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混沌的世界中,想試著用文字記錄所有可能消逝的一切
自由
伸手想要觸摸天空那朵白雲
我知是徒然
但我擁有幻想的自由
閉上眼
軟軟的
冰涼涼的
張開手想要抓住穿過枝頭的微風
我知是白費
但我有感受的自由
睜開眼
枝椏輕晃
光影擺動
翻開書我想要讀誦那段美麗的話語
我知是禁止
但我仍張開了嘴唸著
無聲的
悄然的
我以為我也有欣賞美麗文詞的自由
但
他們看著
讀唇語般的盯著
直到我受不了
用針線縫上了自己的嘴巴
然後我知道
我終於自由了
我的心思與感受
不再外流
我知道,对很多人来说,沉默其实是最后的坚守,像是对外部世界的坚壁清野,以此更好地信守本心。如果公共表达变得太艰难,那么退守到私人领域乃至内心,这既无可厚非,甚至也不可避免。虽然沉默未必意味着绝望,但至少,想说的时候能说出来,始终是更好的,因为表达本身就能克服那种无力感。 当然,无论是沉默还是表达,只要是坚持自身信念,在当下都是更难的,但这是值得的,就像莫里斯·布朗肖在《灾异的书写》中所说的,“抄近路并不能让人更直接或者更快地到达一个地方,只会让人迷失了本应该走的那条路。” 《无力之中的表达》
今天早上連續讀了維舟老師的兩篇文章「禁言下的表达欲」與「无力之中的表达」,記起了去年看著香港不斷惡化的局勢而寫下的這首詩。
在台灣的我們對於被禁言這種事,要不是回憶起白恐戒嚴時的那段歷史,大概就只有在fb之類的社媒裡誤觸了審查者的地雷後被擋了幾天吧,但這些對我們來說似乎也還是影響不大,想罵想怨想批判就像柴米油鹽般日常,對於維舟所處的那片土地上,在那片牆之後的那些剝奪,我們只能透過像這樣的文章,或是一片和諧的共同表態來體會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那些荒謬。
維舟在文裡提起了一首詩,我很喜歡,我那首生澀的詩是開頭,但結尾就放上這首意味深遠的詩來彌補一下吧。
诗人茨维塔耶娃在黑暗中写下的那首不朽的诗篇《新年问候》: 「死亡? 死亡就是:舌头被禁。 一个全新的意义和发声序列 终将涌现——直到我们见面并重新认识! 我们将见面吗,莱纳?我们的声音将见面, 在一片流动的新的大海,一个我仍不知道的 新的世界,一个全然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