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一切都失於失敗的凝視——《分手的決心》

《分手的決心》(Decision to Leave,朴贊郁導演,2022)

一切都失於失敗的凝視。

《分手的決心》載譽上映,觀乎輿論,華語圈觀眾普遍盛讚,朴贊郁的創作當然不會沒有爭議,他也樂於挑戰觀眾,但暫時所見,確以讚賞為主。湯唯參演固然令影迷雀躍,華語圈觀眾更感親切,她在末段的自白「你說愛我的瞬間,你的愛就結束了,你的愛結束的瞬間,我的愛就開始了啊」,更是不少觀眾津津樂道若有所思者,是這部戲成功捕捉觀眾心靈的時刻。不過,若只從湯唯角色的目光出發,評價自難全面,事實上,《分手的決心》拍得最不足的地方,就在於另一主角朴海日的心理︰為何他會如此迷戀湯唯的角色?

都說《分手的決心》的結構頗像希治閣的傑作《迷魂記》(Vertigo,1958),以一段沒有結果的迷戀開始,因一場謀殺/誤會/別離分隔前後兩段,女主角再出現時,已換成另一身份,男主角再為她陷入迷戀,這次卻永難復返。第一段主要從男主角的目光出發,第二段則加進女主角的視角。兩部電影的情節當然大異,但從結構看來是有相像的,問題是《迷魂記》前後兩段連繫緊密,既令人緊張兮兮又神迷目眩,《分手的決心》寫人物卻頗零碎。看網民記錄最近丁瑞慶「改編劇本大師班」的發言(註 1),提到創作《分手的決心》(也包括過往的合作)時,通常由朴贊郁負責男性的角度和觀點,她主要負責寫女性角度,而她自己其實不太喜歡寫愛情,討厭一般愛情片的露骨對白,會寫一些具體的「名詞和動詞」傳達故事裡愛情,就例如戲中反覆出現的潤唇膏、烏鴉羽毛、丟手機,以呈現角色之間的牽掛和甘願為對方作出的犧牲。

朴贊郁和丁瑞慶的合作不可能純以性別角度分工,但假如「你說愛我的瞬間」的動人對白是由丁瑞慶所撰,暫以個人有限的觀察來看,她編寫的部分(包括對白和上述的物件設計)似乎確得到較多女性觀眾的認同。那麼,如果朴贊郁代表的是朴海日的觀點,他又貫注了怎樣的情思?賈選凝〈朴贊郁《分手的決心》:土崩瓦解時的愛,不是蛇蠍美人,而是王佳芝〉一文勾出了兩個關鍵詞(註 2)︰一是湯唯的角色定位,「有評論稱瑞萊的人設,是黑色電影中的『蛇蠍美人』,這並不準確」,但這點並非本文重點。二是「愛是怎樣遞進的呢?跟監過程中的凝視,開啟了無窮想像」——賈氏點出了「凝視」在本片的重要,但她認為「比出軌這件事本身更讓人有代入感的,其實是瑞萊所象徵的每個成年人都會經歷的複雜心理變化——她可以是誘惑、契機、動力或遺憾,她可以是任何的人事物,或者可能性」。她文中的「凝視」指向的是各種可能性,是虛的,是心理的,而非實在的人或物。

可是朴贊郁的「凝視」真的這樣的嗎?朴氏向來喜歡設計種種刁鑽怪奇的視點,例如瑞萊首任丈夫的死亡,他不單多次從山峰頂端觀望山腳的屍體,拉出極端的距離感,更奇的是也從屍體的眼睛,望向山峰上調查自己的警員,目光上還爬過蠅蟻。前者常見,後者較罕,是朴氏的趣味了。又如張海俊監視瑞萊時,他竟想像自己就在她身邊(後來女方也這樣「看」過男主角),甚至有所互動,這種「如在身邊」的偷窺想像不少見,但將之拍成一邊在遠處定睛觀看,「同時」一邊自己也觀看對象的身邊與對方互動(套用賈氏的說法,這是自己在觀看自己的「可能性」?),卻是相對少見的設計(出神的相處幻想常見,但往往不是這樣在定神觀看同時發生)。再加上上述丁氏的「名詞和動詞」愛情寫法,我們可說,朴氏的「凝視」應是「及物的」,往往定神於某個人、某件物,而非只是「可能性」。

