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hena 奕卉
Athena 奕卉

剛探入斜槓世界的白領族 👶 🇲🇾 👩‍🎓🇦🇺 💼🇸🇬 Podcast與粉專⤵️ https://linktr.ee/athenatan

身份認同

把這些標籤撕開,我們不是都一樣在尋找同一個答案嗎 - 「我是誰,我屬於哪裡」?有些人迷失中、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在找到與迷失中來回徘徊。

昨天看到文青醫生林韋地關於馬來西亞選美佳麗希望自己在中國或日本出生而被謾罵的文章,讓我想起「身份認同」這件事。

語言非常有趣。簡單兩個字,承載很多事。比如「身份」。

「身份」最省略的定義是‘我是誰’,它不過是樹狀圖的起點。我是名字;我是性別;我是性向;我是個性;我是職業;我是國籍;我是種族;我是家族;我是家庭;我是學校;我是地區;我是社群;我是喜好;我是態度;我是價值;我是更多更多。

「身份」是一種標籤。每種「身份」都具備核心特質和社會期待。

當我說我是華人,它包含的不純粹是我的膚色。會不會說寫中文、懂不懂禮義廉恥、通不通千年歷史,好像都是審核有沒有好好當個華人的條件。我們因此才會聽到類似“不會講華語還敢講自己是華人”的評語(‘香蕉人’表示很無奈)。

當我說我是馬來西亞人,它也不只是指國籍。它也包括這個地方的氣候、從小到大吃的食物、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在多元族群環境下孕育出比較能適應不同文化和懂得協商的特性等等。

當兩種身份重疊,比如「馬來西亞華人」,它又產生了不同的意義。在墨爾本唸書的時候,外國人會說“So you're a Chinese”,我會很自然地強調“I'm a Malaysian Chinese”。我對於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基本個人權益的保護會讓我想和中共政權撇清關係。雖然政權不等於國家,但如果社會普遍接受甚至認同這樣的管治,那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更難釐清了。

這裡牽扯到的就是「身份認同」的問題 - 我們是否擁抱有關標籤。自主性和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我們能否擁抱這些在我們身上的標籤很大程度決定了我們有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在群體中獲得共情與連結。

如果一個男生從小就對化妝品、長頭髮、百褶裙特別有興趣,他會發現自己明明長得像身邊的男生、卻又比較像身邊的女生,無論在男生或女生群中都找不到和自己真正相像的人。他既沒辦法定義自己是女生、又沒辦法和男生成為哥兒們。

接納不了自己、尋找不到歸屬,是人最蒼涼的孤獨。

除非和公共利益有關吧。如果無關,卻不理這個人怎麼想、一味期待他符合有關身份‘應該’有的樣子,有時候是件很殘忍的事。

很多時候,這些‘應該’不過是我們習慣的樣子,還有一些無謂的面子和受傷的裡子。你不習慣男生穿裙,加上怕親戚(也因為他們的不習慣)指指點點,所以就斥責自己的兒子怎麼不男不女。當同是馬來西亞人的選美佳麗說出她希望自己在別國出生,你覺得自己是馬來西亞人的這個身份被攻擊了,所以轉而攻擊她。

然而把這些標籤撕開,我們不是都一樣在尋找同一個答案嗎 - 「我是誰,我屬於哪裡」?有些人迷失中、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在找到與迷失中來回徘徊。

同是尋路人,無須把他推倒無盡的孤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