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Wong
PatrickWong

「進步,從不說明天開始」,內心燃燒著工管魂的企管人,要求自己人生不設限,並尊重社會多樣性,興趣是廣泛閱讀,夢想是當Serial Entrepreneur

破除澳洲打工度假的迷思《二部曲》:誰說澳洲的物價很高?

從台灣的薪資水準看澳洲物價的話,會給人東西很貴的第一印象;如果從澳洲當地的薪資水準來看,其實跟台灣的物價水準差沒多少。

同樣一杯珍奶,
在台灣50塊台幣,佔每小時最低時薪1/3左右(2020年的法定最低薪資為158元/小時);在澳洲6澳幣,佔每小時最低時薪也是1/3左右(正職為19.84澳幣/小時;臨時工為24.8澳幣/小時)。

同樣是吃一餐,
一碗13.5澳幣的蘭州牛肉麵,大概要工作40分鐘才能吃到;台灣一個便當大概要70–100元不等,相當於工作30~36分鐘換一個便當。

對於沒去過澳洲的人,對澳洲沒概念的人來說,下意識都會用台灣的薪資所得去看待澳洲的物價水準。其實到當地打工,領的是澳洲的薪資水準,因此用澳洲的薪資角度來看當地的物價水準,較不會有所偏頗。

「單」看「物價」的話,跟台灣實際上差不了多少,有些商品跟台灣的價格相比,甚至還比台灣便宜。

澳洲的一級產業很發達,所以像是牛奶、肉品都比台灣便宜,又由於當地人不吃內臟(雞肝、豬肝等)、魚頭等物,在當地不受喜愛,因此價格也比台灣低上許多。

還有國際商品,像是賣到全球的SWITCH、APPLE、三星、NIKE等,為防止有心人士做跨國買賣賺價差,破壞價格行情,因此國際商品通常會針對各國匯率,做統一訂價。各國、各地、各通路通常也會限制無法跨國宅配,以防匯差問題導致的價差、或是打折促銷的活動出來時,有心人士透過活動低價取得商品,然後轉寄、或轉賣到其他國家賺價差,導致破壞行情的狀況發生。

所以,同樣一支iPhone 11,在台灣的價格為:

iPhone 11在澳洲的價格為:

以iPhone 11 64GB的規格來看,台幣兌澳幣約為1:21,因此1199澳幣大約為台幣25180元左右,跟台灣官網的24900元相比,只有280元的價差。

但是以薪資水準相比,以台灣目前法定最低薪資24K(月薪)來看,即便一個月不吃不喝行光合作用,終究無法在一個月內買到iPhone 11(除非去借錢);反之在澳洲領最低法定薪資,以稅後每小時21.08澳幣來看,一周38小時就有800澳幣的周薪,2周就能買一支iPhone 11。

以自己實際在澳洲每周存500澳幣的進度來看,不需要一個月,只需要兩周多就能買到一支iPhone 11;反觀在台灣,以25~29歲的薪資中位數來看(澳洲打工度假簽證限制31歲以前,因此取25~29歲的區間相比),38.5K的月薪(46.2K÷12個月),省吃儉用一點,才可能壓在一個月內存到一支iPhone 11的錢,這還不論其他未達到中位數38.5K,以及租屋族的情況。

可能用iPhone 11舉例有些不妥,畢竟沒有人存到錢就通通拿去買iPhone。因此上面的例子只是想告知國際商品的統一定價下,台灣與澳洲的薪資差異所導致購賣力的差異,更不論是各大運動品牌的球鞋、服飾品牌的衣褲等,概念也都差不多。

因此在國際商品價格普遍都差不多的情況下,薪資所得越高的國家,國際商品的價格更顯得便宜。更不論像澳洲這樣的資源大國,還擁有極低的進口關稅,讓本地貨及舶來品在價格上不像台灣差異巨大。

基本上,從民生用品、3C產品一直到奢侈品,價格都跟台灣差不多,只是用當地的薪資水準去看,就顯得夠有競爭力(就是有夠便宜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背包客來到澳洲後,看到很多在台灣買不起的商品,在澳洲賺到錢後就開始肆意揮霍、買到失心瘋的原因。

那常常聽到澳洲東西很貴,是在貴甚麼?貴在物價之上,再疊加人的服務或加工費用,像是上館子、看醫生、水電工、這類著重在「人的附加價值」的部分,算成一個總價報給消費者,讓消費者為人的附加價值買單。

在當地有點檔次的餐館,連當地人都嫌貴,除非遇到假日或特別的日子,通常久久才能吃一次;在澳洲為了跟醫生說話,就必須先付100~300澳幣的掛號費(台幣2000~6000元),問診結束後,醫生會再針對病患的狀況在開一個沒有上下限的門診費用(手術、藥物等等)。

因此有些人回到台灣後,終究身無分文。當問起怎麼存不下錢?是澳洲生活花費太高嗎?你會得到類似的回應:

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變成我喜歡的樣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