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大王
奥巴马大王

有拍必回,有fo必fo 大家好,我是奥巴马大王

印度高考: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北辰,编辑:詹茜卉,原文标题:《录取率低于1%,印度高考有多拼?》,题图来自:电视剧《科塔工厂》剧照


近日,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上映,讲述一名父亲教育自己高考失利的儿子“胜负不可知、但我输得起”的故事。


来源/电影《最初的梦想》海报


印度高考压力很大吗?


岂止是“很大”。电影中,这个男孩甚至因为无法承受高考失利的后果,跳楼自杀。


但是,这令人痛心的剧情和印度现实相比,一点都不夸张。不要说高考失利了,每年仅是在备考冲刺的过程中,就有考生因压力过大而在考试开始前就结束了自己年轻而短暂的一生。


印度高考的竞争相当激烈。2020年,印度高校的入学率为27.1%。每年都有20万左右的学子专门从印度各地来到位于拉贾斯坦邦的科塔市,进行为期2-3年的高考备考。


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作弊行为更是层出不穷,印度甚至形成了专业的作弊机构。2015年,网络上流行着一张印度楼外挂满人的作弊神图,窗外是千辛万苦为考生提供答案的“蜘蛛侠”,窗内是“嗷嗷待哺”等着天上掉馅饼的考生。


印度高考究竟什么样?为什么考生会这么拼?


印度的高考机制


印度其实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


印度实行“10+2+3”的统一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5年、高中2年,再加大学本科3年。读完初中,印度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毕业会考,这个考试成绩会决定这名初中毕业生将升入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这和我们的中考比较像。进入高中后,学生完成整个读书生涯第12年的学习时,便要参加“12年级全国统一考试”。因为这个考试是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要参加的,所以可大致将其理解为高考。


12年级全国统考一般在每年的5月初进行,文科生考英语、数学、地理、历史、简明经济学,理科生考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个考试的内容很灵活,以英语为例,教育部门会设核心英语、功能英语、交际英语、英语语言文学等不同的科目,题目也通常为二选一模式,考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考完这场试,考生还要视自身需求,去参加接下来的考试。理科生往往需要参加由CBSE(中央中等教育理事会)举办的“工程技术院校入学考试”和“医学院校入学考试”,虽然这也看考生未来是否有修读这两类专业的意向,但是由于印度学生普遍都渴望成为工程师和医生,所以绝大多数人会参加这两个考试中的一个。


这个成绩和12年级全国统考的成绩都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考生达到一定分数线后,可以不再参加各高校自主举办的入学考试。


考试现场。来源/纪录片《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印度高考》截图


没错,后面还有高校自主举办的考试。这种考试不是中央统一组织的,所以考生们想考几个学校就考几个学校。为了增加成功率,很多考生考完国立大学后,还要去参加邦立的大学考试,有的甚至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参加20多次入学考试。


虽然和“一锤定音”的中国高考相比,印度的高考非常灵活,但形式多样的选拔考试也确实对考生的精力和毅力带来一定挑战。


除了灵活性,为了使考试更加公平,印度高考也有“政策性加分”。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为处于社会底层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分别保留了15%和7.5%的高等院校入学名额,后来又为“其他落后阶级”保留了27%的入学名额。所以,这些弱势群体即便考试成绩不达标,也可以获得被有条件录取的机会。


进入高校后,这些学生并不能“高枕无忧”。印度高校会专门为这些通过加分考入学校的学生开设补习班,而对于那些补习后还是跟不上大家学习进度的学生,将会依照学术标准予以淘汰。


印度高考的切片:科塔


仅就印度的高考机制来看,这个国家的考生其实挺幸福的,毕竟灵活且有针对性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而言比较友好。但是,他们的高考压力还是很大。


