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onico
Armonico

大學生。喜歡研究各種工具。 生活很單純,基本上就是看書、聽播客、跑步。同時也是小小古典樂迷,熱愛聽現場音樂會。偶爾寫作,嘗試寫更多來更認識自己。 “Succ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a few simple disciplines, practiced every day.”

讀《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也不知道像這樣寫出自己有多麼無知、多麼沒有概念,會不會給別人帶來困擾。卻還是想將這份痛苦化成文字,警醒自己。

附上讀墨 AP 連結:http://moo.im/a/gDLSTW


引用自簡介:

寫鍾理和怎麼在孱弱身軀與文學理想中奮戰,還要面對政治漠視的摧殘,成為了台灣文學艱苦與奮鬥的象徵;
寫葉石濤從小說轉戰評論,為不被正視的同代台灣作家作品,爭取評價與定位,鼓勵作家創作,為未來的台灣文學擘畫布局;
寫林海音努力平衡省籍、語言、性別與政治,讓更多不同於官方主流的優秀作家有發表空間,培養更多優秀的創作者;
寫陳千武怎麼勇敢挑戰殖民者的霸氣,睥睨日本或國民政府設下的阻礙,永遠用超越殖民者的霸氣一較高下;
寫聶華苓的故事架構更是龐大,彷彿一幅冷戰時代的全球文化攻防戰略圖,人們的情感夢想與政治攻防錯落其間;
寫郭松棻投身保釣運動因而無法返鄉,而他的作品卻寫出了多少台灣人都未曾看過的台灣;
寫陳映真這台灣文學史上最令人心情複雜的作家,爬梳出戒嚴體制下人道主義理想青年複雜的抉擇;
寫七等生奮力將自己變成一件堅持藝術的大作品,不管其他人都已經轉向。

大概是這樣一本書。他們的故事擁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完全意猶未盡,想再看更多。是一本很能摧發對台灣文學以及台灣文學史興趣的書。

先講一下我的背景,我以前幾乎沒有好好研究台灣文學,應該說心中沒有一個完整的脈絡,唯一稀薄的認識可能都來自國小國中高中的課本選文選人,並沒有作為一個讀者主動去了解什麼。這樣的我,閱讀這本書時完全不會覺得被排斥或者沒有共鳴;相反,每一頁都讀得津津有味,被其中作家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歸功於作者的筆力,讀起來就像小說一樣有趣。然而,這不是小說,而是真實一個一個的人生,那些壓迫、都是確確實實發生過的。從一開始的鍾肇政、鍾理和開始,幾乎是每讀一章就哭一章。總是看到某個段落就突然間鼻酸,眼淚湧了出來——不是難過,而是滿滿的羞愧。我就是第一章朱老師所提到,不知道「鍾肇政」三個字意義的人。我知道他,但最深刻的印象也只是在市圖的書架上所看見的文集書背上的那三個字——「鍾肇政」,我現在還能夠清楚回憶起那清雋有力的字體,因為覺得字好看,所以印象深刻。但也僅此而已。我不認識他,也沒真正讀過他的作品。這可以再延伸推到其他作家。

也因此,在我被這些作家們的故事所折服時,我對於自己的無知感到痛苦。我好難過好難過。為什麼我以前沒有想要好好了解他。為什麼我沒辦法做點什麼。為什麼我可以什麼都不知道。透過這些人的故事,我才真實感覺到那些歷史事件的重量。以前對戒嚴的認識就是知道「很可怕」,很平面,是看到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發生了什麼,他們的什麼選擇引起什麼結果,才能藉由將自己放在他們的視角,感覺到更深層的恐懼和悲哀。引起真正的情緒。儘管那些也只能是冰山一角,我永遠無法認知到那到底有多可怕。

感覺現在看這一本書剛剛好。疫情、戰爭、天災,以為世界已經夠混亂但我們其實仍然是幸福的。

今後也想一一將每位作家的書、或者書中所提到的閱讀個遍。現在開始或許已經太晚,但還是想要讓自己稍微不要那麼無知,想要更了解他們、想要更了解那個時代一點。很感謝有這本書,對於像我這樣對台灣文學的印象僅限於學校課文的人是很好的索引,希望我能讓它能成為我閱讀台灣文學的起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