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Cheng
RedCheng

孤獨的觀察者

《瀑布》影評:一部工整又無聊的電影

(编辑过)
誰敢相信,這部電影居然是台灣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呢?

前言:

大約是一個禮拜多前?10月22日吧,在微風的國賓影城看了《瀑布》的試映。

諷刺的是,想去微風看電影倒不是為了看《瀑布》,而是10/25是國賓影城在微風的最後一天放映,因為25號那天有事,所以選擇在週五晚上和這個陪伴我許久的影城告別。

也不知道《瀑布》的宣發知不知道這點?在一個即將關閉的影城做試映會,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兆頭。

試映會結束後還有主創見面會和提問互動環節,看到了賈靜雯、王淨、李李仁和陳以文,也看到了導演鍾孟宏。有趣的是,一開始進場的時候,是戴著口罩的陳以文在影廳門口告知我們影廳位置的,我也是入座了好一會兒,才覺得剛剛的“工作人員”很眼熟。他看起來人很Nice,真的會讓人覺得是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哈哈,難怪他能演那麼多接地氣的角色。

《瀑布》


正文:

去年的金馬,是一屆讓我失望的金馬。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消失的情人節》奪得最佳長片這件事叫人沮喪。

那為什麼說《消失的情人節》(下同《情人節》)得獎讓人沮喪呢?因為《情人節》只是一部投資額較大、內容完整的故事片,它的體量和類型,在美國也就是一般的好萊塢工業輕喜劇而已。作為一部電影,我不可否認它算“好看”,但是作為“金馬獎最佳長片”的頭銜,我覺得它不配。我也非常相信有相當一部分熱愛電影的人會跟我有相同的感覺。

金馬之意義,就如金棕櫚、金熊、金獅、金球一樣,是給影人一種震撼,是一定要對社會進行反思和詰問的。那是藝術的核心價值之一,它必須反映社會,才能具有時代價值,並且提供觀眾一些對社會的省思。

《情人節》呢?沒有,它挺好看的。要說有,其實還真的有,就是《情人節》當時引起了一陣對“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討論。我當時在看《情人節》的時候,其實也驚訝於劇情居然這麼輕易地將“女性暫停不動任由擺佈”這一AV常用劇情搬到電影裡去...果不其然,後來女權團體對這部片也是有很大意見。

說回來,明明我要說《瀑布》,為什麼先說了《情人節》》?因為對我來說,它們都是同一類電影——一部工整又無聊的電影。可能《瀑布》對於《情人節》而言,更加無聊,但是終於有了“對社會的思考”,只是這份思考又特別“擰巴”。

首先,這部電影中出現太多沒有必要的角色和劇情片段了。導致整部的節奏都異常拖沓,當我在跟沒看過電影的同學吐槽《瀑布》最後多餘的結尾時,同學說:“沒辦法,要湊90分鐘一定要多這麼一段吧,不然不夠飽滿。”我笑了說:“這部電影129分鐘。”

沒錯,129分鐘的電影,我覺得核心的理念和劇情,都可以簡單用幾句話帶過的。

簡單來說,這部電影就是再說“很多人際(親密關係)中的衝突和矛盾,都藉著疫情之名惡化、爆發。”當然,後面也有很多和疫情無關的劇情,但是你又會覺得:何必呢?那藉著疫情開頭幹嘛呢?然後你也會想:是不是導演就是想說有沒有疫情都一樣,人都是有這些問題和矛盾呢?

這一切都因為“疫情之名”搞得太過複雜了。

另外,電影裡甚至還出現了多餘的人物,至少我認為電影裡魏如萱飾演的角色可以整段刪掉——這麼做甚至可以讓電影提升一個檔次。但必須澄清:這並不是魏如萱的演技問題(雖然演的確實很一般),是導演和編劇的問題。

《瀑布》 魏如萱飾演角色

我覺得,一部好電影要做到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把觀眾當做有腦子的人”來看,而不是觀眾當笨蛋。我覺得《瀑布》這部電影,出現魏如萱的角色,就足以讓我覺得智商被羞辱。因為這個角色居然擔當了電影裡“旁白”——為觀眾解析電影中抽象符號背後的意義。

我的天啊!!!!!!!!我靠!!!!!!

能不能不要這麼做啊??我真的不懂為什麼啊!!!為什麼不能相信觀眾可以自己領悟?為什麼不能單純靠視聽語言或是演員的非語言表達來傳遞那些概念呢?比文字註解更爛的就是畫外音旁白了,比畫外音旁白更爛的就是專門安排一個角色來擔當畫外音旁白了,這足以見得編劇和導演的偷懶好嗎!?而且最好笑的是,其中有一兩分鐘感覺真的像是在拍魏如萱的MV。雖然我真的蠻喜歡她的歌的,但是我不是在看打歌台啊!!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這麼說有點刻薄。但是請各位想想,比如《無間道》好了,就是一個“把觀眾當有智商的人看”的正面例子,在電影裡藏著很多細節和暗示,所有人物的對白都很克制。完全靠視聽語言和演員的非語言表演來完成作品信息的傳達,而且信息量非常豐富,所以這樣的電影可以一看再看,你看的每一次,發現的小細節和主創團想要埋藏的暗示就能多發現一點。你想想看,如果是以《瀑布》的方式拍《無間道》,會是什麼樣?黃秋生跑出來說:其實啊,大家有沒有發現 梁朝偉和劉德華的警員編號很像哦!是不是說明他們某一方面是一類人呢?曾志偉在開頭打電話的時候說:哈哈哈其實我這一通電話打給的是另一個我在警察裡安插的臥底,是不是覺得我很聰明?

