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吞舟
大鱼吞舟

公众号“大鱼吞舟”的备份区

满洲人的入关学 | 从成化犁庭到弦杀永历

入关学本质是键政学,中国网民可能是全世界最热衷于影射史的,这也是自古而来的“畸形”文化,伤时骂世。

之前山高县被知乎销号,后来入关学借着这次疫情出圈,有种山高死而嵩学兴之感。

入关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大明(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里,满洲(中国)处于边缘,被排挤的地位。只有彻底锤烂大明并取而代之,满洲人才能避免犁庭扫闾。

其实入关论本质上是借用历史概念的嵌套,用以完成自我对历史解构。其本身定义是模糊且不确定的,可能不止一个闯王,可能不止一个山海关。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我不喜欢键政学,所以这不是一篇键政文章,本文基于明清鼎革史实进行梳理,看看满洲人是怎么入关的?

成化犁庭扫穴

汉书在记载汉武帝征匈奴时, 写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史书记载明朝成化年间的针对建州女真的军事打击也用了犁庭扫穴。

明朝永乐年间设立建州卫管辖东北地区,后又“分而治之”,设立建州右卫和建州左卫,与原来的建州卫并称“建州三卫”。

女真部族分布

土木堡事变后,建州卫首领李满柱联合建州三卫,反叛明朝,侵扰辽东地区。正统年间掠杀边民十余万,成化初年数次寇边。

成化三年,明宪宗朱见深批示“捣其巢穴,绝其种类”,任命大将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建州女真。同时,又命令藩属国朝鲜派兵配合明军进剿。

明宪宗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明军焚毁屯寨,擒斩1700余人,释放包衣奴千余人,努尔哈赤五世祖董山于此役被杀。

成化犁庭,沉重打击了发展势头强劲的建州女真,经此一役,为大明奠定一百年的安宁。

键政学者有鉴于此一直阐述其观点:在大明(美国)眼里,我们宛如一个不开化的蛮夷,是迟早要犁庭扫穴的生番。即使脱亚入欧,穿上汉家衣冠,诵读孔孟也只是沐猴而冠。


努尔哈赤的闷声发大财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历时三十余年苦战,先后吞灭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等女真部族,最终成为大明心腹大患。

努尔哈赤像

李成梁经略辽东时,于努尔哈赤亦师亦父,获封明朝二品龙虎将军。

大明认为努尔哈赤求官是慕化之心,蓟辽总督张国彦更对此乐观其成地表示“因其势,用其强,以夷制夷,则我不劳而封疆可无虞也。”

万历十八年,努尔哈赤第一次前往北京入贡,其后几年间数次入京后对当时大明风土人情,军制军备,都已经是洞若明烛。萨尔浒之战前,大明邸报已经被抄送到后金。

其实当时万历朝也有一些官员认为纵容努尔哈赤是养虎为患,并数度弹劾李成梁,但并未获得朝廷的足够重视。后来熊廷弼守辽东时,上表言李成梁罪可致死。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成功蒙蔽,使得明朝对努尔哈赤蚕食女真诸部不闻不问,对其野心始终不查,三十年未对建州发动过一次进攻。甚至在1615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起兵叛明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

虽然努尔哈赤竭力吞并周边部落,但是却并未像蒙古一样,将自己的部落名建州作为整个族群的名称,而是选择以金作为政权的名称,同时弃用“佟”姓,改以“爱新觉罗”为自己正名。

所以入关学在基础史实前会面对一个问题:你视自己为蛮夷,努尔哈赤视己为大金正统。

如果努尔哈赤的主张进一步延续的话,那么后世出现的可能不是满洲,而是女真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皇太极终止了这一进程。

皇太极建制奠基

满清制度基础是皇太极一手打造,虽然努尔哈赤建了后金,但是实际很局限,如果延续其政策,后金有可能自我瓦解,类似瓦剌政权。

在皇太极时期,满洲政权彻底完成从一个部落族群,到以八旗为核心的政体转变。

皇太极像

革除努尔哈赤弊政,推行满汉一体。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遏制了汉民逃跑和武装反抗情绪。

