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姐
歐小姐

記錄生活日常,反省時有處安放。

當了十分鐘的不笑女

很清楚的情緒成功轉折歷程,有天又困住時記得回來看看

當了十分鐘的不孝女也是不笑女。

<前情提要>
天色灰暗且氣溫微涼,容易讓人想躲進被窩裡,或來碗熱湯溫暖自己的心。
原本今天母親打算煮南瓜粥,但接受我的提議吃韓國辛拉麵了

母親很注重飲食健康,比方說少油少鹽少醬料等等
我的飲食篇好大概無人能猜測,因為我對於自己的善變也感到無限好奇
有時候喜歡極其清淡的鹹粥(沒錯就真的是加了鹽巴的粥)
有時候喜歡麻而不辣的火鍋(最近較能吃辣也許和你有關)

而今天特別想吃重口味的辛拉麵,辣的調味包全加,再加起司片。一開始就和母親說了

後來召喚我去用餐時,我當下真的是笑不出來耶,跟我煮出來的差太多了
原來是辣包沒全放,水加太多所以起司片沒味道。

<情緒轉折>
笑不出來的時候
第一個想法是「辣包不是說要全放嗎」
第二個想法是「算了母親已經辛苦準備午餐了,文章不是都說要感謝為你煮飯的人嗎 」
第三個想法是「水怎麼加這麼多 又不是第一次煮」
第四個想法是「算了 可能我也沒跟他明白的說要怎麼煮」
第五個想法是「不然跟他說下次辛拉麵都我煮。 她會不會覺得我在嫌棄她,算了別講」
第六個想法是「也是 母親喉嚨容易受刺激 愈辣會咳嗽,所以減半的辣度他比較能入喉」

這些想法在我腦子裡跑過至少一輪,還沒吃飯就累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不是直接講出來吵起來會比較快有結論嗎
可是我真的不太知道怎麼吵架,或許覺得吵架說出來的都傷人,但傷人又不是我的意圖
看過隋棠的影片描述兒子Max是高敏感型的兒童,不曉得我這樣的思路是不是源於高敏感?

想完了這一連串的想法,我發現我還是笑不出來
但突然間自己和自己對話了(那種感覺真的滿奇妙的)
:「我還是很生氣」
:「那你就生氣啊,你可以生氣」
:「對耶 我還是可以生氣阿

突然有點像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裡所提及的「啊哈經驗」,就是當個體原本困住的地方瞬間頓悟時,心裡會有一種「啊哈」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然後,又繼續往下推演
:「對 我還是可以生氣。可是不代表我需要有生氣的行為」
:「生氣的行為是像 甩門 丟東西 口出惡言」
:「我可以生氣 但我不需要用這些行為表達我的生氣」
:「情緒和行為是分開的,對沒錯,情緒和行為可以分開」

<結果>
當我意識到我可以生氣,但不傷人時,胸口原來緊繃的感受也慢慢消失了
前面的想法關於批判母親的已經不見,關於同理她立場為她想的能接受了

我從原本笑不出來的不笑女轉化成可以再次主動發出話語。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這麼仔細清楚看到我的情緒和表情的轉變

雖然有一瞬間我覺得自己不孝,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母親的愛心
但有更多心裡的聲音是:母親也只是角色,母親不一定是完美的,你為什麼期待她完美呢
那時候我覺得心特別遼闊,彷彿我能接受我最親近的人不完美,也代表我能接受自己不完美
其他人會有不完美也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放過自己放過他人吧

學習與成長
1. 不是所有事情先說,別人就會遵照你的想法走,拋開這些幻想
過往領導的經歷,在碰上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時,如虎添翼; 同樣的事遇上不配合的夥伴,簡直是雪上加霜。天時地利人和不是常態,看清事實,保持彈性很重要。
   
2.我可以生氣
不曉得哪裡來的作繭自縛心態,讓我從小希望自己是個脾氣好的人,但不小心連結成了「沒有情緒的人」,或許因為哭的時候長輩說閉嘴,或許因為生氣的時候摔了玩具被制止,或許因為難過的時候被說了一聲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曾經怪過(想怪又不敢的矛盾心態)父母的管教方式「讓」我一路不順遂。
其實「讓」字多數會用「害」來呈現,但國小某堂國文課我忽然意識到「害」這個字的意涵像是把罪名加諸在別人身上一般,我不喜歡別人對我說
:「你害我遲到了」
:「你害我被老師罵」
:「你害我功課沒寫完」
或許從不覺得自己會「害」別人怎樣,也不願意把「害」讓別人背上
從那一刻起,文字或口語裡我都將「害」字隔絕在我的人生以外。
也許底層意識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
另一種含義也許陳述著不是我的責任也別硬要我背上
總之這種受害者心態,我真的不喜歡。

3.情緒和行為分開
意識裡有很多的時候會把行為和情緒連結,例如戲劇為了呈現生氣的程度,讓角色用摔東西 大聲喝斥或暴力來增加生動度,用大哭 躲在角落 陰暗來代表一個人的難過,不能說百分百受到媒體的影響,但的確如果一齣戲裡每個角色都是生氣時,自己靜下來想一下,難過時在大晴天的公園裡散步,這部戲.....光聽起來就不會有收視率阿(笑出來XDD)
但以現代的戲劇來說,12集每集2小時演完人生,比擬真實人生假使活到70歲
24hrs :1680hrs,戲劇是烈焰,人生是文火呀
活在戲劇亦或活在現實,還是擦亮眼睛看清楚,比較能選到想要的。

4.每個人都不完美
如果你看到的他很完美,但也不過是你的幻想,亦或者他刻意隱藏缺陷。
認清爸媽也不完美,對我來說很重要。
很多覺得「他們應該...」「他們應該...」都來自於對他們的期待,想像他們是完美
所以當有差距發生時,便會覺得不舒服,有時候甚至不被愛的感受就出現了
當我接受不完美爸媽的同時,我好像也能接受不完美小孩,不完美的自己。
慢慢學會「課題分離」,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我是我
爸爸和媽媽是個體但扮演我父母的角色
我是我,我是獨立的,但扮演孩子的角色
不是個好爸爸,不代表不是個好先生
這樣區分也比較能釐清,在哪個位置的自己是不錯的,哪個位置要改善。


我也在想吃個辛拉麵要這麼累嗎?以後煮日本泡麵就好啦
但你已經曉得問題不解決,就是不停會出狀況要你面對時
Why not face it?
Come on. Give me a punch.
But watch out. I will fight back.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