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軒
陳伯軒

喜歡文字,熱愛閱讀。怪癖是買了新書之後會一邊嗅書本的味道一邊吃吃竊笑。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社區活動|我最愛的十本書|十個不同領域的推薦好書

一本書就如同一個不同的宇宙,印刷在紙上的這些文字,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維度,跨越生命與語言的局限,最終藉由我們的閱讀,於我們的腦中重構,我想這世界上可以如此浪漫的,大概就只有閱讀了吧。
深夜從書架上把十本書挑出來,雖然好幾本已經很多年沒碰過了,不過看到封面的瞬間,那種當時閱讀的感動又回來了。

若僅僅只能選十本書作為代表,實在難以取捨,我向來就是一個可以在便利商店內花半小時只為「我想喝什麼飲料」的重度選擇障礙者,買東西也可以想好幾天才下定決心,不知道是過於謹慎還是太過龜毛,總之,我總算是從書架上找出十本「目前」最愛的書,還請如果有跟我同樣的書迷不吝發聲,讓我知道還有人跟我一樣也這麼愛他們。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Writing down the bones-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

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 著(美國)

韓良憶 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出版(2002/10)

這是舊版封面,也是我從恩師手中接過來的書,現在已經買不到這個封面的版本了。

選擇此書作為我的第一本推薦有特別的原因,這本書開啟了我對於文字的熱愛跟理解,每當我需要靈感,或是需要沉靜下來專心書寫時,閱讀她的文字總能讓我立刻進入狀況。

本書也是娜妲莉女士第一本著作,卻沒有顯露任何一點「菜味」,書內純熟地針對書寫的各個面向討論,從分享他的生活、禪修帶到寫作上的做法,與其說在看一本「寫作入門書」她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散文,也許寫作也就是她的生活。娜妲莉女士已經年紀很大了,目前她依舊在推廣自由書寫的做法,也更把寫作當作修行的一環來實踐。

心靈寫作與狂野寫作兩本,都是我在書寫前會閱讀的書本,有時候沒有靈感,翻一翻立刻又有寫作的動力,誠心推薦。

此外目前娜妲莉的著作在台灣共出版五本,「心靈寫作」、「狂野寫作」、「療癒寫作」、「寫,在燦爛的春天」、「直到死亡貼近我」,這五本我都已經購買且拜讀過了,真心推薦,如果你也喜歡文字,喜歡寫作,包準你絕對會愛上她的書,再也離不開。


撕下標籤,找回自己,你是你自己最大的勇氣。─22個從困境破繭而出的青春故事

張淑媚 著(台灣)

釀 出版(2018/10)

這本書才它還只是初稿的時候就曾經拜讀過,對我來說也是有回憶的一本書。

選這本書是存有私心的,因為這本書裡面的22個故事裡面有我。

張淑媚教授寫出了她數年來教學生涯中碰到的學生們的故事,試圖在這些年輕生命中找到更多不同的意義性。

從總是翹課無故不到的課堂隱形人,到不小心懷孕的女孩,以及承受家庭壓力跟期望且痛苦不堪的學生,雖然這些故事的標題乍聽下來很多都是大家定義中「不乖」的學生,不過張淑媚願意從接近學生,嘗試以一個平等的姿態相處後的經驗,讓她感覺到這一個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因緣跟痛苦,也從中撕掉更多標籤,也為所有學生的故事找到新的意義。

如果你在生活中受挫,希望這些書中年輕人的故事可以多少激勵你一些,其中作者張淑媚教授也分享他自己的生命經驗,從離婚對他的打擊,還有初出社會受到國中教學現場的挫敗,最終成就了現在的他,相信你也可以從這些故事中找到你自己。


驟雨之島

顧德莎 著(台灣)

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2018/5)

雖然封面已經有點泛黃,不過絕對不影響裡面的文字。

如果說一定要在這十本書內留一本位置給台灣作家,我肯定需要留給顧德莎女士的驟雨之島。

本書以九個短篇故事串起台灣人過去幾十年來的興衰,這幾篇文章也許乍看都毫無關聯,卻在細細品味後,發現好幾篇文章的主角其實都互相影響,如同我們在生命中也許沒有多加思考做的決定,卻在某個地方讓別人的故事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從本書可以看見顧德莎女士的深厚功力,她從自己數十年投入的紡織業經驗中提取她曾看過的辛酸、無奈與汗水,如同本書的書名《驟雨之島》,整本書總帶著些微的苦味,卻不是那種讓人無法承受的苦,而是在生命的甘美,經過咀嚼後散發出來的氣味,是經歷生命洗鍊後讀起來更有感受的一本好書。

