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檸檬
伏特加檸檬

工廠繪圖員,更是路人一枚,愛足球籃球羽球運動,更喜閱讀小說雜書。

不怎麼欣賞XX文章,但Matters誓死捍衛大家寫作的權利

網路攝取的伏爾泰語錄(?)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後世,有人認為不是出自伏爾泰之說,錯誤引用罷了。
最近看到@Naturalman 的<勿把Matters平台變成了創意的廢墟>這篇,覺得狹義了些,接著看了延伸出去的好幾篇,忽然想到這一句。

於是把它用來作為一個概念的替換,不過標題的這句還是有待商榷,沒有要拿來作為擋箭牌,還是可以去批評的點,不是絕對的。募款文、寫詩、日常生活點滴以及書評影評、教學文、問答文等,甚至社區實驗,為社區帶來了繁華熱鬧討論,延伸了更多可玩性的可能。

然而大家可知道,去年十月左右初加入時,有很多人是非常卻步觀望,那時候的氣氛是有一種稍微嚴謹的,有點距離感的,別人不太敢亂寫亂發,因為站上主流時有好幾篇是非常專業的,也有更優美的文章。

現在想以使用者及讀者身份,親身體驗來說,相信大部份人起初是慕「幣」而來,不是也沒關係。 當今世界正在前進走,可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已經不是那種各人憑本事努力就可以獲得相對報酬的時代,其中的細微連旁人都渾然不自覺,卻有效地把人拋出好幾街巷弄之外。

區塊鏈興起的時間是不是就是那麼恰好,十年前開始過渡到現在,邁入智能合約時代,許多新程式應運而生,所帶來的技術利益多多少少把差距拉近了一些,不然,現有的政府那些畫大餅的願景計畫只能看得到,卻吃不到啊!

說遠了點,自己也是嘗到過寫一篇就得到很多LikeCoin的甜頭,在想是不是要陸續發文就有更多幣,那時候就變成了一種心理障礙,過了一段時間也發布一些文章,曾經幻想過能不能靠這些吃飯過日子呢?然後自己調適心情,改變作法到處閱讀別人的文章,拍手拍到滿,偶爾串串話子,如此就這樣跨過了這一道障礙,賺幣的心態就變成其次了。然後在不斷閱讀拍手過程中,無意間把過去的舊文或者小說都頂上來,這就是長尾的好處,只是讀者過少的問題還是存在。

再者,還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華人,也有南韓留學生來這邊用中文寫作參與Matters,透過思考碰撞,延伸出更多的新想法互相交流,也有的內容有時候會引出更有意義的討論評論來,比主文還要精彩多的咧,儼然成為了Matters的一種新傳統。

看似參差不齊,也沒有到這樣的地步,基本上有些人透過寫作訓練來塑造自己的模式,這值得更多鼓勵拍手,將來有這麼一天,有人透過Matters,實踐了區塊鏈的種種,闖出了一片天,進而影響全世界吶!亦或是Matters相信人本性善,放權於我們,憑著自己的心跟欲望,導向所匯聚起來形成的新面貌。

尼古拉.特斯拉

寫到這裡,請跟我一起稍微打開腦洞一下。
尼古拉.特斯拉,不是那個馬斯克電動車的,其實也算是向他致敬的,曾經在愛迪生手下做過事,但遭到愛迪生的剝削,一氣之下就離開了。其後期還是顛沛流離,由於不善人際理財,常為經濟困境所苦又奔走借款,晚年更是悽慘無比,最後死在旅館,無人問津,又有FBI闖入把他一生所寫的論文一併搶走,不知下落。

如果在他那個時代有了美國版的LikeCoin社區基金會的支持,發佈所寫的論文,討論中不斷辯證改進,即便是找不到人資助,可以利用所得到的LikeCoin幣轉成當地的法幣,進行一些實驗。逢低潮時,還是可以靠著一些換取的法幣度過艱困日子,多一些時間重新思考,更新驅動,再次激盪出新的火花,如此,他所處的時間線的世界一定會比我們現在時間線的世界還要進步很多年。


最後,流動民主、委託投票、社區規章訴狀等,原因如此,就一一不贅述了,這些能夠落實也是靠著Matters團隊來的,不敢稱Matters是最好的,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完美,Matters的種種運作,正是藉由區塊鏈的特性充分體現了標題後半句,更是響應了「社區的事,社區解決」,是以,在知道自己不怎麼欣賞那些XX文章之後,但Matters誓死捍衛你/妳/她/他/我寫作的權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