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蒼
雨蒼

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關心開放政府與政府政策形成的過程。

我對2021年四大公投的看法

無論公投結果為何,我覺得在這次公投中,都有看到許多來自政府或民間的朋友,很努力提出各種證據,用自己的論述展現自己的想法,我認為這是很棒的一件事情。我也期待,未來每次的公投,都能看到精采的論戰,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政策。

前幾天在參加活動的時候,有朋友提到,他不知道公投該怎麼投。這陣子我確實忙於工作,一直沒有時間好好談談公投,剛好最近有時間,因此我就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核四與藻礁:從能源轉型談起

首先,是關於核四與藻礁這兩題。這兩題其實涉及一個我們一整個世代都要面對的問題:氣候變遷能源轉型

目前科學已經幾乎證實,人類的活動已經大幅度影響地球的環境。過去我們學到的地質紀元裡面,現在應該屬於「全新世」。但近期已經有科學家在倡議,由於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活動大幅度影響地球,從地球氣溫上升、動植物滅絕、空氣污染等等狀況,導致地球環境大幅度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我們已經進入了「人類世」。

這些影響,如果還在範圍內,地球有能力可以自我修復,但如果超出範圍,進入正循環,就可能使環境惡化速度越來越快。比如森林大火導致二氧化碳增加,溫室效應又使氣溫更高,更容易導致森林大火。我們在台灣的生活其實也可以感受到這個環境的變化。今年初我們才經歷了大旱,一下雨卻又馬上淹水。這種極端降雨未來在台灣將會越來越多

有鑑於此,全世界已經串連起來,希望各國可以用政策來儘快減碳,希望在2050年以前,可以阻止地球因為碳排放導致的氣溫提昇可以少於2.5度。由於各國的碳排放都有一大部分來自於能源,因此能源轉型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可以想像,在2050,我們一定會使用大量的綠能。目前比較成熟的綠能技術包含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發電等等。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是間歇性能源,不過這兩個能源的間歇性是可以透過氣象預測預先了解,極大化發電量。額外發出來的電,則可以透過各種儲能方式,包含像是電池、抽蓄水力或是氫能來儲存起來,並在需要的時候拿來發電,或是用於燃燒。

對於未來方案的分歧:要不要用核能

核能是各國在能源轉型的一大分歧。有些國家會使用核能,有些國家則不願意使用,並承諾在一定年限後就不再使用核能,如德國韓國等。核能最大的問題在兩塊,一個是核能使用是否安全,另一個是核廢料的處理

核能使用是否安全?這是核能議題永恆的爭議。支持核能者都會說,核能是安全的,因為有種種的機制把關;但是我們也看到,光就這幾十年來,就已經發生多次不同的相關事故,最近的一次是福島事故。雖然許多支持者一直聲稱無人死亡,但我們看到了許多人非自願離家,也有人因為擔心小孩受到影響而搬遷。因為有許多表土受到輻射塵影響,因此刨除了表土,但是森林裡面的輻射塵無法移除,還是可能飄到人類居住的地方;而那些刨除的表土還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處理好,更不用說核電場冷卻用的水多到難以處理。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就核安部分,台灣根本沒有本錢承受一次災難的發生。回到台灣的狀況,核四的興建跟之前核一到核三不一樣。之前核一到核三是美國公司一起處理,但是核四興建時,為了希望台灣廠商能得到一些技術,當時採取美國設計、台灣廠商分包製造的作法。這個作法導致整個核四的興建出現不少問題,比如製造的規格跟設計不大一樣等等問題。

更不用說,核四的安全測試一直都沒有完成。核電場從完工到商轉要經過第一階段「施工後測試」、第二階段「試運轉測試」、第三階段「起動測試」。目前核四廠一號機至封存前在第二階段的「試運轉測試」中,在187份安全相關測試報告中,有32份未審查通過,而且涵蓋了許多緊急事故時的安全系統。至於2號機,則有1777件零件設備移給1號機使用,目前是還未完工的狀態。更不用說,核四下面還被發現有地震帶的存在,一旦真的斷層發生錯動,絕對不堪設想。

