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 Chan
Lam Chan

透過閱讀、思考、寫作和實踐,反思兒童觀、教育理念和為人父母之道,回歸作為「人」的本質。以喜樂為激進的行動,在強權的世界活出溫柔。 Facebook Page: Tell It Slant https://www.Lfacebook.com/lamchan22/ Instagram: joy_is_a_radical_act

保存孩子的內在力量

看著那些照片所紀錄的,我深深感受到那些與孩子共讀的時刻,還有那些他自己自發創作的時刻,是多麽美麗和充滿生命力!是學校的沉悶和壓制無法創造的!是平凡的生活,卻也同時是他內在的力量和經驗迸發亮光的時刻!

我兒子從前還在主流學校系統裏的時候,假期時,他會看書,會寫故事,會在YouTube搜尋他感興趣的事物加以了解(例如六年級的時候,他比較關心兩次世界大戰、國際關係和政治制度),會跟爸爸一起看有關這些課題的Netflix電影和電視劇。與此同時,他其實花更多時間玩電腦遊戲,並且在Discord跟網友聊天,有時甚至吃飯也在聊;他也會在YouTube看許多有關電腦遊戲的影片。所以,如果單看外表,大人會見到他幾乎整天都黏著電腦,而且很多時間你會見到畫面是Minecraft或arras.cc或Discord之類。另外,他也很喜歡在YouTube看一些幽默搞笑的製作;於是大人整天都會聽見他在電腦前發出的響遍全屋的激動喊叫或奔放笑聲。至於學校的功課呢,他是不會主動去做的,絕對不會,我沒見過。

這樣的孩子,在許多大人眼中,是打機過度、上網成癮、無心向學、社交障礙,成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吧?不過,許多大人會認為只要他分配好時間做功課和溫習,那些上網、打機等等的事情也就沒有問題了。為什麼呢?是否可以說因為上課或做功課(甚至學各種才藝)是「學習」,也就是許多大人眼中的「正經事」或「有用的事」,而他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玩耍」,是「休閒活動」,所以是做完「正經事」之後還有時間的話才去做的?所以孩子要平衡「學習」和「玩耍」的時間?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是這樣嗎?

去年疫情下,有一段時間在家用Zoom上課,學校有電郵給所有家長,說以後每個星期五都會有一份「本週學習態度報告」傳給家長,那不是關於學業成績,而是每一科老師對孩子在他那一科課堂的「學習態度」的評分,5分為最高,3分以下就是不及格了。投入課堂活動,專心上課,聽老師指示,交齊功課,帶備上課要用的物品等等,就是良好的學習態度。

我收到第一份報告那一晚,我問兒子知不知道有這份報告,他說:

「我知道,1-5分,我想我應該只有兩分吧?」

「是的,兩分居多,有少數三分。不過,你知道,我不在乎這些評分,因為他們對『學習態度』的定義有謬誤,這分數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如果真要說有『學習態度』這回事,我認為,你的『學習態度』是excellent的!」我說。

「你只是想安慰我吧?不用這樣做!」兒子竟然這樣說。

「我不是安慰你!我說事實,你學了很多東西,而且很專注。」

「我沒有在『學』什麼東西,I’m just doing stuff!」他笑著說。

「你在『做一些事情』,尤其是『你想做的』,在這個過程中,你就不知不覺發現和掌握了許多事物,豐富了你的思想,觸動了你的情感,這就是『學習』啊!」

「啊?That’s great!」他好像明白了。學校的做法會塑造孩子對於學習和對於自己的觀念,那些價值觀一旦深植孩子的心,他們要用多少時間和力量才能夠unlearn?!

「不過,我看了那份報告還是感到很憤怒,我想到可能有許多家長因為這樣的報告而承受壓力,或者因而對自己的子女感到不滿,那麼,就會有許多同學在老師和家長兩邊要求他們『問責』的夾縫中受盡壓力,他們的『學習』經驗並不愉快,甚至苦無出路。」我說。

我想到在我當老師時許多被評為「學習態度」不好的學生,現在回想,其實都是內在經驗豐富而愉快的孩子,許多時候是我們這些做老師的使他們的學習變得不愉快;我又想到那些選擇自殺的孩子,他們感到走投無路的絕望是怎樣形成的。就在我感到有點憂鬱的時候,兒子來一個「反高潮」,他笑著說:

