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頭
許大頭

關於老鏡轉接的小概論

最近因為要準備開一門關於攝影器材入門基礎課程的關係,又把目前手中的所謂「老鏡」拿出來把玩了一番,同時也去圖書館借了兩本關於鏡頭轉接環的書籍,分別是《舊鏡重生:傳說逸品徹底檢證與轉接環裝卸實作/澤村徹著》以及同樣是澤村徹的《鏡頭轉接環百科》,大概將市售的轉接環大致研究了一下;當然也在網路上爬梳了一些資訊,不由得讚嘆這真是一門的學問水很深。

其實早在數位無反單眼相機出現之前,身邊的不少玩家朋友已經在玩改鏡,其中最平價的改法即是把Contax或Leica R系列的單眼鏡頭加上薄薄的一片轉接環,直接轉接到Canon Eos的自動對焦相機上頭。至於為什麼是選擇Canon Eos的機身,第一當然是因為普及性。在單眼走進自動對焦的時代之後, Canon與Nikon兩大陣營為許多專業攝影工作者青睞,進而在市場上逐漸成為主流,而其中Canon早一步揚棄過去手動對焦年代的FD轉接環,改成全新的EF電子接環,取消了鏡頭上的光圈控制環,進而實現了全面的電子化,在自動對焦的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同時也因為這樣,Canon相機機身的「法蘭距」相較於其他品牌來得短,加上優異的操作性能,在鏡頭轉接領域成為首選。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Contax或Leica R系列鏡頭都可以轉接,這還牽涉到所謂的「鏡後距」的問題,有些廣角鏡頭的最後鏡片在設計上比較突出,雖然仍然可以裝上機身,但是由於鏡後距短,單眼相機在拍攝地當下反光鏡會在機身內昇起,在昇起的過程反光鏡的動作會打到鏡頭的鏡尾鏡片,造成鏡頭與相機的損傷。

在這個同時,口袋較深的朋友開始玩起了改鏡,就我所知道的基本上拿來改的鏡頭以Leica M系列的鏡頭為主。那時本來也就有人把120的鏡頭,如哈蘇或Mamiya645系列的的鏡頭加上轉接環轉到135相機上去使用,畢竟,在學理上120鏡頭的成像圈是大於135的,用120的鏡頭來拍135,在成像的效果是上是優於135鏡頭,只是在這同時,卻犧牲了大光圈,畢竟120鏡頭的光圈無法達到135的水準。但是Leica M系列部分鏡頭卻顛覆的這樣的看法。

Leica leitz Elmarit 90mm F2.8的第一版這顆鏡頭雖然是135相機用,但是它的成像圈幾乎可以涵蓋到4X5的範圍(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顆鏡頭的結構非常簡單,徒手就可以把光圈與鏡片組轉下來與對焦筒分離,另外裝上Leica原廠的OTZFO這款專用對焦筒,再加上16466的M轉R轉接環就可以在Leica R系列機身上使用,於是有人便把16466的位置另外改裝成可以轉接至120相機比如說Mamiya645或是哈蘇2000系列,或這是rollei sl66系列的機身上使用,竟然也得到不錯的效果。

其實就不同系統鏡頭轉接這一塊,Leica真的發展算是很早的,在M3時代本來就有位了接上200mm以上的長鏡頭,或是65mm 125mm mirco等微距鏡頭設計出帶有反光鏡與五菱鏡的visoflex系列的產品,也有專用對焦環與系統互換的轉接環,接上了visoflex的M3其實就有如一台單眼相機,反而失去了原本連動測距的結實與輕巧。

單眼相機進入到數位時代之後,隨著畫素的提升與價格普及化,漸漸有人把在底片相機上的轉接模式移植到數位單眼相機上。仍然是因為法蘭距的關係,還是以canon的機身為主,加上apsc規格的出現,原本在135底片相機上因為鏡後距問題無法轉接的部份鏡頭也得到了解決,可是對於連動測距相機的用家而言,僅僅只有Epson R-D1這台在2004年發表的數位相機得以解放Leica M系列鏡頭。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數位相機(MILC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s)的出現可算是老鏡解放至數位影像上的一大革命,最初M 43系列相機由於片幅只有135標準片幅的1/2,許多原先只能使用在8釐米或16釐米電影機上的鏡頭得以在現代繼續使用,而APS規格的MILC則因為與super 35電影機規格相近,一些super 35的電影機鏡頭在經過適當的轉接環轉接之後得以解放。

這張照片是schneider-kreuznach xenon 25mm 1.5 arriflex電影機鏡頭拍攝的照片
這張也是同樣鏡頭拍攝的照片,雖然是M43的片幅,但四周還是有很明顯的暗角。
電影機鏡頭轉接的範例,這是cooke speed的電影鏡camflex接環只接轉上SONY NEX 7

喜歡轉接的玩家們當然不會僅僅甘於APS規格的解放,他們希望這些鏡頭得以挑戰更大型的片幅,當然,許多鏡頭本身也不負他們的期望,雖然是super 35規格的電影鏡頭,但是實際上有些鏡頭的成像圈仍就是可以涵蓋到135規格的全片幅數位相機,在經過改鏡或轉接之後。SONY A7 全片幅MILC系列的誕生開啟了在鏡頭轉接新的一頁。

至於老鏡跟新機是要如何轉接呢?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原鏡不動,只接裝上一個所謂異機身轉接環即可,除了單眼鏡頭的轉接之外,最常見的就是LEICAM接環轉接到MILC上頭,除了最初的轉接環之外,後來又發展出一種被稱為「神力環」的轉接環,也就是讓單純的轉接功能之外,又多了延伸對焦距離的功能。LEICA M接環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往往只有0.7m至1.0m不等,以致於造成在拍攝上多有限制,有了神力環便可以大大縮短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哩,增加了影像的放大倍率,且也無損於鏡頭的解像力,畢竟LEICA鏡頭的解像力少有其他品牌可膺其鋒。

但是你以為LEICA M系列鏡頭已經是頂峰了嗎?當然不是,在50mm的這個焦段,更多人想要的是瑞士相機ALPA用的KERN MARCO SWITER的50mm 1.8或1.9,或者是人稱至尊鏡的VOIGTLANDER PROMINENT NOKTON 50mm F1.5這兩款鏡頭。另外以電影鏡頭起家的ANGENIEUX、KINOPTIK、COOKE、DALLMEYER在玩家眼中號稱四大天王,不僅其影像迷人,在價錢上更屬天價,要感受這些玩家口中神鏡的魅力,口袋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行。

除了轉接環直接使用之外,上面提到的許多老鏡必須得用改鏡的方式才能夠使用,畢竟其中有許多是電影鏡頭或是所謂空照相機用鏡頭,當然也有一些是老式的大型相機專用鏡頭,在使用上必須取下其鏡片與光圈組,另外再加上對焦筒才能使用,若是接上數位單眼或是MILC也算是簡單,但是若要接上LEICA M系列機身的話,因為有連動測距對焦的問題,就必須得經過更精密的改鏡方式,必須無限遠在正確的位置才能夠準確對焦,比起單接上對焦筒又來得更麻煩,畢竟M相機的對焦不如單眼般直覺。

一但進到改鏡的領域,除了金錢之外,時間以及改鏡師傅的手藝是決定鏡頭好壞的最主要因素,好的師傅讓你上天堂,手藝差的師傅真的會毀了你手中的鏡頭,戒之慎之!

PS,以上只是自己淺薄的小心得,對有興趣玩轉接的入門者提出一些小意見供參,如有改鏡或轉接神人對所述內容有異見,歡迎指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