可是朴贊郁實際上是如何拍朴海日對湯唯的迷戀的呢?顯然地,從劇情上看,他對她是「一見鍾情」,第一次看見,便即迷戀。問題是朴贊郁的處理。朴海日第一次見到湯唯,是在審訊室,他聽過疑犯的基本資料,略有疑心,然後就見到她真人,這時朴贊郁用上一個快速的 zoom-in(同時鏡頭微微向上 tilt,但這不重要),強調的是朴海日的反應和神情,特別是他發(驚)呆的雙眼。這個 zoom-in 非常重要,在電影中段(即將故事分成前後兩段的關鍵),朴海日知道湯唯殺夫的真相,對她質詢時,也是這樣突然 zoom-in,說出他「崩潰」了的對白,眼神同樣是這樣「驚呆」。這組肯定是在前後呼應的鏡頭,對我來說,比湯唯「你說愛我的瞬間」更加重要,一來這是用電影語言的方式,用男方的角度表達湯唯的對白,只是意思剛好相反(當然到第二段故事時他再次迷戀上她了),二來這也暴露了朴氏這次的不足——回到首段的問題︰為何他會如此迷戀湯唯的角色?

一見即迷戀,一般是怎樣拍的呢?朴海日見到湯唯,一個 zoom-in,然後呢?導演沒有即時接上湯唯的眼光,甚至根本沒有拍攝湯唯,是在經過幾句對白後,待湯唯坐下來接受盤問,我們才初次看到湯唯在戲中的面貌。這是個很不尋常的「一見即迷戀」的處理,因為觀眾無法知道主角看到了甚麼,又如何理解他迷戀的瞬間,投入到他的世界,甚至產生相似的凝視式迷戀感(本文先順著故事中的直男視角討論)?

也許是朴贊郁不想用傳統「物化」女主角的方式觀看?賈氏不認為瑞萊不是典型黑色電影(Film Noir)中的蛇蠍美人(femme fatale),但非典型,也需要跟從/顛覆常態,那我們先不妨看看過往的經典。在《殺夫報》(Double Indemnity,1944)中,男女主角初次見面,是男保險經紀到訪人妻家中,女方不知情下只圍浴巾,輕露雙肩探見,在上層處居高臨下望著他,毫無忸怩,男方立即驚艷著迷;在《殺夫狂戀》(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46)中,浪子初見人妻,是因為看到滾在地上的小瓶,目光順著望到站在門前的女方,注視到一雙長腿,從下而上掃視到穿著性感短褲的女主角(也不一定是黑色電影,像日劇《同一屋簷下》江口洋介看見初出場的藤原紀香,也是類似的下而上的掃視,由腿及臉);在《迷魂記》中,退休警探暗查人妻,在餐廳中先在遠處注意到她的背影,然後是她的金色髮髻,接著是她的左右側臉定格畫面,從此一見難忘。這都是典型的男性凝視(male gaze),以特寫鏡頭強調女性特徵,著力刻劃女性的性魅力,女性或是有意展露或是被動窺見,都非全面的自己,與男方初接觸已處於權力角力中。《分手的決心》顯然避開以上幾種「凝視」方式。朴贊郁提到本人頗受兩部經典影響,包括金洙容導演的《霧津》(Mist,1967)和大衛連(David Lean)的《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1945),兩部電影都有關婚外情,都不是黑色電影,偏向愛情文藝,兩片男女主角相遇的一幕,強調的不是性魅力,而是雙方眼神的交匯,就算不是一見鍾情,也是心存好感,情動於中。可是本片同樣沒有拍攝雙方初見時的眼神交匯。如果說那個重點式 zoom-in 紀錄了男方的「凝視」,效果卻是觀眾在凝視男主角的凝視,可是我們不知道男主角在凝視甚麼。