至於核廢料,這是人類至今仍無法處理的問題。如果有機制可以把核廢料轉為沒有輻射的廢棄物,我絕對舉雙手贊成,但目前依然無法,而且這些核廢料還要存放上萬年才會衰減(可以對照一下,中國號稱歷史有五千年)。目前這些核廢料必須封存在地質安全、不會漏水、上萬年都不會錯動的岩盤當中才能做永久貯存,很明顯台灣難有這樣的地質條件,目前也僅有芬蘭跟瑞典有營運這樣的最終處置場。至於馬英九一直提到的境外處理,只是所謂的「再處理」(reprocessing)而非「最終處置」,還是要運回台灣找地方處置。

核能廢料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世代正義。我們使用幾十年的核電,享受了好處,核廢料卻交給下一代,甚至子子孫孫去煩惱,這很明顯對於未來的世代並不公平。

核能再好,核四也有問題

就算核安、核廢都處理好,光就核四的狀況,還是很難讓人同意啟用。核四已經是古老的設計,裡面電控系統的公司已經解散,原本的團隊跟台電還有訴訟,就算訴訟搞定,也還要花上七年、高額的相關費用才能完工。而核四廠兩部機組的總裝置容量才270萬瓩,只是提高供電備轉容量率約6%,興達電廠未來新建的3部燃氣機組發電量就高於300萬瓩。就CP值來說,核四也完全不划算。

至於核一到核三的狀態,目前核一廠兩部機用過的燃料池都已經滿了,1 號機與 2 號機的執照都過期,已經進入除役階段,2 號機停機中,已經通過環評開始進入實質除役。核二廠兩部機組安全運轉中,但 1 號機的燃料池要滿了,滿了以後反應爐就無法填充新燃料。2 號機目前可以運轉至燃料屆期。目前核三廠兩部機組安全運轉中,可以運轉到執照屆期,用過的燃料池空間充足,預計2025年除役。依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必須於前 5~15 年申請延役;由於已經超過期限,目前依法核三廠已經無法申請延役。

在因應氣候變遷的狀況下,核能很難是台灣的選項;根據這些狀況的整理,台灣實在沒有使用核能的本錢。如果重起核四公投通過,政府就被迫要額外花錢投入核四這個錢坑,更難有本錢投入用以發展綠能。在這樣的狀況下,我認為重起核四公投應該投下「不同意」票

能源轉型的燃氣橋接:天然氣的重要性

目前,綠能還在發展中,要到未來2050淨零碳排狀況的綠能使用,還有一段路。目前許多的發電都仰賴化石燃料,也就是煤炭、天然氣。在此狀況下,從燃煤轉燃氣,是目前很可行的一條路。

和燃煤發電相比,燃氣發電有許多好處。燃煤的時候,空污比燃氣多很多,還有很多重金屬的排放。再者,燃氣發電採取「複循環」的方式,會先以渦輪方式驅動發電機,再用熱能再驅動一次,比起燃煤可以多驅動一次,這使燃氣發電的效率提昇,以相同電力來說,排碳比燃煤少非常多。最後,燃煤的熱機時間比燃煤快,剛好很適合搭配風電、光電的間歇性。

來源:燃煤燃氣發電比較

因此,在各國的能源轉型路線圖中,燃氣發電都是很重要的橋接能源,可以銜接減煤,並在綠能進步的過程中作為緩衝的能源。依據國際能源總署今年五月份出版的全球能源部門淨零路徑分析,燃氣發電占比在未來十年將是先有所提升,但於 2030 年起便迅速下降。

但燃氣發電也有他的缺點。天燃氣的儲存需要比較大的空間,因此會更頻繁的使用接收站來接收天然氣。目前台灣的台中港和永安天然氣接收站已經滿載了,因此需要興建第三接收站,以接收更多天然氣,以燃氣取代較高污染的燃煤,讓台灣能先減下排碳。

