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川
三藏川

理解永远要比评价更重要

中国龙的前世今生(下篇)

怪力乱神养成记——中国龙(下)

上篇我们说到,托佛教和道士们的福,在前代只能被人驯养,被人骑乘,被人斩杀,当然,也会被人视为吉祥物的龙,终于在唐玄宗时期,上升为神灵,被皇帝们供奉了。不过,那时候的龙依旧不过是个小神,远远比不上玉帝,连风伯雨师的地位都不如,所以,它们还是会被斩杀。

例如在元杂剧《西游记》中是这样介绍唐僧的龙马来历的:南海火龙因为没有按时施雨,结果被押到斩龙台上,即将处斩之际,观音来了。火龙拼命呼救,于是观音就去玉帝那里求情,让玉帝网开一面,将火龙化作白马,让他随唐僧去取经[1]。然后到了吴承恩版的《西游记》,故事变成了西海龙王三太子因为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父亲告他忤逆,于是天庭就判了小龙死罪。然后也是观音搭救下来,让他护送唐僧取经的[2]

同为龙王三太子,在元明两代的西游故事中,都差点被斩。可见龙的地位着实不高。

不过虽然同样是处斩,但元明两个版本的西游记却给出了不同的罪行描述。既然中国龙被赋予施雨职责是在唐之后,因此到元代设计一个施雨失时问斩的情节并无奇怪之处。奇怪的是明代的时候为什么要去改变原有的情节?

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眼光,元代的三太子犯的是渎职罪,考虑到不按时施雨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令人间大旱,粮食欠收,并引发饥荒。所以为了这个被处斩合情合理。而明代的三太子犯的是忤逆罪,也就是冲撞父王,和老龙王发生口角了,这顶多是桩家庭纷争罢了,无论如何也不该判死罪啊!现代人显然无法理解明代的这个改编。因此到了中国1986年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编剧强行给小白龙戴上了顶绿帽子。说是小白龙在新婚之夜发现要和他成亲的万圣公主竟然和九头虫偷情,于是不但不结婚了,还怒而烧了玉帝赏赐的明珠。老龙害怕玉帝怪罪(因为把皇帝赏赐的东西给毁了要杀头的),毅然大义灭亲,把儿子给供出去了。

但事实上,明代的忤逆罪还真的是要杀头的。根据《大明律》,如果你辱骂父母或者祖父母,那会被绞刑处死[3]。相比而言,官员擅离工作岗位(小白龙没有按时施雨大概相当于擅离职守吧)倒轻的多,只是挨40鞭到100杖的刑罚[4]。所以86版的改编虽说是符合现代人的理解,但肯定不符合明代国情。因为在明清两代,毁坏御赐宝物不致于判死刑,大明律中关于因“弃毁”物品而获斩罪的只有皇帝的法令圣旨玉玺或者官府印信等[5],而在大清律中负责保管之人故意弄坏皇帝舆服御物的也就杖一百徒三年,如果是无意的还罪减三等[6]。相比之下,小白龙毁坏御赐明珠的行为显然要轻得多,不可能要判死刑。所以86版的改编不过是现代人对于皇权的一种过度想象罢了,古代皇帝没这么变态,送出去的礼物,别人弄坏了还要砍人家脑袋的。

不过我们还是没有回答吴承恩为什么要把小白龙的罪行从施雨误时改成忤逆不孝。我们先假设龙神误了施雨就会被问斩,对于人间而言,误雨就可能会发生旱情,那么明代一共有多少年是有旱情的呢?我数了下,一共有130年[7]。整个明代276年,也就是平均两年一旱。这个数字其实还只是统计的有旱灾的年份,事实上有些年份还旱了几次,旱了好几个省。所以假如真是龙神负责施雨的话,显然这些个龙神实在太不负责任了。再假设这些误时的龙神都被问斩了,那么明代就要斩杀好几百条龙啊!所以我在想,吴承恩是不是觉得元代这个设定会令龙神们绝子绝孙,于是才把小白龙的罪行改成忤逆呢?毕竟,龙神们既然都贵为神灵了,一般不会忤逆老爸吧?这样玉帝斩龙台下就不至于有那么多龙的冤魂了。当然,这纯粹是我瞎猜。