「不過,我猜沒有人會好像我這麼低分的!我的同學們應該都會有3分以上,所以他們的父母應該不會太生氣。」

「哈哈!你說得對!希望他們都能逃脫吧!希望他們的好奇和自信不會被摧毀。」

“I’m just doing stuff.”其實就是「玩耍」的性質:沒有特定目標,沒有想成就什麼,出於好奇和感到有樂趣,遇到阻礙時會感到挫敗但會想辦法解決,如果實在太困難,暫時放棄也不會覺得內疚,總之按照自己的步伐享受其中。當我們還是幼兒的時候,我們都是這樣「學習」的。因此,不需要「寓學習於遊戲」,因為「寓學習於遊戲」是以玩耍為手段去達到學習的目的,但實況是「玩耍」和「學習」其實是同時發生的,是同一件事兩個不同向度的闡述:玩耍本身就是目的,「學習」是在「玩耍」中不知不覺發生的內在經驗。所以孩子打機是學習,看YouTube是學習,看Netflix是學習,跟網友聊天是學習,看書是學習、寫故事是學習……關鍵是只要那些事情是他自己想做而不是別人要他做的,不為了達成什麼,只因為他覺得有樂趣。所以,當我前幾年讀神學的時候,我在神學院canteen坐上一整天(讀書、寫文章、發呆、看Facebook、吃東西、跟不同的人閒聊幾句)也是「玩耍」,我在這「玩耍」中獲得滿足感,並且「學習」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東西。常常有朋友(無論信徒或非信徒)知道我在神學院唸書,就會問我:「幾時讀完?」或者「讀完要做什麼?做傳道人?」彷彿讀書就是為了「讀完」,「讀完」就可以「去玩」?如果那麼想讀完,我為什麼要開始讀?!這大概是香港人「不斷增值的進修是為了證書和資格」的思維吧;未曾有人問過我:「有什麼有趣的新發現?」或者「為什麼對神學有興趣呢?」又或者是這樣的問題會引發我長篇大論的分享(例如好像這篇長文),因此他們不敢引發這個炸彈吧😄。

我覺得大人必須搞清楚一件事:做功課和考試是為了得到學歷的認證,而不是學習!不要將兩者混淆,而且要誠實地承認:當自己很在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自己其實是在乎孩子的「學歷認證」(以及他將會得到的社會地位或者符合你對人生的期望)而不是他的「學習」!對自己和對孩子誠實是很重要的!

有一天兒子放學時,我們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告訴我中文老師收了他的英文小說,要他交出三分之一的中文功課才會把書還給他。老師還說:

「你不專心上課,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也在浪費我的時間,這樣你為什麼要來學校?不如留在家裏!」

「老師這樣說,你覺得怎樣?」

「其實不只她一個這樣說,英文老師也說過這樣的話,還有以前那間學校一、二年級時的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以前很小的時候,我聽了覺得很害怕,有一種『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的感覺,覺得好像無路可走,自己不能專心上課,但又好像不可以不去學校。不過現在我好像沒有那麼害怕了。」

「其實你並沒有選擇去學校,是我們這些大人要你去的,老師也應該知道,坐在他教室裏的孩子們不是自己選擇要坐在那裏學他所教的東西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難擔的擔子擱在你們肩上:我們不應該說『你為什麼要來學校』,也不應該說你浪費自己和別人的時間。」

我甚至覺得很多時候是我們在浪費孩子的時間。我想起了當年那個在我的五年級普通話課堂上偷偷看自己帶來的中國歷史書的孩子(我讓他繼續看,只是提醒他記得把功課交給我——老師的執著),不知道他現在成了個怎樣的大人。

當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感到心中有一股很強烈的矛盾衝突,我相信是來自文化的薰陶:當我說「玩耍(不需要成就的喜樂)本身就是目的」的時候,我內心自然地就會有一種「內疚」的感覺,因為彷彿能聽見這樣的指控:這種想法和生活方式是任性、無知、不負責任和不設實際的。逆流而上不容易。然而我常想起《箴言》裏那段有關創世之「智慧」的篇章是這樣說的:

(「智慧」,也就是「道」,這樣說:)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

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

就有了我。

……

祂立高天,我在那裏;

祂在淵面的周圍畫出圓圈。

上使穹蒼堅硬,

下使淵源穩固,

為滄海定出界限,

水不越過祂的命令,

立定大地的根基。

那時,我在祂那裏為工師,

日日為祂所喜愛,

常常在祂面前踴躍,

踴躍在祂為人預備可住之地,

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箴言》八:22、27-31

看到嗎?這段經文,「智慧」與所有被造物歡慶跳舞的場面彷彿展現我眼前!看到嗎?「踴躍」!「喜悅」!生命力!是創世以先並在創世之時瀰漫、充溢於上主裏面並祂為人所預備的地方!

現在回想,我會感到可惜的是兒子三年級時我讓他從第一間學校退學一年之後並沒有讓他從此在家自學,那時我還未認識unschooling和自主學習的理念,那是2016年的秋天。不過,當我整理過往寫的文章時,我發現自從那時開始,我所寫的文章有許多都是對學習和教養的反思,去年則是我感到自己最脫胎換骨、最能擁抱這個理念的一年,意思是我真的開始竭盡所能去實踐,走在這條路上了。

看著那些照片所紀錄的,我深深感受到那些與孩子共讀的時刻,還有那些他自己自發創作的時刻,是多麽美麗和充滿生命力!是學校的沉悶和壓制無法創造的!是平凡的生活,卻也同時是他內在的力量和經驗迸發亮光的時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