印度西部有一个叫拉贾斯坦的邦,与巴基斯坦接壤。在首府斋普尔附近,有一个叫科塔的城市,很多人从德里坐火车到孟买会经过这里,很多学生从高中到大学也会经过这里。


科塔在印度非常出名,因为它是全印度的高考补习中心,被称为“印度补习之都”,有40多家大型补习机构。有的补习机构后来甚至成为独角兽企业,比如在线教育公司Byju`s。其创始人Byju也是从线下辅导班白手起家的,成为名师后,Byju创立了这家公司。


来自印度各地的考生,每年大约要在科塔交4000美元的学习费用,科塔补习产业每年可收入150亿卢比(相当于13亿人民币)。不仅如此,因为大多数考生是外地人,所以科塔的旅店也跟着赚钱。


考生们来科塔的目的很明确——考上印度理工学院,或者其他著名的工程院校和医学院。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像是一个造梦厂,即便每年它只招收1万名左右的学生,还是有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为了考入这个学校而赴汤蹈火。


因为经常突然停电,所以在旅馆备考的学生只能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打着手电做题。来源/纪录片《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印度高考》截图


印度理工学院是全印度乃至全世界最顶尖的工程类高校之一,它每年会自主举办招生考试。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根据一项2018年的数据,有125万名考生参加初试,20万名考生进入复试,最终只有1万名考生能够获得录取资格。


在科塔,为了能成为那1/125,学生们挤在200多人一间的大教室里,除了吃饭、睡觉,一天要花14-16小时的时间在学习上,大多数学生还是只身在外、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游子。


补习机构内部还有淘汰制,有好班和差班,好班里还有更好的班。而补习机构之间也有鄙视链,由于师资不同,学生需要参加补习班的考试,才能获得进入好的补习班的资格。


拥挤的补习教室。来源/纪录片《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印度高考》


印度电视剧《科塔工厂》就是对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男主角因为没能成功进入科塔最好的补习学校,去了一个略差的机构,又被分到了差班。为了摆脱差班,男主主动找到学校里的“明星老师”,老师给了他一份物理试卷,让他在24小时内完成,告诉他要用实力说话。


参加补习的学生们。来源/电视剧《科塔工厂》剧照


男主和朋友们看着这份难如登天的试卷,一时间一筹莫展。机缘巧合之下,他们发现,原来这些题都是从几本书上找来的。于是,几个小伙伴通宵达旦地查原题、学思路、写答案,终于在第二天完成了大半。当男主很自信地把试卷交给老师时,老师却一眼看穿了他,因为这些题都是书里那些答案有错误的题。不过,老师还是被男主好学而上进的精神打动,准许他进入了A班序列。


宝莱坞也有一个电影,叫《Super 30》,讲了一名数学老师和一名警察在印度贫穷的比哈尔邦办补习班的故事。这个补习班每年挑选30名热爱学习却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免费为他们补习,第一年便有18名学生考入印度理工学院,后续则更是连年全员上岸。


“30个人都考上了!”来源/电影《Super 30》截图


这当然是励志的不能再励志的电影。就像《科塔工厂》里老师告诉男主的话:“你不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不可能靠着叛逆与玩耍进入印度理工。”实际上,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低于1%,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率为7.9%。


每年的5月和6月,科塔都有因考试压力和考试失败而自杀的青年。


贴在旅馆门上,写着“我死了”的便利贴,很多学生的房门上都写着消极的话语。来源/纪录片《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印度高考》截图


为何这么拼?


这些学生为何偏偏揪着印度理工学院不放?


据2020年印度教育部的数据,在全印度的各个高校中,邦属大学和私立大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7.0%和31.4%,而中央大学仅占7.7%。


印度各类高校占比。来源/印度教育部官网2020年公开数据


由于印度各邦经济发展水平和执政党风格差异显著,公立的邦属大学和邦立学院通常只将大部分名额留给本邦的学生,且因为没有任何政治压力或政治领导力推动这些学校进行收费改革,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邦立学校都管理不善,学校内教授的内容也很少,研究设施匮乏。


占据另一头的私立高校,办学质量不尽人意不说,学费也很贵,不是一般的印度家庭能够承担的。尽管这些学校在法律上属非盈利机构,但事实上,它们一直在追求商业化和利益最大化。所谓教育的初心,又怎么可能有任何残留呢?