让我们还是回到龙的身份上来。毫无疑问,杂剧小说里面的龙王故事虽然是作者编造的,但必然有其现实的依据。

首先来看看明代是怎么祈雨的。前面说过在唐代已有在龙池祭祀祈雨的先例,不过这一制度在明代并未流传。事实上,明朝皇帝祈雨的方式不一,有祭祖的,有祭社稷的,有祭山川的,不过没听说有祭龙神的。嘉靖九年,开始采用“大雩之祭”[8]。“雩”就是让雨水把干涸的湖泊注满,所以大雩之祭就是为求雨进行的祭祀。至于龙神呢,它们早已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地位。为什么?因为不灵!明朝第五任皇帝明宣宗宣德年间,曾建大圆通寺,在其中祭祀大小青龙神来祈祷风调雨顺,结果刚建成不久,连续四年大旱[9],大家觉得这龙神太坑了,不值得祭祀,于是就把它们赶出神庙了[10]

不仅如此,明史里面的龙不仅失去了神庙,还沦落到跟蛇在一起,《明史·五行志》里专门有个条目叫做“龙蛇之孽”,记载龙和蛇所造的孽。其罪行有纵火杀人破坏房屋庄稼等,真的是罪大恶极[11]!然后一直要到清代,龙才又重新作为神灵被天子祭祀[12]

所以,作为万历二十年(龙神被请出神庙大约是1435年的事情,而万历二十年则已经是1592年了)横空出世的神作《西游记》,没有理由继续将小白龙当成施雨之神。于是吴老先生也就只能编个忤逆的罪名安在他头上了。

说到这里,我们稍稍回顾一下,看看宋元期间的龙神崇拜。在《宋史》里面,倒是有不少祭祀龙神的记录,包括五龙庙,五龙堂,九龙堂等,各地也都有龙祠以便官员祈雨时祭祀。不过风伯雨师依然是比龙更重要的神灵,另外民间也有各种别的祈雨之法,例如熙宁十年的时候,出现了一种蜥蜴祈雨法,就是抓十来条蜥蜴在一个瓶里面,然后找28个童男,让他们手持柳枝,一边沾水一边洒,同时念祈雨咒。据说这一方法居然还成功了[13]

至于元代,天子亲自祭祀的基本还是那些传统神灵,三皇五帝,风师雨师,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等,龙压根就不在常例。不过既然唐宋起就有了祭祀龙王庙的传统,加上道家的推波助澜,因此在地方和民间拜龙王祈雨的应该并不鲜见。比如北京昌平的都龙王庙,河北涉县的常乐龙王庙,山西汾阳的堡城寺龙王庙等,这些都是留存至今的元代建筑。

既然龙到了元明期间,还是没能跻身皇帝祭祀诸神的行列,只能在地方和民间混个小庙呆着,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老认为龙是皇权的象征呢?不是在很多古装剧里我们常常能听到“真龙天子”的说法吗?然而,电视剧告诉我们的是错的。

关于“真龙天子”这个词,最早出现于《靖江宝卷》。这本书收录了江苏省靖江地区民间佛教讲经人所讲的各种神仙鬼怪传奇,这些故事大多都是在明清时代流传的,不仅有佛教的神话故事,也有民间传说,评弹小说等。其中一个讲“狸猫换太子”的故事里恰好出现了“真龙天子”这个词[14]。另外在清代的《康熙侠义传》中,也出现了若干次“真龙天子”[15]。至于清代之后的小说,那就有更多的“真龙天子”了。甚至有学者在讲述明清之前的历史时,也喜欢用“真龙天子”的说法[16]。而事实是,在清代之前,我们找不到任何古籍称呼某位君王为“真龙天子”。根据之前对龙的历代地位的考察,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以及明之前的皇帝们不可能认为自己就是龙或者拥有某种龙的属性。龙,在皇帝以及掌握祭祀之权的官员们看来,是祥瑞,是吉兆,是神仙座驾,是施雨之神。但绝对不可能用来代表天子。不过在民间,自明清开始,说书艺人为了吸引听众,因此使用“真龙天子”这一听上去很有神秘感(还自带视觉效果)的词语,并又在小说家的笔下进一步得到发挥,从而导致今天无论是在古装片还是历史小说里,真龙天子遍布历朝历代,仿佛中国自古以来就已经完全将皇帝与龙混为一谈了。

那么,说书艺人们又是如何将龙附体到皇帝身上的呢?