我想起曾經某天接到顧德莎女士將在我生活的城市有場簽書會,本想帶著這本書去「會一會」顧女士,卻因為一個我現在已完全想不起來的原因沒有去現場,心中總想著:「下次還有機會」,沒想到一別已是永恆,顧德莎女士已與世長辭了。


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慾望的新科學(Untrue: Why Nearly Everything We Believe about Women, Lust, and Infidelity Is Wrong and How the New Science Can Set Us Free)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著(美國)

許恬寧 譯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2019/5)

這本書的書腰有經過特別的設計,呈顯一個慣常社會中的女人形象,帶著閃亮的婚戒,穿著潔白的圍裙,手拿吸塵器,象徵他的家務能力卓越。

性別議題也是我一直都有在閱讀的種類之一,其中這本書敢於挑戰一般人不見得敢挑戰的議題—談論女性婚外情,讓我深感佩服。

大多數台灣人可能對這作者並不是這麼清楚,不過卻可能對他的另一本書《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比較有印象,溫絲黛.馬汀女士善用它的人類學觀察「混入」紐約上東區的生活過程,從中用學術角度去分析這群特殊群體的互動方式,找出該怎樣在嚴峻的水泥叢林中生存下來的故事,文中穿插的各種專業知識非但沒有阻礙學術圈外人的閱讀,反倒讓你感受到些許反諷般的幽默感。

拿掉書腰後,是一個女人慾望的展現,沙發上放著已脫掉的女用內褲,手上拿著尺寸頗大的香蕉,以及沙發上的兩顆甜橘,都象徵女性的欲求。以為是對老公嗎?注意看他手上已經沒有婚戒了。

相比之下這本《性、謊言、柏金包》就沒有這麼輕鬆了,感覺作者在這本書中更大量的使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比起輕鬆的氛圍,更多是感覺作者努力在呈顯這群人的亞文化。溫絲黛.馬汀混入女性專屬的聲色派對,也發揮他的學術本能,分析動物身上雌性對於性的欲求與主動性,挑戰傳統雄性主動,雌性被動的既定印象,以及訪問數位對於「各方都同意的非一對一關係」(consensual non-monogamy)的實踐者。雖然娛樂性比起上一本書來說稍嫌不足,但是如果你對於相關議題有興趣,絕對可以一開眼界,是本扎實卻不失趣味的性別書籍。


一九八四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著(英國*)

邱素慧、張靖之 譯

INK印刻文學 出版(2009/6)

市面上有各種版本的一九八四,我還是最喜歡這個版本的封面,一顆總是盯著你看的深邃眼球,有比這更適合的封面嗎?

談到反烏托邦小說,絕對不可以忘記的《一九八四》,是喬治歐威爾在去世前一年出版的小說,是他對於世界最後留下的一個警告。

文中的真理部修改世界上的歷史、文本跟照片,工作間的休息時間鼓勵批鬥,因為漫長的戰爭,人民縮衣節食,主角被迫相信「二加二等於五」,你會跟著主角溫斯頓·史密斯一起在生活中尋找反抗的希望,卻又可能一次次失望,在如此灰暗的世界中,我們該怎樣繼續活下去?

現代大家對於專制政府各種控制的比喻,很多都來自於這本小說的內容,比如「老大哥正在看著你」就是很多人對於專制體制監控人民的一種警惕。《一九八四》中建構一個完全被掌控的世界,主角生活的世界近乎讓人窒息,閱讀時總不斷感覺到這個世界是灰暗的,也是緊張的,連在家中也有一個赤裸的眼睛正在看著你,連看電視要不要跟著起身做早操都會被監控,如若不做,可能會被視為叛亂份子。仔細想想,這樣的故事內容對於身處現代的我們,又何嘗感受不到一種迫在眼前的壓迫感呢?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一個真空國度、270名權貴之子,北韓精英學生的真實故事
(Without You, There Is No Us: My Time with the Sons of North Korea’s Elite)

金淑姬(Suki Kim) 著(韓裔美籍)

莊靖 譯

臉譜 出版(2014/12)

曾經用這本書的讀後感投稿,算是少數投稿被接受的經驗。所以上面還有當初貼的小便條。

可能是因著自己對於專制體制的一種「著迷」,當然不是那種想活在那裡的意圖,而是對於一種全然不同於你的生活方式,我有著一種想靠近看看的好奇心。

也因此北韓這個國家在我心中也是一團籠罩在迷霧中的神秘國度,讓我的好奇心不斷想往那裡探索,因為疫情,也暫時去不了,就算真的去了,也是團進團出、走馬看花,肯定沒辦法完全了解真正的風土民情。

這本的作者金淑姬小姐用他韓裔美籍的身份,跟著教會組織一起挺進北韓,在當地,他們這些傳教士得教這群北韓精英的下一代「美帝」的「邪惡語言」,讓他們知己知彼,瞭解敵人。文中好幾次作者都難以抵抗他的好奇心,又想跟這群孩子(其實已經近乎成人)聊聊他們對於世界的看法,也想知道他們對於自己國家的真實感受,卻奈何學生們都被編派兩兩一組,幾乎沒有機會。另外也擔心自己要是真的揭露了世界的真實樣貌,在他們心中種植下一顆名為自由的種子,那麼會不會讓這些本活在安逸中的學生惹上殺身之禍呢?