有人會說,2050我們不會再燒那麼多天然氣,為什麼還要興建三接?首先,能源轉型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而是分階段進行的事情。各國的減碳路徑上,短時間內都會先以燃氣取代燃煤,之後再以綠能取代。再者,之前經濟部也已經提到,三接在興建的時候,會考慮到未來以接收站接收氫氣的可能。也就是說,當未來全世界都使用綠能的時候,就會有國家因為綠能發電量大,把多餘的綠能轉變為氫能儲存,並販售給其他國家,屆時台灣就能購買氫氣,並用這個接收站來接收。

三接再外推,充分涵容保護藻礁的價值

至於保護藻礁的問題,藻礁確實需要保育,但是正方跟反方在「海底是否有藻礁」仍有爭議。正方認為,海底有藻礁,因此就算蔡政府已經把馬政府的開發面積大幅縮小、使用棧橋減少對海流的衝擊,但為了讓船可以迴轉而浚深的過程會影響到海底的藻礁。但反方認為,經過水下攝影,海底都是淤沙,不可能有藻礁。但雖然如此,經過與部分環團的協調,政府還是提出了「再外推」的計畫,尊重環團看法,把原本的位置再外推,就不用再浚深,也減少正方的疑慮,也因此,才會有環團支持再外推計畫,呼籲大眾投下「不同意」票。

至於台北港的方案,一來時程會更加延宕,而且當地居民反對,又需要拉更長的管線,無論是經過陸管可能導致周邊居民擔心氣爆、經過海管還要額外舖設且依然可能傷害當地環境,都讓台北港方案看來很不可行。

有正方指出,只要台灣能做好節能,我們就不必增加天然氣的供應。我想,雖然「節能」也是能源轉型重要的一環,但現在世界各國供應鏈正在重組,許多產業正在撤出中國,短期內台灣還是要維持能源供應無虞。在此狀況之下,我們還是需要更多一些燃氣發電,取代燃煤發電,才能讓我們在穩定能源供應的同時,也能做到減碳與減少空污,也避免核能發電所帶來的問題。

藻礁一案確實比起其他案子更加複雜,而更關鍵的是,背後不是只有「保護藻礁」的價值,還有台灣能源轉型的路徑,背後甚至還牽涉了國際供應鏈的布局。

綜整以上,為了早一步減碳,台灣需要天然氣作為能源轉型的轉銜能源;現有方案已減少對藻礁的傷害,以及台北港方案較不可行,對我來說,這案應該投下「不同意」

在安全劑量下,萊劑殘留很安全

接下來,比較多人關心的,應該是反萊豬這題。正方聲稱萊克多巴胺非常不安全,會造成種種問題等等。不過,根據美國NASA(美國太空總署)食物研究室資深科學家郭正光表示,他們為了太空人的食品安全,曾經研究過萊克多巴胺在肉類中的殘留會不會對太空人的健康造成影響,結果是「完全不會」。

事實上,物質對人體的影響,要看劑量多寡,也要看代謝速度。之前曾有新聞指出,有牛肉麵店的牛肉沒有檢出萊克多巴胺,但事實上養殖過程中有使用萊克多巴胺,但在屠宰前24至48小時會停止餵食含添加萊克多巴胺的飼料。從這邊可以知道,萊克多巴胺代謝非常快,而且人只是吃到肉品,而非直接吃到濃度很高的萊克多巴胺,真的要到影響人體,萊克多巴胺的量恐怕要比咖啡因的量還高很多。而且自從馬政府開放使用萊克多巴胺的美牛之後,國人大量攝取之下,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

更何況,台灣的業者有自律,自台灣開放美豬以來,都沒有進口使用萊克多巴胺的豬隻。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公投通過似乎沒有影響,因為無論通過與否,我們都吃不到以萊克多巴胺飼料養殖的美豬,不是嗎?

