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衛成為懷舊:讀Anne Allison《千禧怪獸》
2023年三月,小智的二十六年的旅途來到了尾聲。在這個時間點回頭看,美國人類學家Anne Allison在十七年前出版的、封面有蚊香蛙、鬼斯跟沙瓦郎的Millennial Monsters: Japanese Toys and the Global Imagination,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從金剛戰士、美少女戰士、電子雞到遊戲王,Allison要說的是一個幻想、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彼此交織的故事。

家庭之旅:讀Alex Nading《蚊之徑》
醫療人類學家Alex Nading的民族誌帶讀者走進了尼加拉瓜積水的鍋碗瓢盆裡。為什麼傳染病專家說「埃及斑蚊是單親媽媽」?病媒蚊防治,這個對台灣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的公衛觀念,在尼加拉瓜牽扯出的是登革熱病毒、埃及斑蚊、奴隸貿易、冷戰、貧窮、與性別角色之間糾葛交織的多物種社會史。

這就是為什麼:讀Paul Radin《諞仙仔》
為什麼人要工作?Boas的學生之一、美國民俗學家Paul Radin出版於1956年的The Tricksters: A Study in American Indian Mythology裡一則野兔神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北美原住民Winnebago族的口傳裡,野兔是詭計多端的騙徒,卻也是人類的文化英雄。繼《努爾人》與《虎之森》,我們進入第三年的生肖系列,一起來讀讀這則「禮崩樂壞」的叛逆野兔神話。

天國近了你當悔改:讀Joel Robbins《成為罪人》
在暴風雪中聽聞黃應貴老師離去了,非常感慨。還是先貼出原本寫好的聖誕應景文章。出版於2004年、如今已成人類學基督教研究經典的Becoming Sinners,正是以一個「沈重」的聖誕故事開頭 。Robbins想要認真思考基督教對Urapmin人的意義,而人類學家又該怎麼書寫文化的劇變與斷裂?

當我們談論邊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讀Malini Sur《叢林護照》
說到邊界,你會想到什麼?Malini Sur去年出版的Jungle Passport帶領讀者一窺印度與孟加拉邊境社會的困境與活力。對她而言,邊界與相對應的國家從來不先於人們而存在。在此生存許久的Garo人有自成一格的策略,屢屢挑戰了邊界帶來的壓迫與控制。

一張有著烏托邦的地圖:讀Laura A. Ogden《沼澤之生》
在颱風雨的餘波裡,讓我們一起來到美國南方的大沼澤地(Everglades)。人類學家Laura Odgen出版於2011年的Swamplife是多物種民族誌的先驅作品。從沼澤土匪到鱷魚獵人,Odgen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大沼澤地裡,人類以及其他生命相互交疊、糾纏的故事。

雞兔同籠問題:讀Natalie Porter《病毒經濟體》
近年人類對野地的開發加劇,人與動物交流密切,各種疾病大流行也變得頻傳。在COVID疫情期間,許多流行病主題民族誌相繼出版,Natalie Porter的《病毒經濟體》是其中之一。人類學者從禽流感切入,帶我們看見越南如何因此成為公共衛生與經濟利益混雜的巨大實驗場。

美國尋奇:讀Abou Farman《關於不死》
人類學家Abou Farman帶我們走進越來越活躍的人體冷凍社群。這些美國資產階級白人如何透過科技想像與實踐「永生不死」?2020年出版的On Not Dying是一本黑色科幻民族誌,故事的荒誕程度讓人目瞪口呆。但Farman沒有止步於獵奇,作為Talal Asad的關門弟子,這本書示範了世俗主義的分析可以走得多遠。

行過死蔭之地:讀Amy Moran-Thomas《與糖同行》
甜味之外,糖既痛且苦。獲得去年Victor Turner民族誌書獎的Traveling with Sugar一方面承接Sidney Mintz對中南美洲甘蔗田的討論,反省殖民時期持續至今的傷害;另一方面也延續醫療人類學的關懷,帶領讀者看到資源缺乏的國度裡底層人物的掙扎。Amy Moran-Thomas用敏銳與炙熱的筆觸寫成這本哀傷美麗的書。

在神啟的回音裡:讀Daromir Rudnyckyj《超越債務》
什麼是伊斯蘭金融?它會是有別於新自由主義的另一種可能嗎?這是一篇遲到很久的開齋節應景文。Daromir Rudnyckyj在2019年出版的Beyond Debt: Islamic Experiments in Global Finance可能是第一本深入馬來西亞伊斯蘭金融世界的民族誌。專家社群的田野難度很高,但Rudnyckyj誠懇地示範了經濟人類學的另外一種面貌。

