灣作家學者撰文,從漢人女鬼傳說與原住民族巫覡文化起啟,順著日治時期、解嚴至近年臺灣同婚法通過、Metoo運動回望,透過一段段由文學啟動的性別改革運動,揭示並期許文學向前的力量。OB邀請邱貴芬教授為本書撰文,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性別研究角度下臺灣文學的新世代觀點。
1987年8月,一群女性工作者聚集於國父紀念館抗議女性工作權被剝奪(圖片來源:婦女新知基金會)

作者|邱貴芬(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王鈺婷教授主編的《性別島讀:台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顯然是部有其歷史視野的研究著作。從台灣民俗女鬼傳說和原住民女巫文化傳統開始,歷經日治時期和戰後各個文學斷代,來到21世紀初的台灣性別書寫。由於章節的作者是以中壯年世代為主的台灣文學研究者,因此其議題和論述傾向,標示了21世紀初台灣文學研究領域裡性別議題的向度。此書的一大貢獻,即是讓讀者得以管窺這一代的研究者如何以性別研究角度探討台灣文學。

回顧性別文學批評在台灣的歷史發展軌跡,其前身應該是1990年代在台灣學院扎根,進而蔚為風潮的台灣女性文學批評。在這之前,不僅「台灣文學」這個概念不被視為一個學術研究概念,具有嚴謹研究方法的台灣女性文學批評也不存在。

1990年代的台灣女性文學批評一方面建立一套研究方法,一方面也開始爬梳女性文學在台灣的發展,築構歷史觀和文學傳統。李元貞、范銘如、劉亮雅、林芳玫、楊翠、張誦聖、應鳳凰、江寶釵、梅家玲和我都恭逢其盛,參與了這段歷史。而外文界的張小虹則以性別越界理論為台灣同志文學論述開啟了一條道路。

《性別島讀》的出版,代表這個文學批評傳統不僅後繼有人,而且從主編王鈺婷教授全書結構的安排,以及章節作者所探討的主題和挑選之素材,讀者可看到這個世代學者不同的關懷,以及他們與新世紀社會對話的方式和思維。這部書見證了文學批評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到性別文學研究的微妙變化。

作為一個經歷1990年代台灣女性文學批評時期的研究者,我注意到《性別島讀》有幾個特色。

第一,文類的豐富性。台灣女性文學批評時期的論述,以被視為文學小說(literary fiction)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盛。林芳玫解讀瓊瑤和李元貞的女性詩學是少數其他文類研究的傑出之作。《性別島讀》中的作者則把民俗誌(如謝宜安和陳彥伃台灣女鬼的章節)、原住民口傳文化習俗(如巴代談卑南族女巫文化)、日記書信(如洪郁如討論日治時期女性書寫表現章節)、通俗小說(如高鈺昌有關郭良蕙《心鎖》的「小專欄」)、文學改編(如謝欣芩談陳玉慧《徵婚啟事》的舞臺劇和電影電視改編)皆納入視野。

詩的研究也占有一定分量(如李癸雲和楊佳嫻的章節)。這一方面豐富了文學的視野和跨界的連結,一方面也重新提問:「文學是什麼?」「文學的疆界在哪裡?」這兩個問題,其實並非新課題,但是本書章節的探觸方式,正反映了21世紀在「民主化」(因此「大眾文學」的地位抬升)、現代多媒體科技衝擊(如電影、電視劇等)下作家創作,以及相關研究所面臨的新局。這一代的學者對於文類和媒介,有更多的關切。

另外,由於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時期強調女性的「主體性」、女性自己的「聲音」、女性「自己的文學傳統」,男性學者的參與很少。好處是女性學者的論述逐漸在學院裡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但男性學者的參與卻顯得尷尬而難以伸展。就如同台灣研究只有台灣學者,或是原住民研究只有原住民學者一樣,長此以往,不利其開展。

《性別島讀》的作者雖然女性學者仍占多數,但是卻也有好幾位男性學者和作家共襄盛舉,這是可喜的現象。或許以「性別」取代「女性」開闢了跨越性別藩籬的合作空間?

三,由於本書結構同樣採用台灣文學史敘述斷代的結構方式,作為一個長年關切台灣文學史的研究者,我也發現此書隱含的歷史觀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日治時期該如何理解和論述,是台灣文學(以及台灣文學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此書日治時期的章節以「摩登新女性」為標題,這與楊翠重要的台灣婦女研究《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1993)和陳培豐以性別隱喻為論述軸心的《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2021)所呈現的悲情殖民地女性相當不同,反映了21世紀後台灣對於日治台灣的另一種論述方式。

詮釋角度和勾勒的圖像之所以不同,則需要回到歷史學來探討。歷史從來都不只是過去,更關乎現在與未來。如何敘述台灣的過去,選擇哪些材料、以什麼樣的位置和觀點來敘述,是歷史學的重點。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性別研究所勾連的社會議題。我研究紀錄片的一個心得:1980年代的台灣應該視為等同於西方1960年代的社運年代。當時各類社會運動在台灣蓬勃發展,包括政治運動、農民運動、環保、原住民、勞工、小眾媒體等等,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婦女運動。當時街頭抗爭激烈,幾乎每日均有上萬人上街示威遊行。這股社會改革的力量後來促使了台灣1987年的解嚴。

婦女運動團體赴臺北市萬華抗議市府廢除公娼(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解嚴開啟了台灣歷史敘述重整的工程,日治記憶、二二八記憶、白色恐怖記憶等等在戒嚴時期消音的民間記憶得以被挖掘並搬上論述檯面。我們世代的文學批評和台灣當時正如火如荼展開的社會運動緊密連結。但是,隨著報禁解除和電視媒體發達,台灣公共領域論述的生態劇烈轉變,文學扮演台灣思想先鋒的角色逐漸式微。

此書所反映的性別文學勾連的社會議題顯然與前一世代大不相同。情慾論述可深可淺,可寬可窄,紀大偉的章節討論同志與愛滋病論述所涉及的疾病與「人」的思考,示範了這個世代性別文學研究的開拓性和無窮潛力。

女人何以「為人」?性別越界的人如何為「人」?而從「女性」到「性別」的研究論述,如何開展「人」的空間?這或許是女性文學批評和性別文學批評最值得注意的貢獻吧!●(原文於2021-10-01首度刊載於OPENBOOK官網)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
Reading Sexualities: The Many Faces of Gendered Literature in Taiwan

編者:王鈺婷
出版:聯經出版

編者簡介
王鈺婷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女性文學、散文研究、臺港文藝交流。著有《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