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ender
askender

创造和分享 Creative Commons: When we share, everyone wins anwen.cc

2010s到2020s,深渊上的火和海伯利安

来matters有半个月了,写过一篇文章,看过很多其他人的文章。虽然觉得这个地方也不完美,但不知道怎么,我愿意在这里表达。好几次想写点什么,但又欲言又止,因为我对于写出的东西自我要求高,这也常常阻止了我的表达。借着这时代变迁之风,我就当做写给未来自己的胡言乱语,多表达一些什么,十年之后再一笑置之。

先谈谈Matters

忘了是哪篇文章让我对这个平台有了初步的好奇或好感,可能是《为什么Matters是重要的》,因为我在创建一个内容平台,所以matters也是我的一个研究样本。这篇文章讨论了互联网上因为版权和中心化导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用区块链解决这个问题的潜力。对于任何技术,我都保持开放态度,尽量理解潜在的好处,也深知单靠技术不行。 类似Matters将技术(ipfs或者like coin)和内容结合的解决方案有好几个,但是吸引我的其实还是其承载的内容本身而不是技术。

like-coin本身挺好的,我在我创建的平台第一版就提出了给作者稿费和赞赏,后来没实践好。微信等也有赞赏功能,这在博客时代结束之后也开启了自媒体时代。所以like-coin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全球去中心化支付的额外技术提升。我希望赞赏机制能成功,但不希望其成为写作的绝大部分目的。为生存而写作之外,有一丝理想主义的调料味道会更好。人的贪念是经不起诱惑的,我希望like-coin是永远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大家只为了内容本身的价值而真诚赞赏。 我会加入为赞赏公民的(等我将白皮书仔细读一遍)。

说说Matters和墙内平台的对比。墙内有很多自媒体或者平台不断能发布被屏蔽的文章,结局当然总是404(希望作者自己做好了备份),我觉得在战场上战斗而不是在场外分析也让我敬佩。中国有一句话,没有被屏蔽的网站不是好网站。那些放弃被屏蔽但留有一些自由创作空间的网站,某种角度也是墙内人的发声平台,很可惜大部分能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单一(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有思维方式上的)。 对于局内人,新鲜观点能被看到,哪怕时间再短,相比存在于无法触及的地方的长久保存的文章,在传播上是更有价值的。 当然,能做穿越两个世界并部分打破屏障的人,更是值得我敬佩的。 一个朋友说,无论是在海内还是海外,都看不到真正的事实,都是有偏见的,得自己努力拼接才能还原一部分。  作为媒体(与外界分享和交流信息),实现媒体的价值很重要。 (我也会在遵循creative common协议的基础上,分享一些内容到墙内,所以特别希望大家能使用这个协议)

Matters上的内容,我观察到的有3类,元写作(讨论媒体、写作平台、写作工具、版权、出版、写作环境)占比10%、思考笔记和随笔日记占比20%、政治和常识相关的占比70%(比例是随意估计的)。我理想中的占比分别是10%、80%、10%。 为什么政治和常识比例该少一点?我的第一篇文章有部分解释:有些政治和常识是人人都懂但没有说出来,导致别人以为其不懂;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决定了人能表达出的东西,不经历时间的磨砺,有些事情无法很快劝人懂得,急不得;政治观点通常是零和游戏,普通人的表达起不到自己希望的效果;我们应该多沉下心来,多交流值得深入探索的东西,求同存异;世界经济和政治环境是波动的,不会变得无边黑暗,我们对于推倒柏林墙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不能光靠呼喊和痛心疾首。  希望matters多元化,目前靠赞赏和赞好,还不足以推进多元化的发展。是否能引入类似reddit那样的subreddit呢?如果subreddit的功能以标签取代,建议鼓励大家多加标签,或者允许其他人给文章加标签(标签可以增加数量标记)? 总之,Matters在内容和社区氛围运营上可以更巧妙地既能保持中立,又能以更多方式鼓励多元化优质作品的呈现。  (现在用户和平台管理者之间交互的方式,目前发现只有邮件。)

