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天荒地老
一個人的天荒地老

孤獨的求道者。喜愛閱讀、思考、探尋人世間的真理。文章會以「國學&法學」為主調,期許,在分享資訊時,能同時達到「簡單的&實用的」For讀者。 一個人的旅行(目錄)https://www.potatomedia.co/s/bFzJRdW3

009-國學第9講:「儒家」思想2/3:儒家思想為什麼會這麼難學?

經驗主義;為人處世

儒家思想到底在說什麼?為什麼會這麼難學?


西方的哲學系統,有思考世間的萬事萬物時,有兩種不同的「立場」,分別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理性主義的觀點認為,世間的事物,存在著一種抽象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如同真理,而真理是「先天」的,等待著我們人類去認識、探尋它(EX三角形的內角總和為180度);經驗主義的觀點認為,世間的事物,並不存在所謂的真理,真理是「後天」的,人類一切的知識,都是源自於我們的感官與反省思辨,經由這樣的過程,累積成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EX天生眼盲的人,無法理解你我口中的藍天,是什麼藍)。

如果你本身是左腦較發達些,思考方式,較習慣「演繹法」,你可能會相對傾向「理性主義」多一些;反之,若你本身是右腦比較發達些,思考方式,較習慣「歸納法」,你或許會相對傾向「經驗主義」多一些。

兩派說法,哪種說法才是對的?都對!我們時常聽到OO主義(EX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民主主義…等等)這類的名詞,一旦掛上「主義」這個用語,它便意味著是一種「意識形態」,也就是一種「價值觀」的「立場」。既然知道是「立場」,我們,在心態上,維持「明白、理解、尊重」,也就夠了,不需要太過較真。有些議題,是可以討論,也適合討論的;有些,則不適合討論。舉例來說,你覺得蘋果好吃,我認為西瓜好吃,如果我們兩人非要較真,辯論蘋果與西瓜,究竟哪種才好吃,你會不會也認為這種討論、辯論,其實蠻無聊的,對吧!好不好,是一種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是道地的哲學問題範疇),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我們彼此都不必將我們所認為的好(Judge),強加在對方身上。所以,我才會建議,當遇到意識形態的交鋒時,在心態上,維持「明白、理解、尊重」,也就夠了,可以避免無實益的消磨;何況,就算「明白、理解、尊重」,跟我喜不喜歡,兩回事。(我明白你推薦的蘋果,究竟哪裡好吃,但我就是喜歡吃西瓜,你咬我?)


回到國學這個主軸,國學為什麼會這麼難學?國學,普遍(雖不保證100%,但大概達95%以上的程度)都是「經驗主義」的產物:如果你不曾「吃過糖」,你很難明白什麼是「甜」;如果你不曾「談過戀愛」,你很難理解愛情如何讓人「心碎」;如果你不曾「感受過四季的變換」,你很難領略季節的「美」。

儒家,作為國學的其中一部份,極高的比例(接近100%),也是「經驗主義」。如果你是用「理性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儒家,你當然會容易覺得像是「教條」,換作是我,我也抗拒,憑什麼要聽你的?反之,如果你是用「經驗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儒家,那它其實不過是一種「老人家的經驗之談」,聽不聽?當然隨你囉!至於有沒有道理?要問你啊!我這裡舉二例,請你試著用「經驗主義」的角度去看待它們,或許你對於儒家思想,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關於「學習」,孔子曾分別在〈為政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庸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無須將它們當作真理(理性主義),而是可以看成是孔子這位老人家在「做學問」這件事情上的一種經驗之談(經驗主義)。

關於「修身」,孔子曾分別在〈里仁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泰伯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顏淵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無須將它們當作教條(理性主義),而是可以看成是孔子這位老人家在「自身修養」這件事情上的一種經驗之談(經驗主義)。(PS:至於是否要將這些內容,延伸,解讀成「治國、平天下」的層次,見仁見智)


此外,儒家為什麼會這麼難學?除了它是一種「經驗主義」的產物以外,它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一種行為準則」,它內建了一套關於「人」的「價值觀」。什麼意思?我們有時情緒上來,會脫口而出說某人「真不是人」,如果我們去深究:「怎樣,可以稱得上是個人;怎樣,不算是人,區分是不是人的標準是什麼?」我想,這個問題,對我們任何人來說,都是個近乎刻意找碴的大哉問,我們幾乎都答不上來。但儒家,無論你喜不喜歡它,至少儒家回答了這個我們回答不了的大哉問,提出一套標準給我們參考。你可以不喜歡它、可以質疑它、可以批判它,更可以反對它,但不能抹煞它「提出一套標準」這個貢獻,最起碼,我們都回答不出這個大哉問。

那儒家的價值觀是什麼呢?你可以用「是不是人的區分標準」去理解它,也可以用「為人處世」去理解它,或可以用「人情義理」去理解它。意思是:「儒家,在這Part,是在講這回事」。簡單來說,符合它們的價值觀,就是道德的;不符合它們的價值觀,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你本身有西方哲學的底子,你可以將儒家關於這方面的內容,看成一種「道德哲學」。既然是哲學,你當然可以質疑、批判、反對,更可以不喜歡它。我這邊舉二例,請你帶著「為人處世、人情義理」的角度,去看待它,或許你對於儒家思想,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順便簡單檢測,你的內在靈魂,是否其實也挺儒家的):

關於「做學問」這件事,孔子在〈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什麼意思呢?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師長、要講信用、要關愛他人。至於讀書(做學問)這件事?等將「人」的本分都做好了,有空閒,才去讀書。孔子的論點,是種什麼樣的價值觀?先學會做「人」,才有資格去做「讀書人」;粗魯、直白一點,孔子的意思是,讀書人?如果連「人」都做不好,就別談什麼讀書人了,假的。你覺得有道理嗎?你喜歡嗎?你願意接受這套行為準則嗎?

關於「修身」,孔子曾在〈鄉黨篇〉:「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什麼意思呢?養馬的馬廄發生火災,孔子下班回家後,問說,有沒有人受傷。孔子的論點,是種什麼樣的價值觀?以人為本。回到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聽到有人出車禍時,尤其是家人或朋友,我們第一時間的直覺反應會問什麼?「人有沒有怎樣」,對吧!你會不會也認為,遇到類似的事故,先關心人,把人擺在第一位,是一種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正常反應。如果你也這麼認為的話,你的骨子裡,其實也蠻儒家的,不是嗎?(你已經接受這套價值觀、使用這套行為準則了)


為什麼儒家會這麼難學?因為,國學,絕大部分都是「經驗主義」的產物,若我們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很難與其產生所謂的共鳴。

為什麼儒家會這麼難學?因為,儒家,是一種「價值體系」,提供我們一套「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簡化、口語化的說法,就是「做人」。做人,你覺得難不難?我覺得…很難!做自己會喜歡的人?做別人會喜歡的人?我自認資質駑鈍,不夠有慧根,我很可能這輩子都回答不了這方面的問題。


幹話時間:

對於孔子這位老人家,在為人處世方面,老人家說得頭頭是道,不全然是鬼扯,而我卻說不出個毛,基於此,我還是挺佩服孔子這位老人家的,老人家不愧是老人家,還是挺有智慧的!


PS:關於儒家這套非常抽象的「價值體系」,日後,有機會,可另闢專文,透過法學的角度來剖析(Why),或許更能輔助你明白儒家的價值觀(What),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影響著我們(How)。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