这个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制服传统了。据说从舜开始,为了区别不同天子与群臣彼此的地位不同,就规定了不同的服装要求,这个展开说就很复杂,不过跟龙有关的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章纹”。章纹指绣在服装上面的图案。一般天子身份最为尊贵,所以会有十二种图案[17],分别象征着天子的十二种品性,又是普照天下,又是身兼文武,又是应变多端,又是果敢决断,总之意思就是此乃十全十美之人啦。然后从一品官员开始往下递减(一般是九章,七章,五章这样下去)。当然,每个朝代并不一样,不过大体上就是如此。我们以唐代为例,天子和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的章纹多了日、月、星,而皇太子、一品的服装则比下面的多了龙和山,二品则多了华虫(鸟)和火,三品多了宗彝(武猴)和藻(水草),四品多了粉米(白米)和黼(斧子),而五品则多了黻(亚形图饰),再后面的官员就没有章纹了。不过在现实中,这个制度执行的并不严,导致很多人自作主张,明明不该绣龙而是绣猴子的,但可能他们觉得龙更威风,所以便给改成龙了。唐高宗的时候就比较乱,以致于负责礼制的官员上书说:现在大家都给自己衣服上绣龙,这样就乱了尊卑之序啦,建议各位用麒麟来代替龙好不好[18]

由此可见尽管龙是作为天子服装上的重要装饰物,但并非天子独有。相比龙纹而言,日月星辰反倒是更加重要,从隋代起,皇帝的冕服就是将日月分绣两肩,星辰绣在后背,有所谓的“肩挑日月,背负星辰”之说。那么龙何时成了天子御用之装饰物呢?

那一直要到元代,才首次以制度形式将龙凤纹饰规定为帝王专用[19]。而明代,则又重新回归唐制,虽然龙纹还是皇家专用,除非御赐官员才能穿(比如张居正就受赐过),但是犯规的还是不少。所以嘉靖登基时不得不下诏禁止。嘉靖十六年,皇帝发现兵部尚书张瓒穿着蟒服(蟒为四爪龙),不由大怒,斥问内阁首辅夏言原因。夏言装老花眼,回说他穿的是飞鱼服,只是这鱼长得像蟒罢了。嘉靖反问,那这鱼怎么长着两个角?[20]于是又再次重申,文武官不得越级使用服色。

所以说,从唐代起到元明,虽然龙纹已经成为皇家特权,但这个政策执行的并不是太严厉。何况皇帝身上衣服的纹样很多,龙的地位并没有那么突出。而真正把龙纹提升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是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清第一次把龙袍写进了皇帝着装制度里面[21]。对,就是龙袍,这个在古装片里是个皇帝就要穿着的道具,事实上是直到清代才真正出现的。而且,在清代,龙不仅仅是帝王特权,还成了整个皇室的象征物和装饰物,到处被用在皇族人员的服饰上。不仅是亲王皇子穿着群龙乱舞的朝服,连他们的老婆都可以。比如皇子老婆的朝褂上有龙[22],王爷老婆的衣服上也有龙[23],贝勒老婆的衣服上则是蟒(不是指蟒蛇啦,而是四爪龙)。总之,感觉这整一大家子都用龙来标志了。自然,非皇族成员,是绝对不能染指龙了。于是这样一来,民间的说书艺人们就有了充分的想象可能,从而把皇帝等同于真龙天子了。龙这种动物,也就终于扬眉吐气,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站起来了!

自清之后,事实上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还有变化。从皇权象征,接着成为民族象征,尤其是在西方人眼里,他们把龙等同于中国。继而又因为一首《龙的传人》红遍大江南北,从而让龙一举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祖宗,哦不对,是我们的民族图腾了。这些故事,在施爱东先生所著的《中国龙的发明》一书中有精彩的论述,我就不画龙添足了。

当耐心的读者随我一同来到这里时,我相信你一定已经发现,尽管中国龙已经在历史中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然而事实上呈现在你眼中的中国龙,大概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是由这一百多年来的说书人、小说家、艺人们构建出来的。这一认知当然是充满偏见的,比如真龙天子,龙的传人,还有什么弄坏御赐宝物要杀头之类的。轻信这些当然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坏处,但是,既然我们眼中的中国龙被这样重构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眼中的中国历史也一样可以被重构。所以,重新审视这个被他人重构的世界,将目光从一百年延展到三千年,从东土大陆扩展到全球,这是我们得以走出楚门世界的唯一路径。


[1]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七出:(龙云)小圣南海沙劫驼老龙第三子,为行雨差迟,法当斩。我佛怎生救弟子咱!

