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自由工作者(與派遣工)增加,是時代的趨勢?是好的趨勢?

前一篇 @李柏鋒 的留言「以前一輩子有六個老闆,現在一年有六個老闆,未來同時間有六個老闆」

這留言描述的是「客觀的事實」(當然可能有些誇大)。

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是價值層面的:

台灣的非典型工作者人數增加,是台灣勞工團體近幾年經常批評的現象。

自由工作者(SOHO族、斜槓青年)似乎又是最近幾年被推崇的生活方式。或者說,不斷有人在「強調」這股趨勢。

這兩種說法應該是矛盾的吧。(當然,這可以剛好是社會上立場不同的兩群人)

先看一下數據,去年12月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顯示:

1、「非典型工作者」首次突破80萬人。

2、總就業人數:2017年為1133萬、2008年為1041萬,增加92萬、8.8%。

3、典型工作者:2017年為1052萬、2008年為976萬,增加76萬、7.8%。

4、非典型工作者:2017年是80.5萬人、2008年是65萬人,增加15.5萬人、23.8%。

從數字上可以很明顯看到,非典型工作者的增幅(百分比)比典型工作者要高得多。

副主計長如此詮釋這個現象:

非典工作者人數上升,可能成因在 free woker(自由工作者)的國際趨勢,包括就學人數成長,學生希望課餘兼職,或退休者希望找輕鬆的工作,每個人追求目標不太一樣,日韓歐美也如此。

在台灣勞動條件普遍不佳的環境下,尤其派遣人員多數是收入較低的階層,副主計長這番話聽起來實在很像幹話。

@張嘉玲(+0) @劉揚銘 這些真正的「自由」工作者,不知道到底佔「非典型工作者」中的多少比例?

這樣的衝突是很實際的,例如去年底台灣吵翻天的《勞基法》爭議。(現行《勞基法》的前身《工廠法》是在製造業時代訂出來的。)

現在「人權」概念中的「勞動權利」,以及從「勞動權利」衍伸出的具體規範如工時、工資、職災等等,也都是20世紀逐漸被「論述」出來的。最抽象的說「人要活得有尊嚴」,這一定不會有人反對。但涉及到細節,尤其是由政府來執行的強制規定,該不該「與時俱進」,就是個很需要被討論的問題。

台灣的低薪過勞問題絕對是事實。但是對我自己來說,一方面,我自己也有點嚮往那種「自由」的工作型態,二方面,科技帶給人們更多元的工作型態,我也期待人們應該要有選擇不同工作型態的自由。只是,在社會安全網還這麼不健全的前提下,我自己其實不太敢「鼓吹」這種趨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