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回馬特市,重新上路
(un)lost architecture 消失的香港建築
假如…
已經消失的建築可以有第二生命
一個在區塊鏈之上,永續的存在
史上第一個NFT保育及歷史建築研究集資計劃
2022年首季,正式上架。
如果有留意香港建築研究和文化討論,大概對黎雋維的名字不會陌生。他與幾位建築學人合著《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探討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與美感,以及所反映的當代社會文化的縮影與歷史痕跡。除此之外,以華人建築師設計的戰後現代建築為主題的研究和開發線上項目「香港摩登」和原訂於香港歌德學院舉辦的「香港摩登:1950至1970年代建築」展覽(因疫情已改為線上),重新以建築的歷史和文化角度去看香港日常風景中的建築。「迷失」的建築尚且確實存在,然而已然消失的建築,又如何重生?
(un)lost architecture將發行五個建築,目前已公布其中四個,這些伴隨城市發展而消失的建築,雖然無法在現實中重建,但可在區塊鏈上重構----不只是建築物模型,還有背後蘊含的記憶和歷史傳承:




筆者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建於1911年的第三代郵政總局。儘管無緣見過建築物本身,但現在進出郵政總局仍可看見從舊郵政總局保留的木製拱形匾額,上面銘刻著聖經箴言經文「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舊日的氛圍彷彿仍尚在身邊。
人的記憶很奇妙,即使只留下隻字片語,只要信一直都在心底的抽屜,就會歷久不衰。曾聽過說法指Web3於read/write/own,但擁有NFT所承載的價值,始終還是端賴於與人的關聯。
目前從項目初步資訊得知標準版為0.5ETH (Polygon鏈),並將於3月初公售,詳情可見(un)lost architecture網站。有興趣參與預售可電郵[email protected]或向IG帳號@hkarchitecturalhistory查詢。
項目亦表示在NFT賣出50% 之後,會於2022年中至年底,加推AR擴充實景的應用,讓用家可以親身到已經消失的建築物的所在地,將舊建築重現,提升擁有該建築物的NFT的用家體驗。整個項目扣除制作成本後,餘額會用作歷史建築的研究和保育工作之上。
<介紹項目不構成投資建議,請以項目公布資訊作準,自行承擔有關風險>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