[2]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五回:(观音菩萨)这厮本是西海敖闰之子,他为纵火烧了殿上明珠,他父告他忤逆,天庭上犯了死罪。是我亲见玉帝,讨他下来,教他与唐僧做个脚力。

[3] 《大明律集解名例》“绞罪”条目:“骂祖父母父母,及妻妾骂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妻妾骂故夫之祖父母父母者。”

[4] 《大明律集解附例卷二》“擅离职役”条目:“凡官吏无故擅离职役者笞四十,若避难因而在逃者杖一百。”

[5] 《大明律集解名例》“斩罪”条目:“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

[6] 《大清律例·户律》“乘舆服御物”条目:“若主守之人将乘舆服御物私自借用或转借与人及借之者各杖一百徒三年。若弃毁者罪亦如之。平时怠玩不行看守遗失及误毁者各减三等。”

[7] 在《明史·五行志》“恒蝪”中列举了明一代所有的旱灾,根据其中记录,共有130个年份发生旱情。

[8] 《明史·礼志》:“九年,帝欲于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礼。……乃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

[9] 《明史·五行志》:(宣德)七年,河南及大名夏秋旱。八年,南、北畿、河南、山东、山西自春徂夏不雨。九年,南畿、湖广、江西、浙江及真定、济南、东昌、兖州、平阳、重庆等府旱。十年,畿辅旱。

[10] 《明史·礼志》:宣德中,建大圆通寺,加二龙(指大小青龙神)封号,春秋祭之。迩者连旱,祈祷无应,不足崇奉明矣。

[11] 《明史·五行志》:(正德)十二年六月癸亥,山阳见黑龙,一龙吸水,声闻数里,摄舟及舟女至空而坠。十三年五月癸丑,常熟俞野村迅雷震电,有白龙一、黑龙二乘云并下,口中吐火,目睛若炬,撤去民居三百余家,吸二十余舟于空中。舟人坠地,多怖死者。是夜红雨如注,五日乃息。……万历十四年七月戊申,舒城大雷雨,起蛟百五十八,迹如斧劈,山崩田陷,民溺死无算。

[12] 《清史稿·志五十九》:“龙神之祭,黑龙潭庙建西北金山巅,圣祖、世宗亲制碑记。乾隆五年,赐号‘昭灵沛泽’。……京畿旱,帝亲祷黑龙潭庙。……河神庙建绮春园内,祀天后、龙神、河神,并春、秋致祭,遣圆明园大臣将事。”

[13] 《宋史·礼志》:捕蜥蜴数十纳瓮中,渍之以杂木叶,择童男十三岁下、十岁上者二十八人,分两番,衣青衣,以青饰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咒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令滂沱,令汝归去!”

[14] 《靖江宝卷·草卷》“狸猫换太子”:横也难来竖也难,一人做个两难人,因为这小小太子,是天上真龙天子下凡,将来要传接大宋万里江山。

[15] 《康熙侠义传》第45回:掐指一算,知道有紫薇星君真龙天子降世,落在这里。

[16] 比如在易中天老师的说“汉”系列中,他就提到后世讲刘邦是真龙天子下凡云云。

[17] 《旧唐书·舆服志》:“夫日曰星辰者,明光照下土也。山者,布散云雨,象圣王泽沾下人也。龙者,变化无方,象圣人应机布教也。华虫者,雉也,身被五采,象圣王体兼文明也。宗彝者,武蜼也,以刚猛制物,象圣王神武定乱也。藻者,逐水上下,象圣王随代而应也。火者,陶冶烹饪,象圣王至德日新也。米者,人恃以生,象圣王物之所赖也。黼能断割,象圣王临事能决也。黻者,两己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济也。”

[18] 《旧唐书·舆服志》:龙朔二年九月戊寅,司礼少常伯孙茂道奏称:“诸臣九章服,君臣冕服,章数虽殊,饰龙名衮,尊卑相乱。望诸臣九章衣以云及麟代龙,升云为上,仍改冕。”

[19] 《元史·舆服志》:“职官除龙凤文外,一品、二品服浑金花,三品服金褡子,四品、五品服云袖带襕,六品、七品服六花,八品、九品服四花。……服色等第,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

[20] 《明史·舆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谕阁臣夏言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言对曰:“瓒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耳。”帝曰:“飞鱼何组两角?其严禁之。”

[21] 《清史稿·志七十八》: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缕。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

[22] 《清史稿·志七十八》“皇子福晋朝褂”: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

[23] 《清史稿·志七十八》:亲王福晋吉服褂,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余皆与皇子福晋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