回归主题,我的2010s,一个关于内容平台的初心。

2010,享受校园时光,踢球、泡图书馆、一天几十本的刷杂志、看互联网上的各种小玩意和思考,比特币占用了16G磁盘空间没挖出来遂删除。

2011,创建「安问」,一个给作者和优质读者提供赞赏的内容平台和社区,slogan是「创造和分享美好」,网站持续至今,由于备案问题,最新的域名是 https://anwen.cc (服务器在海外,可以分享链接和写作,做得还非常粗糙)。 那一年,她和我一起放了一个同名的孔明灯,夜空中很明亮。同年,发行过两种独立杂志,毕业,读研,创业,研究人工智能,再次读了很多科幻,拿投资,退学,退投资,维护内容社区。

2012,自由职业,几次切换城市和工作,磨练技术,人生苦短,用python替换wp写了第一版自主开发的网站,沿用至今。 放弃维护qq群,网站也没运营,因为很多事没有想清楚。

2013,发生了人生中的几件大事,在新城市加入创业公司,被收购到大公司,开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2014,开始用mac,黑客马拉松、各种自己全栈开发的网站和APP,请设计师帮忙设计logo,最长的一个维护了3年(开发时间严重不足),用户没破万。只有博客和安问延续至今。

2015,去在线教育公司,思考技术能做到的极限,开发NLP工具包。

2016,做各种给投资人看的NLP小玩意,平淡的一年,KBQA太耗费精力,用满了几个硬盘,

2017,房价疯涨,写了一些公众号文章,夏天的球场与别离,最长的一次旅行,感受到现实的沉重引力,

2018,达摩院里拖地,参加比赛发论文,各种算法和工程,

2019,重新思考自己的追求,各种灾难新闻,醉生梦死,重组创业团队但开发进展慢,读书近几年最多的一年,年底最后读的几本书是:《乌托邦年代》《文学回忆录》《童年的终结》《因计算而强大》。   我开始觉得要将技术的比例降低一点,多靠内容本身以及社区运营来实现自己做的事情,开始想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我的telegram/wechat: askender),开始不强求技术和产品的高度融合。

2010s,花哨的事情太多,很多事情有了开始但没有好好经营过程,想清楚一些事花了整整一个年代,青春常常是被浪费的。看见了一团火,但和这团火一起穿越了爬行界来到了零意识深渊边上,海伯利安的歌声无法惊醒梦中人,但很多的改变都已经埋下了伏笔。

2020s,一切的可能与一念之差

这个年代,大家不再提梦想,这个词已经成为自我设定的敏感词。一念之差之间放弃了很多的可能,白日喧嚣之后,又是平凡平庸的一天。灯火很黯淡还隔着雾霾,不是不敢守护,而是累得忘了去守护。小心翼翼不跌落底层,以为转机都在未来。

黑暗中归来:

靠一技之长在一个大的平台上证明自己,然后将这种技术做成自由职业。解决温饱问题。

靠真诚的写作,认识真诚的朋友,隔着山海,但一如故人。

写出一个故事,故事里不仅仅描述当下的苦难与纠结,也能描述一些鲜活人物的细微情愫,更想交错描绘出一个不同的时代,也许不是宇宙大航海,但会有某种激励人心的朝气。写了一篇开头的楔子,我希望能再多写一点,哪怕再烂,至少尝试过。

构建一个小众但有活力的社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使20年之后再来看,这个社区仍有值得一读的文章和交流。

用技术和整个现有互联网的内容构建一个奇异的世界,知识以某种自组织的方式流动起来。这个不敢有什么奢求,现在的NLP太弱了。

多看看书,不纠结于当下,研究教育和未来,让自己的心态不变老,不自闭不消沉。

和她以及家人朋友一起感受和创造生活中的小幸福。

说了很多大话,但新年愿望这种flag不是天生用来打脸的。也期待看到你的狂言妄语,让我们共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