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所欲言
昌所欲言

信仰|社會|生活 觀察家及實踐者

探路客移民|死亡是位嚴格的好老師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以為死亡離我們很遠。

自2017到2021年,四年內家裡四位長者陸續過世,我體會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以為死亡離我們很遠

我還記得2017年公公過世時,站在病床邊看著遺體,有一瞬間情感突然很抽離:「它不再是我所認識的公公了,它不會再抱我或對我說任何話了!」基於基督信仰的緣故,我的頭腦很清楚意識到,那個讓公公之所以是公公的「東西」——有人稱之為靈魂——已經不在那具逐漸失去溫度的身體裡;現在剩下的,不過就是一具空殼,它無法再給我任何溫暖的問候,或是充滿關愛的擁抱。

等到安息禮拜結束,火化完成要撿骨時,那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所謂的「骨灰」,原來不是「灰」,而是大小不一的骨頭,散落在銀色金屬的盤子上。公公生前身高180公分,纖瘦挺拔,「一個人最後剩下的就只有這樣?」內心暗自感嘆的同時,拿著長筷撿起一塊骨頭,放進骨灰罈裡。

那是人生第一次赤裸直白地跟死亡正面接觸,震撼與疑惑盤旋在心裡很久很久。

接下來幾年爺爺、婆婆,直到今年奶奶陸續離開。每一次臨終我都和家人站在病床邊,圍繞著親愛的家人,陪伴他們辭世。看著心跳儀的數字逐漸歸零,是件超現實的事,前一秒還在呼吸的活人,下一秒鐘就沒了心跳,再過一下,就會感受到體溫逐漸消逝。活著跟死去,不多不少,就差一口氣,沒了,人就走了。

話說,那口讓我們活著的氣,好像真的很容易不見,日子過久了,我們以為那是理所當然的。若要問問我們到底怎麼活那口氣的,還不如說,不經意揮霍掉的是大把大把,等到回過神來,死亡又已經大咧咧地站在面前,面無表情毫無感情地質問:「你的那些震撼和困惑,帶給你的成長呢?」再一次,被提醒揮霍掉的那口氣是否創造了什麼價值或意義?前三次,我都只能汗顏地說:「我又揮霍掉了...」第四次,就是今天,我發現好像、可能、也許我有一些些不一樣了,對死亡更不困惑了一點,對生活更充滿期待一點。

前兩週公司的健檢報告出來,裡面附了張轉診單,建議我去看看心臟內科,可能有心律不整的問題。上網搜尋了一下,心律不整平常沒事就沒事,一有事往往就很嚴重。剛好最近胸悶耳鳴,掛了某間心臟內科權威的醫院看診;同一週,還在準備奶奶的告別式。某天一邊製作生平剪影,一邊也在規劃自己的告別儀式。在筆記本上打下想到的所有細節,包括:找誰主持、邀請名單、要放的歌單、準備給親友吃的食物等等。寫著寫著,心情愈來愈安定,想著若是檢查結果不理想,至少父母家人不會措手不及,好歹有個拿在手裡的底,知道後事要怎麼辦,才會是我喜歡想要的。

還好,檢查結果沒有大問題,過程卻讓我有個新的體悟: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年紀大小;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常常忘記死亡離我們很近

高壽圓滿善終是華人對臨終的期待,自古以來並無改變太多,然而,真正達到這個理想的人有幾個呢?恐怕並無太多。理想畢竟是理想,生活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誰能想得到搭火車快樂返家,會發生重大意外奪走50條性命呢?高壽以現代醫療科技來說並不難,不過要健康又有品質的高壽,並不容易,條件也不是人人都有,那麼,我們是要繼續維持高度期待而避免談實際問題,最後理想幻滅,悲痛懊悔欲絕?或者,我們可以試著調整期待:不再期待高齡善終,而是認真面對每一天的選擇;降低期待黑髮人送白髮人的「自然順序」,勇敢面對家庭裡的張力和衝突,取得彼此的理解和饒恕;不再等到喪禮上才表達很遺憾沒有對家人說什麼或做什麼,而是在平常日子裡就好好道謝、道歉、道愛,直到最終時刻,可以問心無愧、了無遺憾地道別。

我很感謝人生給我四次不留情面的機會,每一次都逼得我必須重新思考、安排生命裡的優先次序。我還在人生這條學習的路上,峰迴路轉,步移景換,如果預知下一步是屬於上帝的範疇,那麼我會好好享受這一刻,對得起這一刻的那口氣,盡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