此外作者以臥底方式進去教會組織,也不能跟身邊的任何人講自己的寫作計畫,又得面對許多學生不知道是上級有意的試探,還是真實的疑惑,讓他在心靈上幾乎難以招架。

也許是自己也有某些教學經驗,對於那種跟學生之間最純粹的連結,卻在彼此立場不同的狀況下難以施展,書中有一段文字最感動我。


「你們能愛敵國的人嗎?」我問道。

「不能!」他們大喊。

「你們能和敵國的人做朋友嗎?」

「不能!」他們再度大喊。

「我呢?」後來我在吃飯時問他們。讓他們面對這樣的問題並不公平,但我還是好奇。

一名學生答道:「你不一樣,因為你是我們的老師。」(金淑姬,2014:217)


實在感動得我眼匡都紅了。


突然一陣敲門聲(Suddenly, a Knock on the Door)

艾加‧凱磊(Etgar Keret) 著(以色列)

王欣欣 譯

寂寞 出版(2014/4)

艾加‧凱磊的另外兩本著作《再讓我說個故事好不好》以及《銀河系邊緣的小異常》都維持他一貫的風格˙,不過後者增加很多以他孩子為靈感的文章,果然讀者會大,作者會老(?)。

我已經忘記在哪邊看到了,可能是網頁上的書商推薦書單之一,或是哪一個朋友曾經提過這本書,只記得當時我看書看得很膩,短篇小說變成我想選文體的第一名,於是我就找到了艾加‧凱磊。

我只能說偶然跟這位作者牽起的命運紅線(?)並沒有牽錯,這本書超對我的胃口,艾加‧凱磊這位作者真的是短篇小說的魔術師,短小精緻的篇幅,卻可以在其中玩出多種劇情,有種短版格林童話的感覺,作者很擅長把非生物、動物等等角色跟現實生活搭配,奇思妙想的說故事方式完全突破想像框架。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篇是描述兩個孩子的爸爸某天早上被變成了一隻兔子,可是媽媽以為孩子的爸拋棄她們母子三人了,還要兩個孩子把兔子丟出去,家裡現在養不起任何寵物。不過孩子堅信兔子就是爸爸,騎著腳踏車到處去找可以安置爸爸的地方。故事最後的發展也非常有意思,就讓大家自己去拜讀吧。推薦給想閱讀短篇小說,卻同時也想離開這個現實世界荒謬邏輯觀的你。

就我所知目前他有三本書在台灣出版,都非常棒。


書背的書名和封面上緣有燙金,很怕不小心磨損了。前幾天聽到數十年前相聲瓦舍的作品,也提到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才知道這本算是「經典」。

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德文直譯版本)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著(德國)

柯晏邾 譯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2013/10/1)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爐後,除了又再次提起村上春樹老師的陪榜史之外,台灣的許多書局也會趁機策劃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特區」,這本《流浪者之歌》也是因此而來。

隨後我花了一個整天就把它看完了。

緊接著我用「發現新大陸」的氣勢,想跟身邊的親朋好友推薦這本書。

有一位同學經不起我的執拗,被迫跟我「借書」。不過幾個月後他還給我,承認他一個字都沒看,褪去那種看完一本好書的興奮之情的我,雖然理解,卻有些失落,但好書總是需要緣分的,也許時候未到吧?

本書《流浪者之歌》的原書名Siddhartha在台灣翻譯為悉達多,同時也是主角的名字,悉達多出身貴族,卻決定走向一條不同於他家族的道路,在故事中他也跌落凡塵,也在罪惡中打滾,主角並不是那樣完美,卻又跟你我同樣,在現實世界中體驗各種生老病死。

閱讀這本書已經過了好多年,我雖然已經難以清楚闡述所有的故事內容,不過我還記得這本書留給我的很多感動,真心推薦,我相信看完的人都不會後悔。


魔獸爭霸:最後的守護者(Warcraft: The Lest Guardian)

傑夫.葛伯(Jeff Grubb) 著(美國)

許文達、徐政棠 譯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尖端 出版(2006/11)

這本書在我高中時候一套三本跟著借給某個同班同學,其中一本被他弄丟了,還好這本還活著回來。

選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我是個標準魔獸宅,從高中生開始已經在這個遊戲斷斷續續打滾好多年,有天在網路書店看到居然有三本一套的官方出版小說,怎麼能夠不買?