所以,大家的目光都瞄向了拥有充足资金、更大自主权、更高录取标准、更低学费和更好教育质量的中央大学,也就是印度联邦高等教育机构。


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百万富翁制造机”。来源/来源《经典人文地理》截图


于是,印度的局面便是——国家重点学院一枝独秀,普通高等教育质量堪忧。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形势严峻,其根本原因是印度高等教育长期脱离国情急剧扩充,而筹资渠道却较为单一。尽管可以通过增加私费来源来缓解经费问题,但是高等教育私营化又会引发对私立学院办学质量监管的难题。


这一局面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因为印度曾长期被英国殖民,所以在印度历史上,教育是为殖民者服务的,具有排斥性。印度国家结构的历史缺陷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私营性的,所能获得的国家支持有限。


再看印度的就业环境,每年约有1700万人加入劳动大军,但是社会为待业者提供的岗位只增加了550万。相较于那些从普通大学毕业后难以就业的学生,就读于像印度理工学院这种顶尖高校的学生,早在毕业之前就被大公司预定了。


所以,如果你生在印度,家里没钱,父母没官,以后还想靠自己的双手在印度过上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那么考上这几所优质的中央大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如果能考上印度理工学院,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注定脱贫致富并实现阶层跃升了。毕竟在印度街头,考入印度理工学院前几名的学霸,是能够被以巨幅喷绘广告的形式,挂在楼顶上的。


正在挂的巨幅喷绘。来源/纪录片《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印度高考》


不只是学霸,被挂满墙的还有作弊人照片。2016年,印度媒体采访了一位在12年级全国统考中夺得“状元”的文科生。本来是要宣扬这名“学霸”的成功心得的,谁知当被问及专业知识时,女孩拼错了“political science”(政治学)这个词组,还自曝式地加以补充:“我认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烹饪的学科。”


女孩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手里作弊得来的证书被没收了。这名女孩来自印度最贫穷的邦之一——比哈尔邦,就是那个《Super 30》电影里励志故事的发生地。2018年2月,比哈尔邦有1000多名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学校开除。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努力考顶尖学校?因为学校师资有限,而补习班又价格高昂。


纵览全印度,这些有资格参加12年级全国统考的学生,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幸运儿了。印度独立时,全国文盲率高于80%,但印度认为,按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顺序发展教育是西方人的阴谋,所以从一开始,印度就实行的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快速发展高等义务教育齐头并进的策略,政府长期在中小学教育管理方面采取放任政策。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呢?2007年,印度高级小学阶段(6-8年级)辍学率超过50%的一级行政区有11个,其中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竟然超过了70%!同年,印度8年初等教育的辍学率为46%,而我国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标准为最高允许每年3%的辍学率(3%是边远地区的特例标准,城镇为1%-2%)。这组数据虽然比较老旧了,不能绝对地说明什么,但是印度社会长期存在的初、中等教育缺位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在印度,很多孩子甚至没有完整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资格。所以,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只是高等教育不平等的次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教育阶梯底层的不平等。


最终,那些没能考入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像是巨大的失败者,在考试散场后落入阴影。而那些付出了太多、终于成功进入理想学府的年轻人,或许也将不得不重新思考以前从没想过的人生命题。



在印度理工学院选拔考试中,考取了第5名的优秀学生,没有任何爱好。来源/纪录片《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印度高考》截图


而作为置身于大社会中的小个体,希望所有心怀未来的青年,记住最初的梦想,“胜负不可知,但我输得起”,脚踏实地,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安双宏:《印度高考制度探析》

[2]鲁子问:《印度高考招生制度分析及其启示》

[3]德瓦什·卡普尔、裴宜理:《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国家角色》

[4]安双宏:《印度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5]《卫报》2018年新闻报道:《India's 'cheating mafia'gets to work as school exam season hits》

[6]印度教育部2020年统计数据:《Higher Education Profile》

[7]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ta,_Rajastha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北辰,编辑:詹茜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