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啊飘
飘啊飘

万物皆流

回忆Ⅰ一些遥远的出行体验

我出生在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在我出生之前,我们那个地方还被称作是中国十大暴力城市之一,当然这已经是我出生很久之后所听说到的了。

我听说的时候颇为唏嘘,因为哪怕过去有着这样称号的城市,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它也并未显露出太多暴力的痕迹,那些关于犯罪的故事仿佛已经只存活于上一辈人的记忆和口述中了。

这座城市有着一切属于乡土的特点,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在我离乡之后才开始慢慢认知到的,也才了解到我好像就是大众口中的小镇姑娘的一员。

在离乡之前,我去过最遥远的地方是坐大巴几个小时就可以到的邻近城市,并且出市的次数屈指可数。

由于去的时候似乎是还在读小学,现在已经记不清到底有几个小时,但是坐大巴的体验好像在这十几年中并未有过任何变化——同样的黑暗和死寂。

长途是很无聊而又疲惫的,无论是大巴、出租、火车,还是高铁、动车、飞机。人们在嗡嗡的声音中摇头晃脑,昏昏欲睡,坠入黑暗。

火车和动车好像会稍微不同一点,其他的出行工具总是安静的,乘客们彬彬有礼,除了小孩子偶尔不自知的嗓音会破开静谧的氛围外,人们的聊天声自成一片天地而不波及他人。

但是在这两种类型的交通工具上,热闹总是常以随之的。

动车的环境要比火车稍微好上一些,它没有那么多的味道,干干净净的。不过有时会碰见小孩儿的声音特别汹涌地朝你袭来的情况。其实普通说话声还好,但本人十分幸运的撞见过几次小孩儿大哭大闹的,那叫一个天崩地裂。

而微妙的是,或许让小孩儿哭上一会儿也就罢了,但是往往家长严厉的呵斥制止声会换来更加惊天动地的情感宣泄。这时候我往往恨不得自己没长耳朵,哈哈(开玩笑的)。

而在火车上,除了小孩子不停地和父母对抗的声音出现外,还会有许多一群又一群成年人彼此隔着遥远的距离对话(其实动车也有,但在我印象中,其发生的频率不及火车高),春运时这样的情况更为显著。上面拥挤不堪,却又会让你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尤其当你见到,反复前来向乘客们推销商品的不知名工作人员以及推着餐车从一条窄窄的人满为患的过道中强势前行的乘务员吆喝叫卖食物时,这种感受就会特别的强烈。

说起来,推销还算是火车独有的一个特色节目,乘客们长途跋涉后懈怠的神经全靠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给调动起来。

这种热闹与拥挤,或许是因为火车相较于动车而言,更便宜,也能容纳下更多的人口。

动车的座位一排几个,像公交车那般每个人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座位,只不过座椅从冰冷的塑料换成了棉麻布料的软垫。

而火车的座位则是沙发式的,面对面的小套间感。一排坐下俩或三人,中间却不会有着什么阻隔物。这让出行时间超过24h的乘客们有了更舒适的乘坐方式。

但长时间的交通时间,也就意味着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得被限制在这个不停移动而又静止不变的车厢内——一些人不得不把这样的一个场所当成移动中的旅馆。

这也就带来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你不能说它是不干净的,因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保洁人员前来清理垃圾打扫卫生。但你显然得承认这个环境对迟了二十个小时后才在其他站台上车的乘客算不上友好——泡面味、脚臭味混合在一起,临近厕所的附近还能闻到排泄物味。

不过仍然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乘车体验。你会看见互相体谅的夫妻,会听见清唱的美妙的歌喉,愿意和他人互动的话,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生命历程。同时,或许你在这里遇见的人会比其他交通工具上的人更加的热情开朗。

当然,这些体验已经是过去时了,就如同我父亲的以往的乘车体验和我完全不同一样,我所描述的这些气息还会持续多久我也不知道。

我父亲说,他那个时候,火车上的人可没有现在如此让人放心,速度也没现在这样快。千禧年左右,他和他的哥哥从外地打工回来,一路上需要非常警惕,以免钱包被偷。很不幸,当时他的打工费在车上就便宜了他人——小偷趁他睡觉时,划破了他的口袋,然后偷走了他外出打工的所有活路费。周围有人看见,但没有人提醒他,也没有人敢阻止小偷。

我现在在火车上看见集体从外地归乡的人们,好像也总是能看见一丝我父亲从外地回家时的影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