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adiary
arcadiary

目前勉强算是小美工

閱讀<原子習慣>

想要靜心,就別讓你的廟宇出現美酒跟派對啊!

我大概花了一周看完了<原子習慣>,嚴格說起來不是一周,我一直有個陋習,就是直接從中間翻開,導致是某些章節看好幾次,讓我閱讀變成某種探索任務,永遠沒看完,但又對某些章節特別內化。

如果讓你直接滑到底下,也代表我沒有創造出符合人閱讀習慣的提示(排版)。
你習慣沒看到色圖就往下滑?這裡沒有說書人Youtuber的乾貨。

習慣是被觸發的,無意識又自動化,而且隱形

習慣迴圈
提示 ->渴望-> 行為-> 獎賞
提示是根源,要先覺察提示,而意識到無意識本身就反人類

習慣是個系統,由提示出發,但實際上接近暗示,不論是否看的見。
任何東西都觸發,作家用筆書寫,畫家用筆作畫,這個完全因人而異。

一起床就會找椅子坐,用空白鍵喚醒電腦,打開熟悉的Chrome,然後開始逛網路
我發現我一直在用的Chrome 書籤列常常全自動被偷走時間

->開機桌面的瀏覽器ICON

-> 之前書籤存的Youtube影片 

-> 左上角Youtube首頁按鈕,我渴望演算法推薦我東西

但我實際不是因為Youtube而開機,這件事情很弔詭

即便沒有啟動,只要覺得煩悶,就會下意識地敲擊空白鍵兩下,無論是否有開機,這個習慣只要螢幕是亮的就不會觸發,所以目的是用電腦打發時間)。


  • 下床會找椅子坐,而椅子對電腦桌
    (於是我佈置第二張桌椅跟工作區,替代提示)
  • 一上來就點擊Chrome會引導我去打發時間
     (移除書籤與換瀏覽器,淡化提示跟行為阻力)
  • 眼睛脖子酸會去躺,但就會想用平板
    (平板本體就是提示,找到就想玩遊戲,平板每天換個地方收就解決的,因為習慣無法成型,搜尋產生阻力)
  • 看到有咖啡就會倒,桌子上不知不覺增加杯子
    (我讓倒水的容器變大了,或是整壺咖啡帶走,用專用杯,然後有時洗自己的杯子)

惡習無關自制力,在乎觸發多敏感

看到這,你大概會說我自制力好差

我知道棉花糖實驗,自制力比較像是短期的決策瞬間,長期來是會回來,自制力有沒有可能大家都一樣,但提示的敏感度是客製化於人的成長背景

我也有些不差的習慣;

  • 好幾年都沒玩遊戲(因為Mac 不能玩,沒有好滑鼠,也跑不動)
  • 避免簡單付款造成不必要消費(因為疫情崩解、避免使用行動支付或是綁信用卡)
  • 不太喝含糖飲料(國中戒到現在,當時我把含糖飲料妖魔化)
  • 從來不會忘記鑰匙跟悠遊卡(放在同格地方,只搭大眾運輸,沒帶就會上不了車)
  • 行動裝置使用時間短(我還在用六年前的手機跟平板,這項可能會在哪天我換新裝置後崩解)

關鍵在於我可能避開了這些習慣的提示,並非自制力跟自律。自律而壓抑的消費也是,這些童年債會在成年之後爆發,爆買一堆想買卻不想要的廢物。


人是習慣的動物,也是視覺的

手機、網路、遊戲,大多數的體驗以團隊為單位在設計成如何讓人上癮,聖人跟天才也會沈淪。
窮人即使這代努力成為醫生,他們也不會教子女,因為沒辦法同富人那般思考

網路上的一切其實都被設計得像吃角子老虎機,想看到有趣的發文,所以不停上下滑動?

後台又推薦你偏好的,遊戲每週都推出花時間的獎勵,繼續留住你,所以習慣會自我增強。

因為你的對獎勵的預期的到了驗證,這個預期就自動化了,就像你不會意識到自己哪時會翹二郎腿,以及哪隻腳在上面。

不想讓小孩玩電腦,可以改用iMac ,防止中毒跟遊戲,不容易玩就沒有PC game 的暗示。
不想讓父母看電視,也許可以協助他們培養興趣,就要觀察一下他們的觸發點是什麼!

反而,直接把行動裝置平板交給孩子,再告訴他們別沈迷美好的娛樂跟遊戲,就像給他們大麻卻只能頭痛吸,根本是不切實際,而且成人跟孩童一樣沈迷。

換個環境,除舊佈新,改變熟悉的工具,也許能些啟發新習慣。


閱讀後寫文是正在培養新習慣,因為這是我重新擁有一本書的方式。
提示:我書架上的古書
渴望:看完所有書
行動:逼自己閱讀跟發文
獎賞:重新擁有一本書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