反萊豬公投背後的國際局勢

事實上,這個公投的通過,將會造成歧視性的貿易障礙,而這樣的障礙將會使台灣再次打破過往的貿易承諾。李淳老師曾在公投說明會上指出,歐盟禁止使用任何生長激素,包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進口,1997年被美國告上WTO法庭後,歐盟敗訴,每年都要付出將近一億美元的賠償額,而中國也承諾要修改禁止含萊克多巴胺肉品進口的政策。

李淳老師也提到,加拿大雖然開放豬農使用萊克多巴胺,但是他們出口的豬肉都沒有使用,明顯就是要搶美豬市場。

如果這個公投通過,將會破壞台灣的國際信用,那麼像是CPTPP、台美之間的貿易協定,未來都會遭遇很大的困難。畢竟,沒有人想要跟不守信用的國家談協議,而這最終也會影響台灣能否走向世界的舞台。

因此,這題我會建議,應該投下「不同意」,讓台灣有機會走向世界,展開更多經貿合作。

公投綁大選,恐怕弊大於利

最後一題的公投綁大選,很多人都會說,過去民進黨要公投綁大選,為何現在又說不要?我認為這是狀況條件不一樣。

過去的公投,成案門檻很高,要通過的門檻更高,這導致可以公投的案子少,能通過的又需要更多人投票。在這樣的狀況下,綁大選增加的人力成本較少,因此一起執行較沒有問題,也能衝高投票率。

但當公投門檻被降低後,狀況就不一樣了。當公投成案更容易,綁上大選就成為政治攻擊的工具(事實上過去的用法也很像),而大量增加的案件又會增加更多的選務成本。

陳英鈐老師在臉書上引述今周刊的報導,分析公投綁大選有三大問題,在此我全文引用:

為拉抬選情,創造出不需要的公投案

他以匈牙利為例,匈牙利政府也是打算公投綁大選,為的其實就是要救執政黨民調,所以才把LBGTQ拿出來拉抬選情,美國和歐盟都表態,不贊同用多數暴力來欺凌LBGTQ。

而德國也是公投綁大選,總共只有五張票,結果投票當天大排長龍,邊開票邊投票,甚至出現兩個投票門檻不同,但16歲和18歲卻同時都領到票,現在也還在爭議中。

至於瑞士則是明文規定一年投四次,一次不能超過五案,超過五案就是要會混淆視聽的,如果有聯邦大選就不公投,從經驗來看,單獨辦公投的投票率也不會太低。

破壞選舉公平性、也不會比較省錢

陳英鈐談到2018年公投綁大選時,曾經有許多假消息在流竄,當時花很多力氣去導正,反同和挺同卻對立越強,事實上公投綁大選製造出5個公投案,就創造出公投假性需求,所以後來改正後讓原本可能發生的20案,今年就剩4案,顯然那16案的誕生,都是為了公投綁大選。

而公投如果只有一案兩案,一起辦確實比較省錢,但公投綁大選為了以公投影響選舉,造成假性需求,那就不會省錢。

選務人員綁公投人力無法負擔,會亂象叢生

他也提到,選罷法有個「黃信介條款」,一定要當天投票馬上開票,一刻不能等,更不能延長投票時間,因為只要延遲開票,就會有「幽靈選票」的質疑,而選務人員要求要有二分之一的公務人員比重,也是為了公正性。

2018年那次一大早,不少投開票所就大排長龍,很多立委要求延長時間,但是他沒有權力延長,陳英鈐說,不要認為中選會的人力充足,其實只有250人,要處理應變是不容易的,有地方沒有人,也沒有錢,2018年公投預算甚至是0,最後是動用行政院第二預備金,只要是公投綁大選,就會面臨邊開票邊投票等亂象。

綜整以上看法,我認為公投綁大選這題也應該投下「不同意」

結語

無論公投結果為何,我覺得在這次公投中,都有看到許多來自政府或民間的朋友,很努力提出各種證據,用自己的論述展現自己的想法,我認為這是很棒的一件事情。我也期待,未來每次的公投,都能看到精采的論戰,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政策。

以上是我的想法與看法,就給大家參考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