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ming
charming

護理師,我最驕傲的職業 AI博士,我最期待的未來

拒絕被控制,也拒絕承襲

我超級喜歡一部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

第一次看是在大學時期,受到片中多國文化融合的實景深深吸引,尤其華語、閩南語、英語交錯所呈現的搞笑對話,生動描述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政策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影片裡,大多是用小孩視角來看大人的世界,具體表達小孩的疑惑「無法理解大人的行為、大人所說的話、大人的矛盾」,用來描述當代社會的模樣,實在很寫實,也帶點心酸。

片尾出現人們最原始的善良互助,這部電影我看過非常多次,每次看都還是覺得新鮮,接近結尾也一樣還是會掉眼淚。

It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

裡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Terry的媽媽掛在嘴邊的這句「This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尾音還要拉長。

媽媽不管什麼都要管,吃飯要管、上學要管、學語言要管、連交朋友也要管。

因此,Terry的姐姐很明顯地只想逃避媽媽的管控,而Terry則因為這種約束,失去了自我應有的能力,不會看場合、不會分辨好壞,不懂得如何好好說話。

他們說"為你好",也許那只是在合理化"控制"的行為

這個現象,在台灣也非常普遍。

尤其是1950年到1960年代出生的人(沒錯,暗指我們爸爸媽媽 XD),他們很習慣說「這都是為你好」、「你很不會想」、「長大你會後悔」……這類的話。

具體表現呢,就是穿什麼要管、幾點睡要管、電視看多久要管、做什麼工作要管、男朋友是誰要管,連說什麼話也要管,好像生活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他們的意願,而不是按照我的意願生活。

進了職場,又遇上這樣的主管(有跟爸媽同齡的,也有才40多歲的),每件事情,都要管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那樣做,對的要管,不對的也要管。

主管的權責是「管理」,但應該要能分辨輕重緩急,什麼可抓、什麼可放,症狀嚴重的主管連我們的想法也要管,強硬地想把自己的觀念灌輸在我們的腦袋裡。

當主管想用複雜的方法來解決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了與他溝通,總會把自己累慘。最後,開始有人會選擇放棄,不講沒事照做就對,講了可能會多背個”不受教”的罪名繼續工作。

我拒絕被控制,也拒絕承襲

其實自己神經很大條,大概到了30歲,才漸漸能分辨別人說的話,是關心還是想控制?是不是帶有目的性?

隱約感覺到,當一個人無法確定對方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期待,但極度希望對方能滿足自己時,可能就會特別想控制對方,有時候是用語言,有時候是用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對方能按照他的意願做事。

或許,這是出自於一種不安全感

當我能分辨這件事之後,也開始學習如何不被別人的情緒控制。

因此,在生活中,為自己打造有安全感的環境非常重要,也是自己的責任。

直到有了小孩,我仍然非常專注在自己的規劃與生活當中,小孩的養育是以陪伴成長為主,與他們一同體驗各種挑戰、嘗鮮,討論彼此的觀點,鼓勵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僅僅是提供各種思維角度的輔助咖,最終仍然尊重他們的感受。

這二天,孩子們又在吵架,我們不承襲過去長輩教我們的「誰要讓誰」,或是非要把人都叫來問個清清楚楚。

只分別告訴他們,如果對方講了過分的話,你無法接受,你可以選擇對他生氣、不要理他,不需要有心理負擔,誰說手足就一定要相親相愛;另外,可以再多想一下,那自己有沒有不小心講了過分的話呢?你最終決定如何反應,我們都接受。

我意外的發現,當孩子的情緒自由了,他也會開始思考如何選擇、如何面對,對自己也更能負責。嗯~也許這就是適合我們家的「教養核心」,有點像我們的生活守則,是家人們的共識。

自己的生活自己創造

我也見過非常開明的家長,女兒帶著她的女友回家、結婚、領養小孩,一家三代和樂相處,假日到處遊玩,看他們在互動上彼此尊重、不過度干涉,幸福滿分。

但是,反觀控制者口中所謂「正常的家庭」,從小聽爸媽話的孩子,最後卻為了擺脫被控制的命運,成家後離去,減少往來,如果控制者知道最後的結局是自己親手,將三代同堂歡樂的機會抹去,回到當年,仍會選擇以愛之名,行操控之實嗎?

其實,我們都無需操控別人,來確保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可能性由自己創造

只是,唯有身邊的人,都能理解這樣的原則,我們才能夠活出真正的自己,享受這難得的人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