打破四龙治水局面,南面独坐。皇太极刚继位时,内部面临着三大贝勒的制约。效仿明朝制度,形成了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废除了大汗同三大贝勒并坐制,强化了君主政权。

仿造红衣大炮,加强军事。宁远之战让皇太极感受到了红衣大炮的威力,天聪五年仿制了第一批红衣大炮,满洲在其后的战役中能和大明进行一场势均力敌的炮战。

两次出征朝鲜,三次用兵蒙古,得到朝鲜依附,解除了东顾之忧;征服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部,广阔的漠南蒙古尽归清朝,取得极大战略回旋余地。

不久皇太极便正式以满洲自称,1640年改金为大清,全面切断与女真的联系。皇太极公开否认自身与金朝的联系: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

这一方面体现出皇太极不满足于部落认同,另一方面主张满汉一体的八旗体制更易于推动满清的多元统治。

皇太极对大明实行围打政策,一步步蚕食了明朝的天下,使满洲与大明的差距越来越小,终于有了入关逐鹿的实力。

1643年皇太极突然暴毙,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李自成进京,多尔衮入关

1644年的历史变化极快,入关显得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这一年,李自成率军攻入京师,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张献忠攻入四川称大西王,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入关,福王在南京登基……

明思宗朱由检殉国处

崇祯一朝十七年换二十任首辅,最终留给他的只有一棵歪脖子树。

其实大顺灭明的事件本身并不稀奇,因为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多次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只是稀奇的是一些偶然的事情促成了明朝猝死。

1643年陕西、山西等地发生瘟疫,导致饥民遍地,壮大了李自成的势力,造成孙传庭兵败身死。

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即率军东征,渡黄河入山西,在攻打宁武关时,遇到抱有死战不降之决心的守关总兵周遇吉,苦战才将宁武关打下,此役过后,大顺军屠城以泄愤怒。

宁武关一战李自成惨胜,东进京师途中尚有大同、阳和、宣府、居庸关等地,均有重兵把守。李自成决定回师西安休整,待他日另走他途进京师,议定第二日一早即拨营班师回陕。

不料,当夜李自成却接到了把守大同、宣府两关的明朝总兵姜瑞、王承胤同时派人送来的降书,于是又连夜改变回师计划,重新挥师东进,直向北京,而当时京师守备空虚,李自成才得以顺利攻入京师,意外地灭了大明。

大同、宣府两关的明朝总兵正好在李自成即将退兵的当晚送来“降书”,确实是一个极偶然的情况。如果两总兵的降书不是在当夜送到,那么李自成就将回师陕西休整,以图再战,而1644年就不会集中这么多重大的历史故事。

如果李自成不进北京城,那么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就不会轻易让清军入关。所以这两封降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造成了岸谷之变。

李自成 画

但是在1644年,真正从宏观上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不是李自成进京,而是满清入关。李自成虽然将明王朝的大厦烧了个精光,但是自己的楼却没有盖起来。

多尔衮趁此机会入关,在一片石战役击败李自成,进入北京,随后采取了一系列建立在多尔衮超强的个人洞察力和军事才能基础上全新的统治法则。

这套统治法则与中国的政治传统一脉相承,也带有满清的地方色彩,最终为各方所接受,成为清朝的政权基石。其既是一流军事统帅,又是一流政治人物。

清军能在几年之中基本上平定中原和江南的主要因素是:

