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女生Yuna
理科女生Yuna

在德國與論文奮戰的碩士生,疫情之下,整天只能與論文共處,出門最遠的距離就是超市,看看書、寫寫文是最療癒不過的事情了。 歡迎來我的家:https://yunashare.com/

《僧人心態》|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看到封面寫著「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深深吸引著我,每天我們都在為目標而努力生活,但常常也會因為接收外界的各種訊息造成心裡的波盪不安,我的進展是不是太慢?我這樣做是對的嗎?每天有各種雜訊在腦袋裡轉,這本書的出現剛好能平撫焦慮的心。

Jay Shetty在英國倫敦卡斯商學院畢業後,並沒有和大家一樣去職場打拼,而是在道場當了三年僧人,從現在Jay Shetty在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完全看不出來曾經是個僧人,對於Jay Shetty是如何在道場上與社會脫節了三年後重返職場而且能夠在變化快速的社群媒體上有所成就非常好奇,「Everyone has a different clock. Wait for your time」這支影片更是在2018年創下Facebook當年度最多人觀看紀錄,有將近4億次瀏覽。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放下」、「成長」、「付出」,其中最有感觸的是「放下」這個章節,要懂得放下那些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外在影響、內在恐懼,才得以在心裡騰出空間成長,並進一步分享付出。

📌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

在認識自己之前,釐清自身的價值觀有其必要性,但是受父母的期望、朋友、社群媒體的影響,這些外部雜音導致我們無法辨識內在的聲音,誤以為自己是自以為的那樣,但有時我們是在過別人替我們選擇的價值觀,不管我們以為的價值觀是如何但我們的行為會說話,下面幾個方法是作者提到如何檢視自己的價值觀:

1、時間和金錢消耗

• 每天坐下來思考今天是怎麼過的,經歷了那些情緒
• 你在閒暇時間做甚麼會反映你的價值觀
EX:重視家庭,但實質上陪伴家人的時間卻比和朋友玩樂時間還少?
EX:重視生活品質,在意識到工時遠超過你的工作重要性,卻選擇將過多的時間花在對你不夠重要的事務上?
• 把金錢花在哪裡也會反映你的價值觀
EX:喜愛學習、自我成長,但每月娛樂支出卻大於進修費用?
每當在做決定時思考一下,在做著件事情的價值是甚麼?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這種停頓和察覺久而久之會變成習慣,開始有意識的選擇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當我們把生活填滿,不留任何思考餘地時,消遣活動就會順理成章變成我們默認的價值觀。

2、檢視過往的重大選擇

審視自己做過三個最好或最壞的選擇。你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你從中學到甚麼?如果再來一次,你會有什麼不同做法?從答案中尋找潛在的價值觀,同時檢視未來的規劃和目標是否有受到別人的理想生活所影響。

3、從親朋好友身上尋求和欣賞的特質是甚麼?

當你欣賞朋友的某些特質像是善良、正直、果斷,也有可能正是我們的價值觀。

4、打造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環境

當在不確定別人的價值觀是否與你相符時,可以問自己:我跟這個人相處時,感覺與我想成為的那個人距離更近或更遠呢?跟他相處起來是舒服的嗎?為了堅定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讓環境變成與你價值觀符合的人。EX:如果想變得早起跟培養閱讀習慣,可以加入早晨讀書會。

📌當負面情緒的旁觀者

大多數人會不自覺地流露出負面思想,我們也常常會因為別人的負面情緒而不開心,這時要停下來思考並轉化負面情緒,以非當局者的立場看待當下情境,幫助我們在不批判的情況下理解他人。透過下列思考過程轉化負面情緒:

  • 「指認」:覺察自己的感覺或問題
  • 「停止」:停下來深究是甚麼感覺,這種感覺從何而來。停下來思考也許會發現,我們其實不是生氣,而是惱怒或是自我防衛
  • 「調換」:換另一種新的方式處理,透過明確、具體的說話方式來達到實質有效的溝通。當事件無法被好好處理時,把不愉快的事情寫在日記裡,深入關注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反而能發揮療癒的效果。

📌隨喜

書中提到「隨喜心」是指能夠對他人的喜悅感同身受,提到「如果我只能從自己的成功裡找到喜悅,那我就限縮了讓自己感受喜悅的範圍,但如果能為身邊的親朋好友的成功而感到高興,就能加倍感受到快樂和喜悅。

我們會嫉妒別人得到我們想要的機會或是與人比較優劣,這些都來自於在社會裡我們需要競爭那少數的大學錄取名額、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以為別人的成功會佔據我們通往成功的道路,但仔細想想通往成功的機會並不會因此而減少,別人的成就不會讓你造成任何實際上的損失。沒有必要讓嫉妒之心奪去我們的喜悅。

📌探索目標與動機

我要分享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在道場裡看到其他資深僧侶有些可以禁食七天、有些人能背誦一整部經典。

他感動地說:「真希望我也能跟他一樣」

資深僧侶停下來:「你希望自己能做到,還是希望自己學會做到?」

他不解地問:「這是什麼意思?」

他說:「想想你的動機。你想背誦整本經書,是因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還是想要獲得學習的經驗?第一種動機是想要那個結果,第二種動機是對學習的過程感到好奇。」

看到這邊,覺得自己的腦袋被重重一擊,一直以來認為期望結果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沒有想過去質疑自己為什麼會想要達到那個目標?我們會不停往後立下小目標大目標,卻很少往前探究意圖。

我們心中總有想達成的目標和夢想,認為達成這些目標會帶來快樂,但現在我們要來釐清:驅動這些目標的究竟是甚麼?能否帶來真正的快樂?