自然有權力問題:讀Shiho Satsuka《Nature在翻譯》
最近「翻譯」突然成了熱門話題。Shiho Satsuka在2015年出版的Nature in Translation描寫的是一群勇敢追尋自我、落腳加拿大洛磯山脈的日本導遊。但要成為一位「自然譯者」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容易。Satsuka把導覽培訓中浮現的摩擦與困惑追溯到明治維新時代、西方人文社會詞彙被翻譯成日文的過程。什麼是自然?什麼是自我?翻譯始終涉及了權力問題。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讀Engseng Ho《塔林之墓》
清明節剛過不久,來讀一本關於墳墓的民族誌吧。The Graves of Tarim是一本格局恢宏的奇書,出身檳城的人類學家Engseng Ho化身墓園嚮導,追索先知的後裔們橫跨五百年、環繞整座印度洋的旅程。對離散社群而言,墳墓是這一代的終點,卻是下一代的起點,它標誌了移民在這塊土地上真實而具體的存在。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讀Jesook Song《債務危機下的南韓人》
1987年韓國邁向民主,性別運動也風起雲湧。那時大家都還不知道,民主化運動與亞洲金融危機會在十年後交會,生出今日韓國的社會不平等。Jesook Song從個人的切身經驗出發,寫下了這本South Koreans in the Debt Crisis,讓我們見證這一切究竟如何發生。

盛席華筵終散場:讀Anne Meneley《價值競賽》
Tournaments of Value是一本聚焦在葉門女性「串門子」聚會的作品。Anne Meneley描繪了短暫的太平盛世裡,葉門大戶人家的待客與作客禮數。每一場華麗的宴會,都是家族聲望的賭注。我想,這本書很適合和Carsten的《爐灶之熱》一起讀。在差不多的田野年代,兩位人類學家透過紮實的民族誌重探「家」的意義。同時,卻又反映出中東與東南亞穆斯林社會的差異。

先收起你的同情:讀Cassandra Hartblay《我從不孤單》
Cassandra Hartblay2020年出版的民族誌劇本I Was Never Alone, or Oporniki以六個舞台劇角色,向讀者(觀眾)展現當代俄國肢體障礙者的生命樣態。Hartblay委婉地批判了醫療人類學的受苦窠臼,也試圖鬆動「障礙」與「同情」之間太過理所當然的連結。她說,一齣戲和一本民族誌一樣,都是關係性的展演,一個讓我們向彼此袒露自身脆弱的時刻。

我不知道人是什麼:讀Adriana Petryna《暴露的生命》
這篇筆記動筆於2021年,原本是為了台灣重啟核四公投而寫。戰爭開始後,看似遙遠無關的事變得有關,卻又為了要不要刊出猶豫再三。在這種情況下讀這種書,對現實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但最終說服自己的理由是,或許,有人會因此想知道更多那片土地上發生過的事──關於車諾比、關於蘇聯的幽靈、關於烏克蘭的小人物如何向死而生。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讀Lisa Stevenson《生命之側》
之前貼出的這篇文因為手誤而被隱藏,配合上週的Marcel Mauss《愛斯基摩的季節變換》,再次重貼。Lisa Stevenson以優美書寫,帶我們看見當代因紐特人的生命。他們在殖民政府的報告中化為一行行數據,人類學家卻告訴我們,一切或許還有其他可能。

時間之外一切封凍:讀Marcel Mauss《愛斯基摩的季節變換》
元宵節宣告了漫長新年的結束。換季時節,正好適合翻開Marcel Mauss一百多年前寫的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Eskimo。這本沒有「田野」的小書,卻被Edmund Leach認為是每個社會人類學家所追求的民族誌原型。為什麼愛斯基摩社會有冬天與夏天兩種截然不同的型態?除了從生態學角度來解釋分散與聚集的韻律週期,Mauss還提出了他對人性的敏銳觀察。

生之艱難,惟愛與死:讀Lesley Sharp《動物價值》
醫療人類學家Lesley Sharp兩年前出版的新作Animal Ethos: The Morality of Human-Animal Encounters in Experimental Lab Science探討的是實驗動物的倫理難題。Sharp一方面描寫了研究人員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另一方面,也無意美化這樣的關係,而是帶著讀者直面實驗室裡無所不在的死亡。

老虎森友會:讀Annu Jalais《虎之森》
深深體會到放假容易收假難,大家久等了。既然是虎年,當然要讀一讀有關老虎的民族誌。繼上次印度山村的大貓之後,2022年第一本要介紹的書是Annu Jalais的Forest of Tigers。不厭精細的古樸風格,講述的卻是蘇達班島民的生之艱難。在光鮮亮麗的「老虎保留地」背後,是一部階級、種姓與宗教縱橫交錯的孟加拉灣血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