01. 满清政治工作极为出色

经过皇太极改造后的满清政治机构完美嵌套于中国传统政治游戏规则,以吊民伐罪的旗号入关显示高超政治手腕,成功抹去大顺朝服膺天命之说。

能屈能伸,进关时同南明一道追击李自成。只要有用,冯铨能当大学士,孙可望敢封王。吴三桂屯兵山海关,周旋在明清顺三方之中,最终迫使他做出了选择。

吴三桂与陈圆圆 画

高层斗而不破,顺治上位时的政治风波换其他异族早内讧了,结果满清内斗的后果控制得相当好。

与之相比,南明政治精英的天赋估计全点到内斗上了。

02. 满清入关时的军事水平出色

入关时,皇太极时代遗留下来的八旗劲旅非常强。山海关之战,满清主力在两天之内强行军三百里,打垮了顺军主力。

潼关之战,闯王不可谓不努力,只是再英勇也无法挽回败局。而同期明军何腾蛟带了两万人向武昌进发,遇到清军300人的骑兵前锋,两万人一哄而散。

但是满清的问题是核心人口太少,镇压山西叛乱靠堆人命攻城,表现就不行了,1652年西南大败后,就逐步转为督战队靠资源和南明内部失误最终压死了对手。

03. 大顺和南明战略失误

关中天险河东地区被李自成在回撤的途中轻易丢失了,关中沦陷连带着汉中失守。

南北分界线上,江淮地区因为内讧,最有战斗力的高杰和黄得功两部在清军渡淮时早已溃散。而史可法靠情怀守扬州,让清军轻取江淮。

襄阳地区,李自成拒绝白旺的建议,不是再次和阿济格决战而是南下武昌。面对汉人在南方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地理屏障时,李自成选择了怯懦地逃跑,然后在湖北莫名其妙死了,导致襄阳地区易手。

1644年形式图

接下来南明面对的地理劣势实在是太过困难,清军可以利用运河从北京支援各地,明军被几个地理节点切割成几个独立战场,彼此之间难以呼应。

金声桓和李成栋相继反正后,中南地区有连成一片的机会,然而整整一年的时间,湖南、广东、江西三地的明军彼此近在咫尺都无法相互支援。

而南明政府自身的组织能力也很成问题,张居正新政力役改为折银后,地方组织力度大幅下降,这也导致后来江阴那种有组织的顽强抵抗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嘉定这种勇而无谋的抵抗。

在抗清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云南、福建二省恰恰是明朝地方主义最重的两个省。

云南沐王府的存在使得它在财政和军事上有很强的自主性,经过大西军改造后迅速提高了对地方力量的掌控。

福建则是由于郑家的崛起,存在一个半独立的军政集团,国姓爷得以靠郑家世子的身份迅速聚拢了福建的各方势力和清军对抗。

清军南下各地基本是望风而降,如果不搞剃发令的话,以当时的风向,满清两年内就能在事实上统一全国。

入关以后的同化问题

1660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流亡缅甸,获国王莽达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侍从近卫,将永历献给吴三桂。

吴三桂最终在昆明弓弦绞杀了永历朱由榔,南明灭亡。

绞杀永历,使得吴三桂的退路彻底失去,后来康熙撤藩对吴三桂而言,意味着自己背叛所有名节纲常获得的荣华富贵都成了镜花水月,自己前半生就是彻底的笑话。

南明永历皇帝遇难处

随着入关后统治的深入,满洲人汉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满洲认同处于危机之中。到了乾隆时期,满清开始重新推动满洲认同,此前满汉一体的八旗政治共同体开始走向瓦解。

乾隆汇编《钦点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重新强调入关的历史记忆;通过《满洲源流考》跨越明代诸申的记忆断层,重新把满洲追溯到金元女真的共同记忆中。

从某种意义上看,乾隆的努力实际上是努尔哈赤的延续,只是此时的成果已经不再是女真的复兴,而是满洲的再创造。

纵观清代历史,可以大体将满洲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努尔哈赤时期草创、皇太极到雍正时期巩固、乾隆时期到清代后期重新寻求满洲认同、晚清时期基本被同化消亡。

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大部分都起了汉化的名字,乾隆朝的时候,很多满人已经不会说满语了,乾隆甚至有勒令改名的举动。

而满族姓名系统完全颠覆,则是清末之后,八旗制度彻底消亡,满族人为了隐瞒身份,大量改用汉姓。民国以后,落魄的旗人有去唱戏的,有去说相声的,有去讲评书的,没有回东北打猎的。

几代之后,相当一部分满族人不知道自己满姓,不知道自己的旗色,如今满族就只是一个身份证上的称号而已了。

参考资料:

《1644年:历史发展中混沌的一页》 青近军

《崇祯十七年纪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