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
野人

學中世紀哲學,暫時還沒死的怪咖野人。正在學習如何假裝人類。 ⋯⋯ 喔幹,學不會。

一則意識流詞條

流動起來的意識就好像作為液體存在的一灘貓貓,即便縮成一團也要充滿自由的氣息~詞條:學科專業化傾向、知識分化、「懂」、論文、創作有價、譁眾取寵、偏見。

前天在標籤活動的文章裡亂翻翻到了幾年前的意識流小說,想到高中時候讀的《壁虎》,除了幾隻黃斑紋的壁虎,情節已經忘得一乾二淨,然後再就沒讀過意識流作品了,確切地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沒怎麼讀過小說了。之後讀小說是因為學符號學去讀愛倫坡,八九十年代歐洲符號學很喜歡分析愛倫坡的詩,當時想知道為什麼,然後找了愛倫坡的作品讀,也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到是對他晚年酗酒的八卦比較感興趣。

那時的符號學總給我散漫的感覺,特別是有羅蘭巴特這種用大量枚舉藐視所謂「科學研究方法」的存在,讓這個學科的活力對一個楞頭青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然而過了這麼久各個學科都開始有強烈的專業化、「技術化」的傾向,唯獨除了哲學。就像Carlo Sini的觀點,理論哲學在幾乎沒有結構性進展,而其本身又在趨向於哲學史的時候,就差不多意味著這個學科的死亡了。各種專業學科從哲學中分離出去,哲學本身就真的只能研究哲學史了,畢竟跑去研究政治的那幾位,根本就研究不准阿XD

話又說回來,專業化傾向也沒什麼不好的,至少學科本身的發展速度是之前很難達到的,但這也無疑會造成平民和學者在知識上的嚴重分化,但其實這只是一層表面,事實上是領域內的專業學者與其他所有人的知識分化:沒有人有足夠的精力接受爆發式的專業訊息,去涉獵非專業學科的人,卯足了耐心也只能學到入門、能讀懂專業文章的水平。畢竟能同時在幾個不同領域做出成績的人,原本就不多見。而專業上這種爆發式的發展導致的知識分化,就好像拉瓦錫可以跟周圍的人談論作為實驗器材的腎臟新不新鮮,但如果我跟你談論中世紀語言學裡categoremata跟syncategoremata的區別,並讓你提出你的見解來讓我學習,你一定會認為我腦子有病——既然我能發郵件給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好幾年的老教授談論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拿到普通人裡找存在感呢?這種分化顯然就是給領域內能研究這種還算普遍的問題幾年的人提供發揮空間。假使沒有這種分化,這類學者要麼等餓死,要麼只能當作小問題研究。

普通人而言,要去真正理解那些論文就已經很難了。所謂的理解,或者說「懂」,並不是指有能力對這個專業生產出的觀點侃侃而談、指手畫腳。簡單來說,真正理解的困難就像是你去買了一本原本不懂的數學教材,在學習過之後,做對了後面的所有習題這樣。畢竟除去理論數學,技巧上的東西是再確定不過的了,如果連這麼確定的東西都要理解錯,那麼去理解開放性的結構性語言時,不就僅僅是在套用自己的既有經驗了嗎?所以說雅典學院後來傳說把不懂數學的人拒之門外,能有這樣的傳說本身是不無道理的。

就好像「我沒讀懂」的另一種說法是:「你寫得很難懂」。

這樣的分化讓想學習前沿領域知識的普通人變得很糾結,一方面專業論文不免費;另一方面即便能讀到,中間也會有相當嚴重的知識斷層。於是不願承認知識斷層的那些人就在抱怨,既然論文作者不賺錢,論文為什麼不免費呢?我想像不到當論文免費的那天,論文市場裡充斥著英文維基百科詞條水準的論文,以及要寫論文的學生甚至大學者們在一條條自行校對註釋時的壯烈景象。甚至可能幾乎沒人再想要做研究寫論文:辛苦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學術成果被跟現代玄學愛好者憑藉一腔熱血亂讀書寫出來的大段直覺式廢話放在一起,簡直就是莫大的侮辱。

所以說像「創作有價」這類概念,我還是不喜歡的,不只是因為這個概念沒講清楚這個價是價值還是價格。多數有價值的創作在古早以前就是有價格的,多數譁眾取寵的創作也是一直有價格的,刻意提出創作有價這個概念,無非是為了模糊「創作」這個概念,給像我這種幾乎沒有寫作經驗的人提供寫作賺錢的機會(或者說是一種「希望」),正面而言,這對於分散話語權是很有效的。但當越來越多為了追求讀到不同東西的人混跡其中時,我們容易發現的東西又往往趨近於這些人,最終變回一種小範圍內帶有趨向性質的譁眾取寵。然後站在中間的這個人就會告訴你,「我自以為我的創作很有價值,所以它也理應有價格,所以,你們快來給我錢!」

寫自己想寫的還是寫別人想看的,總歸是有區別的。並不是熱門文章就一定是在譁眾取寵,也並非沒人看的文章就一定是作者的本真想法。透過外部的現象歸納內部本質是一種偶爾才會有效、但真的很蠢的邏輯。所謂的譁眾取寵,用到的則是另一種愚蠢的邏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以此來吸引缺少成年人應有判斷能力的那群人中,被作者的二分法接納的那部分人,這是一種形式很古老的民粹主義,畢竟在兩千多年前就流行利用話術演講的年代,蘇格拉底就要比善於詭辯的智者學派少賺(但人家一介貴族,並不在意)。假使一個人在提出「你相信智慧還是民粹?」而另一個人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智慧」時,本身就已經成為一種民粹行為了。而譁眾取寵的,恰恰就是以這種方式吸納了一群沒有判斷能力、但深信自己「愛智慧」的人。

然而我並不是在抱怨一個社群中應當存在更多更正常的智慧或更正常的邏輯,我單純想給人們提供一個判斷力的門檻,讓人們學會(甚至知道就好)何謂自行判斷,而非憑直覺在幫助二分法邏輯集中話語權,至少,一個為了錢創作的社群是不可能健康的。對此我一直存在一種偏見,覺得沒錢的人有可能寫出好作品,但缺錢的人基本上寫不出好作品,所謂的好當然也只是我個人覺得好,如果「好」在誰的嘴裡能成為一種固定標準,那這個人可能在講連普羅泰格拉都會覺得過於極端的哲學。所以我個人而言並不希望創作能大範圍變成一種有能力養家糊口的事情,因為那樣只會令市場充斥「希望被認同的文章」,而非要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的文章。

講到偏見,之前在書店翻到過一本書,講普通人身邊存在的偏見,整本書把偏見的範疇越拉越廣,最後連個人判斷結果的主見也被導向為偏見。可能作者自己都沒意識到,這種導向的結果最終會得出一種比偏見本身更令人噁心的結論:自己的想法必然要找到別人的某個想法為依據時才不成為一種貶義上的偏見。顯然,這位作者並不清楚什麼是判斷力。


後記

翻兩年前的文章,翻到好多中國粉紅的垃圾留言,看來晚來也有晚來的好處阿~_~

話說我過去一直想建一個像Treccani一樣的詞條網站,不一樣的是,同一個詞分為充斥引用和來源的專業版詞條和像上面這樣理念式的口袋版詞條,單純為了好玩。但是顯然,這種不賺錢的事情在講中文的人群中很難找到能想到一起去的人,就作罷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_├┬┴┬┴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