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ih無謂
Owih無謂

原住民族權利與議題報導寫作

淺談Pangcah阿美族打鬥訓練系統

(编辑过)
現代經殖民國體育規則化後的Malalefu

我在幼時,約1986到1989年左右,仍有在花蓮縣光復國小接觸過此相競技(小學一到三年級),當然當時已全規則化,學校則是利用跳遠用的砂地來舉行。摔角競技場為厚軟的細沙舖成,再用繩索在地上圍成一圓圈,誰先被扳倒或被推出圈外,就算輸。競技者服裝為繫著傳統的丁字褲,上身打赤膊。

「Malalefu」,之所以在這稱作運動,主要因為在日殖時代將Malalefu運動化、規則化、競技化的原因。阿美族古昔至今年齡階層,皆有它有嚴密的分工制度,下級對上級絕對的服從,具有教育、訓練及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阿美族的階層訓練中一直包含著武器與武術訓練,我記得小時後的小學仍保持著這種競技運動。近日於媒體、網路上看見其實不少部落積極的復振。但Malalefu他就是打鬥,不是時麼摔角或相撲。

Malalefu有數百年歷史,最盛時期是在日殖時期。這種所謂阿美族的摔角與日本相撲大異其趣,日本是以磨練專業相撲選手為主,而阿美族人則視為階級訓練。日殖後Malalefu的形態便向日本傳統競技「相撲」靠攏。而長時間的改變,以致讓Pangcah階層訓練項目Malalefu,有部份訛傳源於日本相撲。

但事實上以太巴塱、馬太鞍兩社為例,口傳歷史中時有紀錄到階層或青年受Malalefu訓練的敘述,而Malalefu之意遠遠差距於相撲的發展,故個人在此不將過去俗稱「阿美相撲、阿美摔角」等習慣類比的代稱來使用,我用「田鬥」在田裡打鬥代稱阿美相撲;較貼近尚未規則化前的Malalefu。Malalefu的源起,始於階層的軍事訓練,尤其在階層輪耕各據部落周圍戍守農務時,這些階層輪耕團會設立臨時聚會所,以利集體管理、生活、訓練、農務。「Malalefu的發展也就在田中亦或平坦之地」訓練嬉戲開始。在收穫後,農地多為鬆軟的泥土地,並且剛割完的稻梗、小米梗也都散滿田的表面。階層會在上頭進行彼此力量與技術的較量,但在過去並不會有明確的規則,當然也就不會刻意禁止上肢技法、踢技等;不過經歷日殖時代的老人家所述,技術上仍講求摔技為多。

關於Malalefu(田鬥)在回鄉詢問部份老人家時,稍微作了一個未相撲化前的打鬥可能形式歸納。

在日殖前Malalefu(田鬥)的形態重於適應各種地形使用身體與力量上的技術,這裡我來就未相撲化前的打鬥可能形式歸納。

打鬥的詞彙:
matatukut 踢
farikowat橫踢
fafarikowaten側踹
pakamay 出拳,此自沒有指稱任何方式,只要是使用上肢、手。
mapikel ko kamay 揮拳,帶有擺動之意。就現代說法也可稱鉤拳。
mafeng no maku/丟、拋,有將重物拋遠之意,因此發feng音會有風切聲。
mafakul no maku/摔
matoluh 絆倒,使他跌倒

個人的觀點,在日殖前Malalefu(田鬥)的形態是更多元,且適應各種地形使用身體與力量上的技術。看了幾份論文,以及查閱線上相關的資料,發現其實各樣的論文似乎很少深入去討論「原住民的常民文化」,例如在討論階層時只會概略的把階層儀式、訓練簡單帶過,也鮮少見研究者去研究裡頭的單一項目的知識。光找幾個風箏、漁網想知道這裡是不是還有更細緻的分別,從幾篇資料裡看到就是沒個字帶過,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Malalefu就只能問了,必竟我國小時的Malalefu已經變相撲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