三本一套的套書有這本「最後的守護者」、「巨龍傳奇」、「部落之王」,其中這本最後的守護者內的劇情也被暴雪娛樂公司翻拍成電影,雖然最後成果如同拼接後的縫合怪,完全跟原著小說以及遊戲內容完全不同,成為了四不像,卻不減原著《最後的守護者》在我心中的份量。

本書在介紹守護者麥迪文跟他的學徒卡德加相遇的過程,也揭露了早期聯盟陣營的故事也補上惡魔入侵凡人宇宙的野心。我喜歡這本書對於魔法的描寫,以往只能在遊戲中按鈕才弄出的魔法,卻在傑夫.葛伯的筆下建構了更加完整的故事性跟架構,身為讀者的我認為,作者在這本書中下的功夫不僅僅只是建構魔獸爭霸系列作而已,而是更有野心的描摹了更立體的故事,也讓法術的設定更加完備,此外本書在描述主角卡德加跟其師傅麥迪文之間的關係也很細膩。

推薦給同為魔獸世界玩家的你,或就算你根本沒玩過,也肯定可以從中找到享受奇幻小說的樂趣與沈浸感。


一無所有(The Dispossessed)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 著(美國)

黃涵榆 譯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謬思 出版(2014/6)

我朋友終於在今年十月第二次挑戰這本書成功,上週他跟我說果然非常好看。現在也已經買不到這版本的封面了,不過我很會流手汗,總是擔心把封面弄髒,新版的書皮更加光滑,對手汗閱讀者更友善。

這本書被譽為科幻小說中的經典,憑藉我已經逐漸遠離的印象,我想應該是跟流浪者之歌一起帶回家的。娥蘇拉.勒瑰恩在幾年前離世,獨留在世間無數的書迷為她哀悼,也感嘆再也看不見她筆下迷人的故事了。

娥蘇拉.勒瑰恩很厲害的,是一個同時寫科幻小說與奇幻小說的作家,她筆下的《地海六部曲》跟《魔戒》、《納尼亞傳奇》並稱西方奇幻文學三大經典,有此美譽的他還可以在科幻小說界中斬獲無數大獎,實在讓人驚嘆。此外,她也對於東方哲學有興趣,同時也翻譯了老子的《道德經》,在他的著作中,不時可見東方意象與哲學意涵穿梭其中,其《地海六部曲》也被宮崎駿改編為電影,不過他本人似乎並不那麼喜歡。

《一無所有》這本書在描述一個殖民星球的學者,回到其母星訪問的經歷。在殖民地,所有的資源都有限,也因此有一個終極公平的電腦分配所有的資源,除了基本的食物、飲水、住房以外,甚至連性愛也是可以被分配的,你會驚嘆於娥蘇拉.勒瑰恩在這其中到底花了時間與腦力,才可以在腦中建構一個從上到下無所不包的社會制度。

如果你喜愛科幻小說,我便推薦這本書給你,雖然前半段稍嫌無聊,但是後半段故事的展開絕對超乎想像。


本以為推薦十本書是一個簡單的任務,結果真的寫起來實在費力,我得把我的思緒探往已經數年沒有走過的迴廊,提取那些早已被遺忘的片段回憶,在寫到一半我就已經幾乎脫力,不過因著對這些書本的熱情,還是支撐我把這十本書的喜愛打出來。

回過頭來看,其實每一本書在閱讀後已經不見得記得完整的內容,更多的是書本留給我的那些感動,還有在購買、閱讀、分享、交流過程中留給自己的回憶。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曾在他的詩作中寫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而我自己在閱讀這些書本的同時,也同時有這樣的感覺,一本書就如同一個不同的宇宙,印刷在紙上的這些文字,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維度,跨越生命與語言的局限,最終藉由我們的閱讀,於我們的腦中重構,我想這世界上可以如此浪漫的,大概就只有閱讀了吧。

願所有跟我同樣喜愛文字,喜愛閱讀的你,也可以找到屬於你的宇宙。


*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轄區莫蒂哈里(今屬印度比哈爾邦東查姆帕蘭縣)


金淑姬(2014)。沒有您,就沒有我們:一個真空國度、270名權貴之子,北韓精英學生的真實故事(莊靖譯)。台北:臉譜。(原著出版於201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