是不是蠢多了?讓子彈飛裡,湯師爺死前未說的話,老七最後對張牧之的耳語,都是需要我們細細品味思考的謎題。電影應該做減法,而不是事無巨細地把所有細節都填得那麼滿那麼誇張,只會讓我覺得幼稚且無聊。魏如萱在《瀑布》裡的角色就是這樣,自說自話令人尷尬,尷尬的不是她,是電影居然真的安排了這樣一個人。我甚至難以想象,主創團在安排這個角色的時候,是不是還挺自豪的:嘿嘿,你看這個角色替我們解釋我們的隱喻!這樣觀眾就能看的懂了!

電影裡不止人物多餘,劇情也冗長拖沓。

《瀑布》在電影結尾來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小高潮,而且這個小高潮可以說和主線劇情沒有特別大的關聯,我能想象的是主創團又把隱喻具象化了。甚至我們看完電影和主創團交流的時候,主創團居然和觀眾們討論了一會兒結尾,我心裡想:結尾還需要討論嗎?結尾整個刪掉好吧!是不是因為叫《瀑布》就真的要給你表演《瀑布》啊?很多電影整場戲都沒有出現電影名字啊!刪掉結尾和魏如萱,這部電影就可以勉強進入金馬及格線了。不好意思,是進入50屆前的金馬及格線。這部電影已經入圍金馬了。

再來,就是電影太“離地”了。感覺有點像郭敬明寫《小時代》的感覺了。說直白點就像是我意淫比爾蓋茨的日常生活的感覺,以為人家真住仙宮,頓頓米其林呢。裡面的學生愛休學就休學,愛看家人存折就看家人存折,愛住超級大房子就住超級大房子。真的太過誇張了,這種對“生活中合理性”的蔑視,真的讓人很出戲。

最後,這部戲可能也會面臨《消失的情人節》可能會面臨的道德倫理爭議——臉譜化精舍病患。對我來說,我蠻好奇主創團隊有沒有咨詢過專業的精神病醫生,或者心理咨詢師?因為我所認識到的精神病患,或者有情緒障礙的人,其實行為舉止並不會真正的“脫序”(尤其是像電影描述的那樣,是因為壓力大、情感問題導致的精神障礙)。其實這類人,反而因為壓力很大,很害怕傷害到自己身邊的人,變得很克制收斂,然後在這樣的情緒和壓力之下加重自己的病情。但是電影裡呈現的精神病患,有點像人們刻板印象裡的“精神病人”了。像是當年《飛躍瘋人院》裡的精神病人。

另外,我所了解的精神病患出現的“幻覺”“幻聽”,並不會在他們康復後“一夕之間消失”,醫院反倒是幫助他們和這類現象病症共處,而不是“完全消滅這類病症”,幫助病人能夠在這些症狀出現的時候,依然能夠生活自理,不影響他人,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然後在出院後的正常生活中逐漸好轉。

這部電影,導演說關懷的是在疫情期間有這方面問題以及身邊有這類問題的人。但我覺得,這樣“臉譜化”的精神病人,很難讓我信服這點。我也很好奇主創團是否有咨詢過相關專家的意見?當然,以上的猜測也局限於我個人有限的生活經歷而已,也有可能他們有咨詢過專家吧。

結語:

現在我要點題說明一下: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工整又無聊。因為這部電影就像80分的回家作業,至少格式正確,講清楚了一段故事,但是太滿太無趣了,沒有讓人“驚艷”的點,更沒有讓人值得“回味”的地方。像是前幾個月重映的《薄荷糖》,一樣是時代洪流下壓抑爆發的中年男人,導演怎麼做的呢?就是忠誠記錄一個男人的成長,然後你就會回味整個國家和時代所呈現的面貌。導演做得很簡單,但是導演也做了很多功課,導演傳達的信息非常豐富。反而是《瀑布》,想說的那麼多,我只想趕快從這些“碎碎唸”裡逃開,一點不想繼續聽下去。

工整的電影,也是我對《情人節》的評語:有很好的設備和充足的資金。能夠給《消失的房客》達不到的炫酷特效和空拍效果,給觀眾足夠的視覺享受,但對於社會的詰問和思考,完全比不上《消失的房客》那微微抖動的鏡頭給我帶來的震撼。

我也在思考:是不是《情人節》給了鐘導啟發,“原來金馬喜歡看這個!”,以此拍了一部陣容華麗、資金充足的129分钟電影?可不可以,台灣電影像以前那樣悠長濃厚,導演的創意題材再大膽一點?而不是感覺帶著文藝氣息的工業電影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脱单小編的影評時間!

RedCheng

大家好像都蠻喜歡我寫的影評/時評的。 所以我的圍爐就是以這兩類為主,也會跟訂閱者討論、商議,選擇你們想要看的電影/事件,客製化評論! 歡迎大家一起來圍爐! (也會考慮在聊天App建群一起討論)

012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