《分手的決心》有種既想談「性」但也想「去性」而不成功的尷尬。湯唯在戲中兩度問朴海日為何喜歡自己,男方吞吞吐吐,一次說喜歡她的身型線條,一次說鍾意身子很「直」(大意)。這無疑只是讚對方漂亮,可是女方並沒介意,追問其他,而且,導演根本沒有用鏡頭或服飾特別強調湯唯這方面的性魅力,至少沒有從男主角的目光(或以男性凝視的方式)流露出對線條體態的重視。事實上,湯唯初出場時略見髒污散渙(後來我們都知道她剛冒險爬山殺夫,又受傷又勞累),不太看出性魅力;後來她掀起裙子讓男主角拍攝腿上的傷痕,也不顯性感的媚態,男主角也只是處境尷尬,並無受引誘模樣。湯唯韓文不太好,需要手機程式作翻譯,但那手機語音是男性的,並無溫言軟語的魅力(到了第二段故事時,湯唯就換上了女性語音的手機程式)。當然,正如不少觀眾提到的,喜歡湯唯在戲中因語言不通而綻放的腼腆微笑,那往往是一閃即逝的,易逝則易惹留戀,這可能是男主角迷戀她的一個原因,但肯定不是「初見」時的反應。兩人最初接觸時,常有些互相凝望,但眼神一碰則低頭的類似鏡頭,可是朴贊郁處理這類正反打的剪接,一如他拍殺人,如切菜般快捷,不駐留於表情,就非一般浪漫愛情片的經營方式(試對比他拍殺人犯歇斯底里的神情,顯然他對殺人用功更多)。男女主角在寺廟談情的一段,又或在室內煮飯仔、助入眠的情節無疑也頗浪漫,但篇幅不特別長(對比懸疑部分),何況沒有最初的迷戀凝視,談心的篇幅又不充足,如何建立後來的傾心情節?

許多黑色電影寫男主角受到蛇蠍美人吸引,原因是自身婚姻感情破裂,又或刻意寫個不吸引的妻子角色,成就男主角出軌的前因,如《蕩婦離魂記》(Scarlet Street,1945)。《分手的決心》不用此套路,飾演朴海日妻子的李貞賢早期以性感形象聞名,戲中男主角的年輕部下更表示過對他有美貌妻子的妒意。當然,故事中男主角的婚姻生活不算愉快,妻子性生活不滿足,男主角既有中年危機,也因長期調查兇殺案以精神緊張長期失眠,對「性」不特別在心,但他對妻子的感情縱有減褪卻顯然並非不耐煩甚至到了想離開的地步,對妻子仍有暖意。湯唯的出現,情節上並沒燃起他的年輕精力,兩人也沒纏綿的床戲(就只擁吻過一次,那天旋地轉的感覺顯然在參考《迷魂記》)。前述的種種迷戀程式,或因「一見鍾情」或因「性魅力」或因自身感情不滿足而「逃逸」至新對象,實在都不成立(至於要不要破除一切「凝視」的敘事,那就是另一個課題了。見註 3)。

有趣的是,朴海日與李貞賢的床戲,導演強調他因案件分心,一邊做愛一邊看著電視劇,那是一部古裝韓劇,畫面剛好是某男緊握女方頸項,想要殺人。這會否才是朴贊郁真正想拍的東西?像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曾如此形容希治閣的電影︰「愛情與死亡其實是同一回事。他拍愛情場景像是拍謀殺場景,謀殺場景就像是愛情場景……」,其實朴贊郁想拍的,是男主角對女主角的迷戀,乃等同於他追查兇案的著迷快感?因為前案遇上挫折(類比為黑色電影中的婚姻失敗),一遇上湯唯,追查、窺探、想像她的一舉一動時,他成功重新燃起快感,其實他真正的性衝動,是來自於殺人(同時也是慢性自殺)︰他嗜血,或不會主動殺人,但透過殺人犯,他可接近殺人的過程,而湯唯正結合了他所有希冀的形象——那個初見的 zoom-in,是強調他的「發現」——眼前這個頹唐的女人,肯定是殺夫犯﹗他找到了有能力追蹤的新兇手,這兇手有種陌生感(非韓國人),容易操控(對比起來他妻子比較強勢),也若有若無的展現了他喜歡的體態線條,非常符合他的渴求。可是當他發現湯唯的心計比他更厲害,他「落敗」了,知道不可能再主導著這場追蹤查探式戀愛,這才是那個崩潰的 zoom-in,「你的愛就結束了」的真正含意。這樣解讀,也較貼近朴贊郁電影的本色,不是嗎?

這當然是我過度詮釋的結果。朴贊郁就算有意如此,實際上是拍不到的。我想透過此文帶出的,是導演無法處理好「凝視」在這故事中的功能和形式,前半段故事,特別是男主角迷戀女方的部分,著實難以令人投入。第二段「我的愛就開始了啊」的編排和描寫無疑是得到好評,但對我這個戴著直男偏見眼鏡的觀眾來說,第一段難以成立,第二段再好也是大打折扣了。

註1︰https://www.facebook.com/jTeeHeeFilm/posts/3259538661035552

註2︰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726-culture-movie-dicision-to-leave/

註 3︰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324?fbclid=IwAR0y7laJPk-IoiFNYXVcHXjNGqwq5D6NV8voSxh_cvWOsZU21_CxeXPk1ok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