最常見的驅使動機是慾望,慾望會驅動我們透過財富、成功和享樂來追求個人滿足感,可能是想要一棟房子、一台名車或是財富自由,這些都是大多數人認為能代表成功的東西。為了避免錯把別人的成就當成你的目標,我們必須不停地詢問自己「為什麼?」找到最深層的慾望。

我們認為成功等於幸福也只是個幻象,成功與收入、財富、成就等外在因素有關,雖然擁有更多金錢有助於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但金錢在滿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和一些成就感後買不到幸福。財富本來就是完全屬於物質滿足的分類,不要過度期望它會帶給你內在的滿足感,滿足感來自相信你做的事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這些意義存在於過程之中,而非結果,如同資深僧侶問作者的問題一樣,你是沉迷於其他僧人擁有的高超能力呢?還是對學習的過程有興趣呢?

不要否定不好的意圖(慾望),如果意圖不是出於愛、成長,你也許會有機會滿足一些實際的重要需求,但不會得到情感上的意義。當人處於進步、 學習或成就某事的狀態,才會最有滿足感。

📌駕馭心智

把心智視為一個獨立於自己的實體,就如同我們跟朋友互動一樣需要和他對話。當心智說「你做不到。」時,請用像是跟朋友說話一樣:「我知道你在擔心和煩惱,感覺自己無法應付,但你夠堅強,你做得到。」

大多數人都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的主宰下過生活,聞到喜歡的點心就想吃,每次看Youtube就會陷下去,看到別人的instagram玩樂貼文,就開始想去度假。感官肆無忌憚地把心智從我們希望它安住的地方拉跑。

這時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讓理智引領我們的心智,我們要擺脫感官和慾望地掌控,成為頭腦裡那些雜音的客觀觀察者,與有意識的心智開啟新的對談已重新架構想法,不以直覺反應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動駕駛模式),而要主動評估情境後,再做對的事。

與轉化負面情緒一樣,當想要戒斷各種壞習慣,需要透過指認、停止、調換三步驟,覺察出自己什麼時候會想吃甜食、停下來思考你想如何限制自己吃甜食的頻率數量?當我無聊時想吃甜食,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填補無聊的感受,雖然是從僧人的心態來戒掉壞習慣,但與我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從科學角度讀到的方法有些相似,僧人更注重於控制自己的心智,而從科學角度是由外在的方法輔助你更容易控制心智。

📌感恩

作者在書中給了感恩下了定義:「當你認知一個與貨幣價值無關的事物對你有價值」的時候,內心產生感激之情。感恩不應只是出現在某個事件某個時刻,而是時時刻刻懷著感恩的心,我們不擁有任何事物,不管是家人的照顧、朋友的一句鼓勵、愛人為你煮的晚餐都是我們生活中可以感恩的事。感恩來自體會別人為你的付出,這是愛的迴路

善意的行為教導你如何展現善良,因此你本身的善意會讓你真心感恩

在書中提到各種不同的感恩練習,像是寫感恩日記、寫一封感謝信或是透過服務表達感恩,其中有一個感恩練習我覺得蠻深刻的。

對過去發生不好的事件或一個你已感覺不到痛苦的不愉快事件作感恩,像是分手、解雇,那些事情雖然讓我們當時很痛苦難過但總是有教會了我們什麼,而引領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不需要當面和過去的人或事件和解。試著對過去的不愉快感恩,心裡也會有真正放下的感覺。

📌結語

這本書雖然使用了一些吠陀教用語,像是觀想、猴心、法、我執、隨喜,中間穿插了在印度道場上的小故事,但用非常白話的方式描述,讀起來不會艱澀難懂。書中用了僧侶的角度來看待人心,但有些概念也與我所讀到的心理學概念相似,很巧妙地把道場所學的人生智慧實踐於生活中。

比起傳遞新概念,這本書更像是在堅定我的思想,幫助我堅定價值觀、幫助我更加堅定於所相信的事物。相信達成目標的過程比結果還重要、相信快樂的核心是感受到自己正在學習正在成長。

而「感恩與付出」是我在培養深刻的人際關係中所缺乏的,當無法好好接受別人的幫助或是感恩別人的付出,就沒辦法做為一個懂得付出的人。大部分時間會忽略別人對我們的好,又或者是認為那些事物是我本來就該擁有的,唯有在看到社會新聞上報導的黑暗角落才會開始心懷感恩自己所擁有的。

謝謝大家看到最後,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的創作,喜歡我的閱讀分享可以追蹤我

拜訪我的另一個家:https://yunashare.co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